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长三角科研资源加速融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09:30 解放日报

  “共享的知识才能产生力量。”对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这句名言,江苏怡利公司算是深有体会。这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原先都要把新出炉的产品送到欧洲实验室检测,一来一回费钱又耗时。可是又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如果自建实验室,光引进设备就得上千万元,更不划算。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正式开通后,怡利公司发现,近在咫尺的上海测试中心的电磁兼容实验室,检测成本只有国外的十分之一,时间只需几天——“共享机制,使我们在最近的地方,花最少的钱,找到了最好的‘外脑’。”怡利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说

  去年,上海、无锡、南通等14个城市联合成立“长三角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把价值32亿多元的1500多台科研仪器汇集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如今,长三角的一些中小企业可以像怡利公司那样,通过网络预约,快递寄去样品,几天之后就可以收到检测结果。据统计,2005年,通过长三角共享平台使用上海大型仪器的苏浙企业,达到2295家,接近全国使用量的三分之二。长三角科研资源共享的序幕正在拉开。

  “一个共享平台,不知节约多少时间和金钱。”上海市科委一位人士说。因为部门、地域的分割,国内科研资源重复投资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远赴海外高价使用仪器,一方面同类仪器却躺在实验室“吃不饱”。在科技界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种特别昂贵的大型仪器,在欧洲只有2台,美国只有6台,而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台了。“不是因为我们需要那么多台,而是因为我们缺乏共享机制。”

  长三角各大城市中,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和生物医药都是支柱产业,趋同率达到70%。趋同的产业,有着共同的科研需求,科研资源共享的呼声更为强烈。去年4月开始,长三角十多个城市召开数次协调会议。此前已经成立“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上海,和兄弟城市分享自己的经验,甚至提供相关表格,帮助一些城市登记、梳理大型仪器资源。

  去年10月22日,“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共用网”(www.3gst.cn)正式开通。如今登陆该网站,十几个城市所拥有的大型仪器资源一清二楚。一些仪器还被归类为质谱专业协作服务、纳米材料检测服务、微系统加工服务等更为精确的类别。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仪器汇集的平台,其实更是一个大型的跨区域管理系统。长三角各高校、研究所的仪器以前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现在,大型仪器通过统一的管理模式、服务流程和补贴额度,在区域内公开共享,盘活了一大批存量资源。

  科研仪器的共享机制,已经开始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研发成本。南京金美镓业公司,生产半导体工业的重要原料———高纯度金属镓。过去产品只能送到国外分析,共享平台成立后,他们发现了上海材料研究所也能做质谱分析,从此大大节约了成本。浙北一家发电厂的发电机组系统关键设备是由外方提供的,时常出问题,但外方不承认质量有问题。无奈之时,他们发现上海有XL30扫描电镜,可以深入分析事故原因。最终,发电厂获得可靠的技术数据,据此再和外方交涉,节省了几百万元修理费。

  “科研仪器的共享,只是第一步棋子。”上海市科委研发基地建设与管理处处长陈杰说。长三角最终要设立的是一个“科研资源”的共享平台,不仅有科研仪器,还包括科技文献、科研数据、试验基地等十个大项,揽括研发到转化的全过程。如此,长三角的企业可以共享“一条龙”服务,大大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

  据透露,上海目前已经把28个图书馆的科技文献资源,以及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等科研数据整合起来,今年准备完成和苏浙两省的数据对接,实现共享。

  实习生 潘宁馨 记者 潘乐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