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四川安徽河南劳务输出大省省长纵论劳务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2:3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在今年的两会上,记者时常从代表、委员那里听到一个新名词———劳务经济。在一些农民工输出大省,农民工每年带回来的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四川:开始面向市场培养高级劳动力

  四川是名副其实的劳务大省,每年外出农民工高达1600万人,全省劳务收入将近700亿元。该省省长张中伟代表3月10日告诉记者,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外出
务工所得,四川已经形成蔚为壮观的劳务经济。

  张省长认为,发展劳务经济,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进度还要加快,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农民工要有活干,生计是第一位的;其次,农民工要提高素质,才能适应形势需要;最重要的是政策要跟上,诸如户籍、劳保、义务教育制度等,必须处理好。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往往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加快,农民工就业领域更加宽广。从2004年开始,四川省筹集1.5亿元,用于农民工的培训,先后对上千万人次的农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社会保障部门通过与输入地相关政府部门协作,建立起互动机制,组织农民工有序流动,效果非常显著。

  为了培养一批高级的农村劳动力,四川省有关部门在四川师范大学举办了川妹子大专班等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就业门路十分宽广。川妹子进京后,逐渐从简单的保姆转向为主人管家、管孩子,颇受市场欢迎。安徽:劳务输出进入政府考核范围

  同样是劳务输出大省的安徽,外出农民工达980万,每年带回400多亿元的劳务净收入。该省副省长黄海嵩称,劳务输出早已成为安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为搞好劳务经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早在1995年、2001年两次制定修改了《安徽省劳动力市场条例》,2003年又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全省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并出台了相关规定。与此同时,全省还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任务考核范围,采取年中督察、年末考核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劳务经济有序发展。

  黄海嵩将安徽发展劳务经济总结为“四个推进”、“三个突破”、“三个延伸”、“三个引导”。“四个推进”是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推进稳定就业,推进有组织输出和推进就业服务机构、技校、培训机构更好地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三个突破”是在失地农民免费培训上创新做法,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助上扩大范围,在省与省扶贫合作开展贫困地区的免费培训上取得突破。“三个延伸”就是将用工信息向乡镇、村和农户延伸;“三个引导”即引导双向创业、引导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引导各地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时,注重省内省外两个市场需求,尽力帮助企业、用人单位解决招工难题。

  据统计,2005年,安徽劳动保障部门主管的就业训练中心、技校、社会培训机构有960家,面向市场需求,组织实施了40万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目前,该省已与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签订了《共同加强劳动力就业管理和服务协议书》,以加强配合,共同经营好劳务经济。河南:推动短期培训与订单式培训

  河南省省长李成玉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河南劳务经济起步不是很早,但河南的后方优势较强,河南还有1000万劳力输出的潜力。

  据介绍,2005年河南省外出打工人数达到1557万人,占全国劳务输出数量的八分之一。其中近1000万人是到省外务工,而常年在外务工的有600多万人。据统计,2005年河南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为730亿元,占河南农民总收入的40%,劳务经济已占农村经济的相当比重。

  调查显示,当前河南农民外出务工仍存在诸多困难:农民工进城就业工作难找,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86%的人认为外出务工找工作不容易;劳动合同率低,只有18%;工作时间长,加班不加薪;工资标准低,部分工资被拖欠等。

  李成玉说,在劳务输出上,河南近几年也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培训。根据用工企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与订单式培训,实用性很强。

  “这几年河南的劳务输出出现了几大变化:由过去的自发式外出务工向有组织转变,由分散盲目向‘基地式’转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这也是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的变化。”李成玉说,在树立劳务品牌上,河南这几年也做得不错,像唐河的保安,西华的出租,林县的建筑等。

  “从长远来看,河南不能期望长期的远距离的劳务输出,还得靠发展地方经济,就地转移劳动力。”李成玉表示,河南就地消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在加强,如河南信阳,已有大大小小4000多家企业,相当一部分是打工回来的人创办的。农民工用自己的积累开始“反哺”家乡,这无疑是劳务经济的一种新的延伸。(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