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代新型农民在崛起——恭城新农村建设纪实之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7:43 新桂网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宋春风

  20年前,瑶乡恭城的许多山村还很贫穷落后,区定38个贫困村,乱石嶙峋,人穷家寒,人均农民纯收入不足200元。

  20年后,中央、自治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力破“三
农”难题。在这股滚滚热潮中,人们惊喜地看到,昔日贫穷落后的恭城瑶乡正在成为一个富裕生态新家园!在这20年的山村巨变中,瑶乡农民探索出了名闻全国的“恭城模式”,创造了“大岭山精神”,拓展“红岩之路”。在横山,在杨梅垒口,在天堂村,在黄竹岗等一个个瑶乡新村,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全新的气息,村容村貌在变,村民的思想在变,变化中孕育生机,变化中赢得发展。而推动这些变化的,正是瑶乡20多万农民自力更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恭城广大农村干部、村民发挥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成为书写瑶乡巨变篇章的真实作者。

  艰苦奋斗创业石头山上致富恭城农村的巨大变化,大岭山是个突出的典型。这儿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祖祖辈辈曾在乱石山中艰难求生。上世纪90年代初,邹存亮、李春明、黄声友等几名年轻村干带领村民们攀上乱石山,火烧荆棘,踏犁撬石,铁锤钢钎轮番上阵,石缝扩大成果坑,石板上挖出果园,几年时间,硬是从石缝里抠出了1200多亩果园。而后,为种桃,他们求师学艺,摸索钻研;为卖桃,他们开山铺路,断水架桥……大岭山人的手,手指粗大,手掌又硬又厚。

  22岁的姑娘邹鹏娇,手上一层厚厚的老茧。她轻轻说:“村上妹仔的手,个个都是这样,撬山种桃、建设家园磨成的。”艰苦卓绝的创业结下了丰硕果实。

  1997年,大岭山人跨过温饱线。1995年,大岭山全屯人均纯收入只1000元,1998年跃升至4700元。至2005年,全屯人均水果面积达9.6亩,水果总产量80多万公斤,年人均收入达5900元。

  大岭山人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如今,全屯34户人家全部住进了漂亮、气派的新村楼房。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大岭山屯,但见山上是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山下小洋楼鳞次栉比,不由赞叹一声:好一个富足而生机勃勃的瑶山新农村!恭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就是凭着自己改天换地的决心和斗志去开创新生活。观音乡杨梅垒口新村,溪流潺潺,浓绿的柚果园中新楼幢幢,村容村貌绝对一流。但是谁能想到,这里从前却是一片荒芜乱坟地,荒草丛生。

  72岁的周月英阿婆说:“以前这儿荒凉啊,太阳未下山,老村里的人就不敢进去,大家都叫那儿‘鬼窝’。”村子里土地少,人们多靠打柴草卖度日子。

  1984年,共产党员李章保退伍归来,感到老村地盘窄小,发展余地不大,而对面的杨梅垒地盘宽而且是沙洲地,适宜种沙田柚等经济作物。于是,李章保不信鬼,不信邪,当年独闯“鬼窝”开荒种果,上山栽杉。第二年,村屯干部李庆双、黄学保等人也进“鬼窝”开垦种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接着,前后共有21户人家到“鬼窝”来建起“干打垒”房子,安营扎寨创新业。

  10多年过去,种下了沙田柚108亩,杉树990亩,建起了新村,全屯年均人收入4000多元,“鬼窝”变成了“金窝”、“银窝”。

  为改变自身命运,瑶乡农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改天改地,改造自我,创出了一个个“传奇”,写下了一笔笔辉煌,建成了自己的美好家园。

  在初具规模的16个“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里,人均有果30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

  据2004年的一份抽样调查,全县56%的农户拥有耕整机、拖拉机,67%的农户拥有摩托车,40%的农户建起了钢筋水泥楼房,彩电、冰箱在农村逐渐普及。

  追求新的卓越 攀越新的高度

  恭城农民观念意识上的解放,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的全面提升,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正是思想解放带来的这一股力量,使得瑶乡农民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创业,永远追求新的卓越,攀越新的高度。

  李庆双,杨梅垒口村副支书,一副“一心为民比奉献,豪情满怀奔小康”的对联贴在了家门口。李庆双带领村里群众种果,后来又当起水果经纪人,为群众推销水果。他走南闯北,脑子越发活络。早两年他为发展新产业,跟上海的朋友一联系,就拉上了村里几个弟兄进大上海的几大超市里搞市场调查,感受最深的是只要有好产品,就会有好市场。蔬菜种植在恭城还算是个空白,干好了大有“钱景”。

