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做客中央台]夏耕:青岛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和感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10:09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胡国华、赵九骁、刘华栋) 3月12日上午7点20分,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副书记、青岛市长夏耕走进中央台直播间,就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接受了主持人胡国华的采访。

  

[做客中央台]夏耕:青岛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和感受

  中央台副台长王明华与夏耕市长亲切会谈

  

[做客中央台]夏耕:青岛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和感受

  直播间内谈笑风生

  

[做客中央台]夏耕:青岛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和感受

  准备节目沟通交流

  主持人:各位听众,欢迎收听《今日论坛》“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我是胡国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建设和谐社会列为“十一五”时期的六个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而且明确指出,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

  在我国的版图上,山东省的形状就象一匹面朝大海的骆驼,青岛就象一颗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闪亮的明珠。青岛拥有的不仅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风光,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还实现了协调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十强,连续获得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公众向往的城市”、“最适宜居住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和称号。这一切都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成果,体现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准。

  今天,我们就邀请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市长夏耕做客中央台,一起来关注青岛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和感受。

  主持人:欢迎你,夏市长。在去年10月26号,青岛市荣获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我们听说,要成为“文明城市”,评选标准非常严格,竞争异常激烈。这次就有116个城市申报,33个入围,最终仅评出了包括青岛在内的9座城市。我请问夏市长第一个问题是:青岛取胜的“法宝”是什么?

  夏耕:我个人的感受,一是有多年的工作基础。自1993年我们提出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后,几届市领导集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奋发努力,每一届都有每一届的作为,每一届都有每一届的贡献,因而成就了今天的荣誉。二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提出“全民创城,全民受益”和“通过创城为民谋利”的指导思想。三是有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开展“人人参与美化家园”和“我为创城加一分,做可爱的青岛人”等主题活动,激发市民对我们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建设文明城市的责任感。四是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虽然是由政府发起的,但它毕竟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是广大市民的活动,因此市民广泛的参与至关重要。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的测评,我们青岛都达到97%以上。

  主持人:就是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活动,都支持这个活动。

  夏耕:对,还有许多,比如我们有高效的协调机制、过硬的工作队伍、畅通的民意渠道等等。总之,我们感到,这次赢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是我们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我们创建文明城市取得的初步成效,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广大市民的要求相比,都有不少差距,决非完美无缺,我们也很需要向其他城市学习。

  主持人:还有很多进一步的工作要做。通过您的介绍,我感到青岛不但是有实力、有基础,而且青岛市民的荣誉感、团队精神、参与意识、知晓度都是特别的高,特别的强。我想,入围“文明城市”,竞争肯定非常激烈,青岛当时肯定也是全力以赴,现在回想起来,下这么大的力气值不值得?这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有实际的促进作用吗?

  夏耕:我认为非常值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是最有权威的称号。它是一个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反映,是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也是最为耀眼的城市名片。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后,对青岛的各种美誉接踵而至,去年我们共获得23项城市冠名,比如品牌之都、最适宜居住城市、最具风情城市等等,所以全市人民深受鼓舞,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更加认同我们的城市精神,更加坚定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

  主持人:正如您刚才所说,有了“文明城市”这个称号,青岛就有了一张很好的、耀眼的名片,可以说是价值连城,这可以大大增强青岛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听我们青岛站记者刘华栋报道过,你们组织了“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活动,市民们都非常踊跃地参与,您作为市长,也是市民的一员,是不是也积极参与其中?有一种很好的互动和上下和谐的关系?

  夏耕:是啊,我当然参与了,也感受到了那种互动、和谐的氛围。近几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活动作为倾听社情民意的“快车道”,我们称之为“市民月”活动,书记、市长在互联网、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上,与市民直接对话。广大市民的参与非常踊跃,仅在互联网上,去年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有2万多条,涉及我们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精神文明、民主法治等领域。通过这些交流,我感到作为市长,与这座城市更近了,与市民群众更亲了。

  主持人:市民和市长融为了一体,共同为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而且刚才谈到,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涉及到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青岛市民的素质。那么在全民参与、发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方面,青岛的经验对其他城市应该是有借鉴意义的。因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各地政府而言,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任务。您的体会:建设和谐社会最关键要注意什么?

  夏耕:我个人体会,建设和谐社会要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着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避免引起冲突,体现社会公平。一方面协调利益分配,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群众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加强利益调节,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诉求,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二是注重价值观念的协同。当前,在不同社会群体价值观念多元化情形下,要注意处理好各种价值观之间关系,既要为人们的观念表达、利益诉求提供通畅的渠道,更要以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道德建设,引导价值认同,同时强化法制观念,促使社会成员以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主持人:通过您刚才的阐述,我的理解,您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几个关键词把握得非常清楚:发展、协调、公平、多元化、法制和和谐,中央准确地把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意愿,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涉及到了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文、道德与法制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宏大系统工程。从青岛的实践看,建设和谐社会主要从什么方面入手,切入点和着眼点是什么?

  夏耕:我认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群众的生活能否得到基本保障,精神文化需求、公平意愿能否得到基本满足,群众的环境期望能否得到基本实现。这“三个基本”也决定了政府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所在。我们考虑,当前要以维护群众利益、精神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三个层面为切入点,以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民主法治、诚信社会、环保等方面为着力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主持人:您刚才讲了青岛建设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我想对老百姓来说,住房是个切身的大问题,青岛人的住房解决得怎么样?市长你如何用“广厦千万间”来“大庇”青岛人民?

