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都周刊:北大南墙13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22:13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北大南墙13年

南墙内外 郭铁流 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南都周刊:北大南墙13年

当年的南门虎皮石墙如今只剩下这一残段,嵌在灰色水泥墙中。 郭铁流 摄


  记者 丁佳 北京报道

  1993年3月4日,北大拆南墙建商业街;

  2001年4月,北大决定重建8年前的南墙,并经4年始合围。

  南墙的拆而复建,亦是北大13年变迁的真实影像。

  午后三点的阳光照在行人身上。王瑶和男友韩炜穿过行人车辆挤作一团的海淀桥,过颐和园路,两三分钟后右转折进海淀路——北大南门所在地。

  四天前的一场大雪过后,北京气候明显回暖。3月4日周六,海淀路上行人寥寥。左边,一堵高约2米的新砌水泥墙主体已经完工,七八个建筑工人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不时高声说些笑话。

  王瑶和韩炜放慢了脚步,打量起这堵从西头的北大资源集团西楼延伸至南门的灰色屏障来。它光秃秃地立在那里,那么空旷、寂寞和单调。墙外是同样空的一块地。

  二人皆有些怅然。现在南墙的位置,四年前是一条600米长的喧闹小街,饭馆、酒楼紧挨着生活用品店。小街伴随着他们度过了数年大学生涯,昔日的少年将及而立,而南墙拆而复建,回到了一个走了样的从前。整整13年。

  消失的虎皮石墙

  王瑶对南墙的记忆从商业街开始,对北大的最初印象亦始于此。

  1995年9月,离开家乡昆明到北大历史系报到的王瑶坐校车过北大南门,继而看见了这条街。许是出于对北大的兴奋和期待,简陋的商业街让她感觉十分亲切。“各式各样的店铺一字排开,店铺很小,显得有几分可爱;人流熙熙攘攘,很有点怡然自乐的味道。”多年后回忆此景,王瑶依然眷恋。

  商业街后来成为王瑶经常光顾之地。在饭馆酒肆里,在闲谈中,修读历史的她也就了解了商业街的过去。

  这儿原是北大南墙。墙体用大块石头砌成,石上花纹自然成势,斑斓壮观,像极虎纹,遂称虎皮石墙。虎皮石墙存在了40年。1993年3月4日,虎皮石墙被推倒,改建成面积约25000平方米的商业街。

  此事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被看做高校与商业结缘的标志。

  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此后中国一度出现“全民经商”局面,政府、学校纷纷参与其中,大办企业。也就在那年9月28日,北大房地产开发部(北大资源集团的前身)成立,并逐步发展成坐拥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

  抱憾者亦有之。有教授指出,经商损害了这所有近百年历史大学的学术风格。媒体则多爱引用一个据称是当年在校学生的话:“从此以后,北大不会再有一个纯正的学者。”

  南墙从那时起便告别了悠长清静的岁月。商业街上,外地民工、销售盗版VCD与假证书的小贩云集。北大95级学生江南的小说《此间的少年》开头曾描写这样一幅场景:郭靖骑自行车来到汴京大学门口,刚一停住,立马就有七八条黑影从不同方向围了上来,问:“光盘要吗?”“要游戏吗?”“软件游戏毛片嘞”,而几分钟前,他们都还是行人和抱着小孩的妇女。

  王瑶说,这就是北大南门1995年的真实景象。

  南墙饭馆

  对王瑶和同系的男友韩炜来说,商业街是嘈杂、混乱的,但同时也是自由快乐的。

  南门外那时饭馆林立,王瑶能想起的有旺福楼、红楼饭庄、泡沫红茶馆、洛阳水席,还有霸必龙酒吧。大学生活相对清苦,学生们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约三两个同学去饭馆,叫几瓶啤酒,边喝边谈至深夜,费用不过几十元。时间一久,老板和学生混了脸熟,只要还有学生在,饭馆就不关门。老板们也不在乎学生只喝酒不吃菜,甚至还会加入谈话阵营。

  韩炜说,他们几乎在每个小饭馆里都喝醉过、骂过,还有人哭过。他们借酒劲论天下,畅谈古今。无论是北大事、国家事,还是天下事,一言不合,拍桌即起,争得面红耳赤。直至夜深,众人方扶醉而归,翻过小南门,各回宿舍就寢。再见面时又友好如初。

