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创新植根于文化沃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5:49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创新成为焦点话题之一。从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强国战略的部署,到代表委员对如何自主创新的热议,我们欣喜地看到,建设创新型中国正在书写宏伟的篇章。

  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之魂,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自去年全国科技大会发出创新强国动员令后,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得到了举国上下积极响应。我省在推进跨越式发
展进程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以创新加快崛起。

  如果说创新是一粒种子,国家鼓励推动创新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就是阳光和雨露。有了这样良好的气候条件,创新的种子要结出硕果,就要有一块适宜它生长的文化沃土。文化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它可以营造环境和氛围,可以影响人的观念,塑造人的精神,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不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体制创新,最终都需要文化创新来支撑。

  我们是否具备适宜的文化土壤?有人认为,安徽虽有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但农耕文化的印迹仍相当明显,思想保守、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使创新的生长受到了挤压,必须加以改良,培植出有创新活力的文化沃土。

  改良须从改造环境入手,即要营造一种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但相当时期以来,创新的文化成了明日黄花,倒是各种模仿秀大行其道。从电视娱乐节目“克隆”成风,到城市里大同小异的广场绿地、欧式风情,再到商品的仿冒名牌,学术界的假文凭、论文抄袭……当模仿抄袭成为时尚并名利双收之时,创新就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因此,需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让模仿抄袭失去空间,让创新行为大受褒扬。当前,我省正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并着力构建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这无疑是致力打造良好环境之举。

  良好环境的形成要靠思想观念的革新。就科技创新而言,安徽有雄厚的科技优势,但科技成果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这转化的动力却在思想观念。如果我们还固守着官本位,死抱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尽管知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也不会有耐心去等待,更不愿冒风险去投入。也许有人会说,体制机制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制度由人制定,又由人去执行。观念不改,制度本身难以完善,落实更难到位。如此看来,只有把人们观念中与创新争夺养分的杂草逐步清除,创新的种子才能吸收到充足的营养。

  在观念更新的前提下,思维方式更要创新,创新思维方式要上下联动。比如,当上面有了创新之举,下面却以陈旧的思维模式误读,又按老的套路去运作,好经就念歪了。反之,当下面的好创意与上面的惯性思维不对路,创新则更无从谈起。创新的生命,要靠上上下下以新的理念共同发力去激活。

  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但创新型人才若是放在一个没有创造激情的环境里,给再好的待遇,其创造力也难长久维持,最终会被环境同化,这实际上是对人才的浪费。同样,在一块没有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更难孕育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当从长计议,逐步培育创新精神,播撒创新文化,让创新意识深入每个人的骨髓。可以相信,当江淮大地成为一方孕育创新的文化沃土,必能收获丰硕的创新成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