  夏耕:住房问题,是市民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这几年我们市政府着力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我们初步形成了住房供应多层次、低保家庭有房住、中低收入家庭有房买的机制。

  在多层次供应住房方面,通过社会保障和市场调节两个渠道向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分别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和商品住房,2005年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

  主持人:对于低保家庭是不是有特殊照顾?

  夏耕:是的,我们主要通过租金补贴、配租廉租房、减免租金三种方式实施住房保障。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市区人均使用面积6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同时,从2004年起,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为全市贫困残疾人家庭修缮房屋。

  主持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这方面是不是也作为工作考虑的一个主要点?

  夏耕:是的,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我们主要是加大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这几年,我们每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都在200万平方以上,还加强这类住房的销售管理,建立“规范、统一、公开、透明”的销售办法。目前,市区近90%的家庭购买了住房,套房率在90%以上。我们考虑,再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人均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住房困难,到“十一五”末,我们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以上。

  主持人:青岛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对下岗失业人员、对弱势群体的就业以及产业调整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都需要统一考量和应对,您有什么好方法?

  夏耕: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这么几句话:一个是弱势群体优先安置,主要是实施了“零就业家庭”援助行动。根据国家政策,我们出台了减免各种税费和补贴自谋职业等措施。五年来,全市开发就业岗位达到40万个;建立了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岗位存量达到1万2千个,保证有求职要求的弱势群体随时能够就业。目前,这类“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1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全市5万3千名有求职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已经安置了4万8千人。再一个就是失业人员培训上岗,我们实行了集中培训,提高技能。一方面,采取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批公共实训基地,目前已经有机电、焊接、化工等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增加财政投入,对人员培训进行补贴。目前,每年培训失业人员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下一步,我们将在各区市全部建立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只要有就业需求就能得到培训。在这里我可以提供一个数据,2005年青岛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2.96%,今年头2个月,又进一步降到2.8%,这个指标在全国是比较低的。

  主持人:温总理的报告中说,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已经有17个省、区、市完成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市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青岛在实施社会保障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

  夏耕:在城镇,我们初步实现了保基本和广覆盖,今后重点是完善、规范运行。目前,我们建立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保险全部覆盖到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在政策上已覆盖到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失业保险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

  在农村,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前,青岛城郊三个区推行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95%,正在向全市所有的农民覆盖;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全部村庄,有接近92%的农民参保。今年,我们对农民合作医疗的补贴有原来的20元增加到40元,新增的20元全部由财政负担,这样农民人均补贴达到50元。

  主持人: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青岛有什么好的做法?

  夏耕:近几年来,我们大幅度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十五”期间,我们财政的教育支出比“九五”期间增长45%。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91%实现了标准化。从2004年起,我们设立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专项救助金,用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杂费、书本费和补助他们的生活费。去年,我们共补助2300万元,减免了8万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从2004年起,就已经全部免除了借读费。

  为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重点是降低医疗服务平均价格。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了“三减三免”政策,免挂号、免诊察、免出诊费,享受药费、检验费、特检费减免10%,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严格实行医药费用增幅控制,将全市医药总费用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从今年起,我们考虑采用政策引导,逐步将一些普通常见病分流到社区,采取集中采购的办法将一些常用药配送到社区。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青岛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着力解决了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请问青岛在确定这些事项并着手实施时,是怎样畅通反映渠道,把握群众的脉搏,更有效地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贴近百姓的生活。

  夏耕:总的是把握三点:即努力做到决策源之于民、效果见之于民、监督来之于民。

  所谓决策源之于民,就是政府确定每年要办的实事,出台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都注意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两年,我们青岛市政府每年办的实事中,有60%以上源于“市民月”中提出的建议。

  第二个就是效果见之于民。就是我们每年确定的实事,既具有比较广泛的普遍性,又具有关系群众利益的直接性。在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要注重实效,使政府所办的实事、政府建设的项目其效果实实在在能见之于老百姓身上。

  所谓监督来之于民,就是为了确保成效,从去年开始,市政府将所办的实事全部在媒体公开,并且定期公布进展情况,依靠群众、依靠社会各界进行监督。比如,去年我们确定对市区1000个小街小巷进行综合治理和农村1000个村庄通自来水,为什么能提前完成,除了因为加大工作力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政府把所有街巷、村庄的明细表公布于报纸和其它媒体,由群众实施监督建设情况,对承担这些项目的单位也是压力,一年下来,全部改造完成,质量也很合格,我们也没接到一个市民的投诉。

  主持人:通过刚才夏市长的介绍,我们感到,青岛工作所抓的点非常准,就是抓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方法也很得当,就是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廉洁高效的城市管理,生态型的城市环境,人才型的居民素质,学习型的城市风气,创新型的城市文化,和谐社会的蓝图正在青岛一笔笔绘就。我们祝愿青岛人的生活更美好、青岛的城市建设更美好,再次感谢夏耕市长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主持人胡国华代表责任编辑刘华栋、赵九骁感谢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