  小南门后来装上了尖利的铁丝网,防止学生攀爬。但韩炜说,大家依旧照爬不误。

  洛阳水席后来成为王瑶等人的聚会之地。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他们在此吃去了一个82级师兄半年的生活费。

  金庸武侠小说几乎是那时所有学生的钟爱读物。那年年底,历史系举办金庸武侠知识竞赛,原是系里的活动,后来全校学生都跑来参加。必答、选答和抢答是关于金庸小说的基本内容,难不倒熟读武侠的学生,最后一个环节是“攻擂”,王瑶的对手就是这个师兄,其人绝顶聪明,特立独行,在北大读博七八年却仍未毕业,因为始终不肯写论文。

  王瑶知道师兄对金庸小说了如指掌,但从不背诵其中诗词,便选了《鹿鼎记》里的《圆圆曲》。师兄自然背不上来,只好认输。一帮人于是浩浩荡荡地杀向洛阳水席,当晚喝掉4瓶红酒。

  南门西侧的“风入松”,则是踞桌高谈理想之余的一大去处。风入松以出售眼光独到的学术书出名,因此许多书店进书前均以风入松当月畅销书榜单做参照。1995年10月开业时,风入松只是商业街上一个40平方米的小店,三个月后便迁往北大资源东楼地下,面积860多平方米。1996年2月1日新书店开张,居然有许多读者连夜排队等候,宛如今日之购房者。

  风入松后被称为“北大第二图书馆”。1996年4月,风入松举办第一次大型学术研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既是为这本同名新书而作,也是为大师正名。那次活动中,北大教授季羡林、邓广铭、张岱年等悉数到场,一位沉寂多年的学者因此在全国引起轰动。有人说,风入松的学术活动和北大分不开,同样,北大的风格也通过风入松得到了更多体现。

  “飞宇”时代

  在大一大二那种呼朋唤友豪饮畅谈的岁月里,王瑶完成了有关大学精神的教育。校园里,陌生的面孔渐渐多了起来;初入校时那个懵懵懂懂的新生,这时却变成新生口中恭敬喊着的“师姐”。

  大三开始后,王瑶学业一忙,南墙饭馆的清谈之所便去得少了。商业街上,饭馆酒楼间的竞争仍在持续,不时会有新招牌挂出。北大周围,新的购物场所也渐次出现,更为繁华和热闹。

  1998年的情人节,北大学生们欣喜发现商业街上出现了一家名叫“飞宇”的网吧,面积不大,尽是新机器。那时,计算机系位于北阁的系机房里只有奔腾133、166等老式电脑,因此,尽管飞宇收费甚高,每小时约10元,学生们依然趋之若鹜。之后的短短两年,飞宇迅速成为拥有6家分店的连锁网吧。2000年,“飞宇网吧一条街”赫然出现在“北京城区图”上。

  新闻与传播学院00级女生阿罗没有赶上商业街的极盛年代,却目睹了飞宇的鼎盛。2001年,飞宇找到北大中文系大二一名女生弓琳做飞宇网校代言人。飞宇网吧经理卢颖记得当时寻找代言人的条件:北大计算机系或中文系,大二女生,缺一不可。飞宇没有公开招聘,而是派人在北大各食堂转悠,很像现在的“星探”。这项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工作人员抱怨说,哪个食堂的什么菜好吃我们都清楚了,但合适的女生愣是没找着。过段时日,代言人终于确定,弓琳的大幅照片悬挂出来,立刻引来了一场争论。不久又有报道称,弓琳将赚到的第一个月收入交了党费,约有12500元。围绕这件事,北大的BBS热闹了许久。

  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北大决定推倒商业街,重建南墙。4月16日上午,飞宇总店和其他分店的员工将全部家当搬到了北大资源集团东楼,“飞宇网吧一条街”彻底消失。

  但网络不可抑制地普及开来。网上聊天和BBS代替了大部分其他形式的交流,那一时期,学生们不再高谈理想,而更多把精力放在考试出国、保研或实习上,为越来越难的就业做准备。

  王瑶读本科时,不会在虚拟空间里泡上半天,也没有人会捧着一本GRE的“红宝书”在未名湖畔苦读。那时的师生关系更似朋辈,青年老师就住在靠近南门的楼里,学生们晚上没处可去,拍拍老师的宿舍门,一阵闲扯,就互相拉着去南门喝酒。现在,教师的公寓离学校越来越远,老师们为了分房子、评职称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多少人再有如此闲情去小酌痛饮。