  他回来后在村里联合几户人家搞起了一个面积50多亩的蔬菜基地,从上海买来西红柿良种,又从“蔬菜之乡”田阳县请来专家指导。

  去年7月份,他又跟自治区种子公司签订合约,建起了一个100亩地的优质稻基地,专门种植区种子公司推荐的专利优质稻。

  再看被誉为“广西第一村”的莲花镇红岩村。2003年,种月柿“发”了起来的村干村民们从桂林市请来专家,对全村的新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对自己的村子进行“重新包装”,建起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4个停车场、43栋生态旅游房。村民们对经营设施或者自己经营,或者大胆“招商”,与餐饮公司、旅游公司大搞“双赢”合作。从2003年起,“月柿节”在红岩红红火火办了起来,三年时间下来,390口人的红岩村就接待了36万游客,旅游收入占了村民们全年收入的4成。

  2005年底,红岩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由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一年,村民们赚了个盆满钵满,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

  大岭山人凭借着十里桃花长廊,同桂林的旅游公司联合,通过市场运作从2003年到今年近日已办起了四届“桃花节”。

  记者来到大岭山时,正赶上邹存亮的“邹存亮农家饭店”开张。如今的大岭山,因那漫遍野山每年春天竞芳吐艳的桃花,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桃花盛开的地方”。

  邹存亮告诉记者:“村里正在筹划着开厂搞桃脯加工,加工业、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经济实力、群众的生活水平又上新台阶!”近距离审视恭城农民,记者看到一代新型农民群体正在崛起。在此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不复存在,瑶乡的农民正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奔跑在小康之路上。

  崇尚文明民主管理 促进农村繁荣和谐

  采访中的一个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就是逐步宽裕起来的恭城农民自主意识的增强,民主法治意识的全面提升。他们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这种民主意识,丰富了农民们自身的发展,也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促进了农村的繁荣和谐。

  恭城近年来新村一个赛一个的美,这少不了“新村建设管委会”的功劳。每个村子在建新村前,村民们都会在村干们的组织下,成立一个“新村建设管委会”。

  哪块地要征用,哪间房要拆,谁的地占多了,谁的田得换,全是由乡亲们选出的管委会成员去调解。如今,不少村屯还成立了红白喜事委员会。

  村中的红白喜事由委员会操办,移风易俗,文明得体,很受村民拥护。而村规民约、卫生管理条例等等,在恭城村屯里的墙报上、标语中,更是随处可见。“种田栽果生活更富强,植树造林青山永不老”,“青山常在,受益万代”,“爱国爱民爱家庭,立志立业立前程”,村民家门口那一副副朴实的对联,映出了建设富裕生态家园过程中的股股文明乡风。

  栗木镇岩口屯,过去有个外号,叫“打架村”。问起此“名号”的来历,村民们都羞涩而犹豫,不愿多谈。

  因当初的“名声”传播出去,外地客商因此都绝步村门,村子里的水果收得下卖不出。村民们痛定思痛,党员们在村里“设岗定责”,治安文明岗、环境卫生岗等纷纷设立,还推举了有名望的村民成立了调解委员会。

  几年下来,“打架村”已成了“文明村”。

  今年春节后不久,湖南一客商的车子在村外陷入泥坑,村民们一听说,都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跑过去填坑推车,解了客商的困境。记者在恭城采访时,碰到的客商,无论是来自天津的新客商,还是来自河南、广东的老客户,都对恭城的治安环境和淳朴乡风一致竖起大拇指。

  北洞源村致富能手牵头,与村民们组织起来的党群共富信用联合会成立了几年,在当地影响力可不小。北洞源村一年水果总产量只有4030吨,但每年通过联合会下设的水果销售协会,向越南、北京、石家庄、唐山等地卖出去的水果却有7万吨。多出来的,就是帮“乡里乡亲”们代销的了。原村支书、销售协会的会长欧阳启真告诉记者,水果统一销售,稳定了价格,保护了果农,也牢牢抓住了市场。这样的党群互助协会,在恭城全县,如今已经建起了38个,为会员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系列化服务。

  从石山到花果山,从“鬼窝”到“金窝”,从“打架村”到“文明村”……恭城瑶乡在短短20年间发生了让人赞叹的变化;瑶乡农民们也正承继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在恭城,一代新型农民的形象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清晰起来。

  相关报道:为民造福书写集体政绩 恭城新农村建设纪实之二

  恭城新农村建设纪实之一:建设富裕生态新家园

  编辑:韦怡作者:宋春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