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水稻也能长“金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7:4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对于临高县博厚镇和良村农民陈让丰来说,在别人看来高不可攀的致富秘诀,其实很简单,他就认准了两个字:科技。

  陈让丰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做的也是最传统的事,种水稻。他在博厚镇的一块稻田旁边,历数着自己承担的水稻制种组合时,却满是时髦的与科技有关的词句,什么父本、母本啦,两系制啦,不育系啦。他先后承担过博优15、3550、253、汕优46、培矮14、美优998
、特优128、524等15个制种组合,他还是临高唯一一名承担亲本繁种的农民,每年生产的种子都在60万斤以上。

  眼下,正是水稻制种的关键时期,陈让丰每天都在临高的田洋里跑来跑去,因为他不光自己种了500多亩,还代理着1500多亩制种面积,他要亲自去田间指导。

  加六村的冯其显有水田10亩,在陈让丰帮助下开始制种,去年收入1.4万元。

  近年来,陈让丰带动140多户农民制种,累计增收300多万元,许多农民盖起了“制种楼”,买上了“制种车”。而陈让丰自己就买了两辆小车。

  陈让丰说,有了新的技术,他总是第一个试,有了新的品种,他总是第一个用。

  在临高从事水稻制种的农民眼里,陈让丰真是个大能人,最近,他的名气更响了,成了全省农村十大科技致富能人。

  陈让丰说,别看他们是农民,干的也是种水稻的传统产业,但只要相信科学,利用科技,同样能致富。

  (本报记者孙乐明 特约记者陈朝辉)

  点评

  关键在因地制宜

  种水稻,日子过得紧巴巴,改种瓜菜后,村民很快就盖起了一栋栋“瓜菜楼”;还是种水稻,临高农民却靠此盖起了“制种楼”,有的还买了小车。这两个相映成趣的事例告诉我们,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新产业,都有可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在我省,主要发展水稻制种的市县南有三亚,北有临高。这一产业竞争对手较少,市场优势明显。而在临高农村,水稻制种有多年传统,农民接受程度高。陈让丰引进了新技术,更是使这一传统产业如虎添翼,成功对他们来说是在情理之中。

  而海口的永东村不具有临高这样的优势,因此,他们不种水稻改种瓜菜,最后也取得了成功。事实证明,永东村的转产是十分明智的。

  可见,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种啥不种啥,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瞄准市场,从本地实际出发,走特色之路。 (李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