  昔日北大今安在

  在北大校园里,拆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未曾停止。那些古旧而珍贵的地方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又在他们的生命中无情溜走。

  95级以前的学生还有幸目睹大草坪,即现在北大图书馆新馆,可容纳数千人。草坪当时是校园歌手的天下,他们总是弹着吉他,面对漂亮女孩歌唱。大草坪有时也是课堂,教室紧张时,博士生导师就带着学生到草坪,席地讲课。但这片草坪终被挖开,歌手们发起“保卫草坪运动”,最后不了了之。

  接着是老讲堂。原本是个食堂,兼做礼堂,96级之前的新生都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老讲堂一色青灰,破旧的大门,东墙上漆着大字的校训。老讲堂里最经典的是嘘声,不管多有名的人物演讲,过不了学生这关,总要领教那排山倒海的嘘声。老讲堂后来变成了百周年纪念讲堂,每到元旦,校长和学生一起敲响钟声,不过,这项活动最后也改到了室内。

  拆迁在继续,破旧的教学楼、食堂和商店,还有总在修的马路和校门。最难忘怀的是北大东门成府路。与小南门外的喧闹市井相比,成府路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不起眼的小胡同里藏着“万圣”书园和“雕刻时光”。不知有多少人在万圣书园安静打发了一个下午,也不知有多少人在“雕刻时光”第一次了解什么是艺术电影。

  1999年秋,中关园到清华西门的大路被打通,成府的东半部分拆毁。一年后,剩下的一半又被拆毁,用来建“北大科技园”。这个规划与南墙的重建遥相呼应,后者正是科技园规划的一部分。

  围绕着拆迁总能引起话题。不久前,北大启动最大规模的拆迁,拆除朗润园和镜春园的平房,又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将其看做数学界的山头之争,校长不得不出面澄清事实。未名湖的每一次施工也总会让人哀叹一番,而曾经是国学大师云集的燕南园,如今住满了考研的学生。

  拆而复建,一种回归?

  王瑶于2002年重新回到北大历史系读研。此时,南门商业街已基本拆迁完毕,而王瑶记忆中的地方也几乎被翻新了一遍。一种随意而多样的生活方式不再有,一代人的回忆也永远成了回忆。

  王瑶和韩炜现在常去的是校内的师生缘咖啡馆。韩炜其实并不喜欢这个地方,这里的装修和格调让他觉得很小资,远没有南门外的那些小饭馆贴近学生。但当饭馆和酒吧烟消云散,甚至学校也大变样时,师生缘反而成了保留时间最长也惟一可选的咖啡馆。

  新闻与传播学院00级女生阿罗刚上北大时,曾听传言人大的女生较势利,因为她们出门就是当代、双安这样的高档商城,久而久之就物质起来。阿罗那时觉得可笑,现在却体会到了环境的影响。

  环境似乎改变了学生,又似乎在顺着学生的特点改变,阿罗说不清到底谁影响了谁。在小饭馆里,阿罗和同学谈电影,随意喝清茶;到城隍庙吃小吃,谈的是找工作的不顺心;后来,她去得多的地方就剩下咖啡屋或西餐厅,贪图那儿的安静,又觉得这样的场所只适合没什么目的又有点公式化的闲聊。南门外饭馆的档次越来越高,却再也不会有人拍桌子谈理想。

  2001年,北大决定重建8年前推倒的南墙。习惯了没有围墙的北大又掀起了一场讨论。有人说这是回归教育本位的一个信号,正如当初它的拆除也曾被认为是“开放”的一个信号。

  已过不惑之年的历史系副教授李帆对南墙的拆而复建相对超然。1984年进入北大的他经历了诸多风雨,一堵墙的变迁此时就在谈笑间而过。

  李帆不满的是南墙太难看。“北大现在成了一个大院,这种高墙大院即使在整个北京城也是很少见的。”他说,只有钓鱼台一带的高墙才会给他这样封闭的感觉。

  他想象中的南门外无墙,只有一片绿地,直到四环边上。

  (王瑶、韩炜、李帆俱为化名)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北大拆迁:公告风波与体制之弊

  北大校方称拆迁不影响校园整体景观(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