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城市有了感动才美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31 解放日报

  

城市有了感动才美好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捐助和帮扶活动。要使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和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和谐三月,“慈善”被赋予更深刻内涵:“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支持志愿服务并实现制度化。”

  在厚达90页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慈善超市”是“十一五”期间公共服务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这些告诉人们:弱势群体将会得到全社会更多关爱。

  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讲爱心。慈善,作为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调节器,将为不同群体搭建起和谐共享的桥梁。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要加快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增强公众与企业的慈善意识,使慈善事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

  把爱心捐赠用在刀刃上

  【讲述】2005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接受捐款3.26亿元。基金会成立12年来,已开展了70多个助学、助医、助困项目,使近60万余困难市民直接受益。

  【观点】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慈善事业可以起到“安全网”与“减震器”作用,在“拾遗补缺”中为困难群体“雪中送炭”。陈铁迪代表认为,慈善机构应把目光放在政府现阶段还未覆盖到的方面,重点聚焦,加大救助力度,把爱心人士的钱花在刀刃上。

  一些代表建议,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形式,让慈善基金会等民间组织,承担起更多扶贫帮困、救济救难的任务。

  邬露露代表提出,对于这种政府委托慈善机构开展公益活动的行为,应该有明确的条例来规范,形成制度化的措施,并可公开招标,委托资质优秀的慈善机构来承担这些服务工作。

  目前,我国慈善领域的资源分布也存在不均的情况,城市困难群体往往能够比农村困难群体享受到更多慈善救助项目。陈铁迪代表提出,慈善资源也可适当向农村倾斜,在扩大原有慈善救助项目范围基础上,多开辟一些受农村居民欢迎的扶助项目,让他们享受到更多慈善的阳光。

  让更多企业愿意捐赠

  【讲述】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以个人名义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500元,并申请捐款的税收抵扣。500元捐款应该抵扣的50元税金,在经历了两个月、10道程序之后,才打回他的账户。

  【观点】陈铁迪代表认为,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广阔。应加快慈善事业的立法进程,在税收等方面创造宽松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努力培育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逐步建立起包括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自律、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监督的社会监督体系,让捐赠人捐得安心、放心。

  “企业捐赠越多,纳税就越多,严重影响企业捐赠的积极性。”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不合理的捐赠税收政策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按照有关条例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据此,捐赠金额如果超过企业当年税前利润的3%,超过部分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这就意味着,企业捐赠越多,纳税就越多。代表、委员建议,尽快完善善款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企业和个人不管捐赠多少,都应获得全额税前扣除的待遇,并简化办理程序。

  慈善事业是爱心事业,是捐赠人爱心的结晶。慈善机构应推行阳光透明的运行机制,自觉置身于“玻璃房子”中。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应建立行业管理协会,统一管理和监督慈善机构的运作情况;各慈善机构也应当相互督促自律。慈善机构必须依法公示上年募捐所得款物、转赠款物和成本开支等情况,定期接受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让富人攀比做了多少公益事业

  【讲述】根据中科院调查报告:在我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1000万家企业中,仅有10万家曾经为慈善捐过款物,99%的企业从未有过慈善捐助记录。与一些国家和地区慈善事业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观点】范宝俊等委员提出,目前很多人做善事只是一时的行为,还没有形成一种习惯。慈善事业是需要用“心”经营。

  “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把关爱带给需要帮助的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赠与,还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慰藉。”程静萍代表说,慈善既包括捐赠财物,也包括志愿服务;捐赠的还可以是时间和知识。

  谢遐龄委员认为,当人们和企业把慈善行为感受为道德上必不可少的内在需求,把慈善化为生活本身的一种需要,把慈善作为评价他人和企业的基本标准之一,就会自觉参与慈善事业。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培育人们的慈善理念,应该不断创新慈善的表现形式。去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出了“快乐慈善”理念,购买一个汉堡包,捐一毛钱给慈善事业、购票去看一场慈善演出,或者在慈善拍卖会上买下心爱之物……“快乐慈善”让市民在日常行为过程中奉献爱心,受到市民广泛欢迎。

  澳大利亚很多道路以捐助者名字命名。李海滨委员谈到,“我国如果允许富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道路和桥梁,可能会提高很多人捐助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到时富人们可能不再攀比有多少豪宅、汽车,而是‘攀比’自己建了多少路、修了多少桥、做了多少公益事业。”

  (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记者手记总有一些人让你泪流满面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讲述慈善时,带着笑,噙着泪,让记者十分感怀。

  这位已在慈善领域耕耘十多年、不断播撒爱心种子的老人告诉记者:有一对民营企业家夫妇,每年都要捐出1000万元帮助困难群体,即使是在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时,也不爽约。这对夫妇说,我们积累的财富是社会给予的,自然要回报社会。我们现在负责保管财富,待到百年之后,要把所有财富还给社会。

  陈铁迪说,还有一位普通的上海老人,每月退休工资不过600元。为了省钱,老人平日就拣菜市场里小贩扔掉的菜皮、买超市里低价出售的碎鸡蛋度日,但他每月汇给市慈善基金会用于帮助困难人士的200元善款从来没有迟到过。

  从老人的叙述中,记者感受到了慈善的精神:慈善没有贫富的差别、没有年龄的界限,只有爱的奉献。记者感受到了慈善的魅力,她让人的心灵更美好,城市更美丽。

  

城市有了感动才美好
城市有了感动才美好

  代表们小范围交流,细细地探讨,更利于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本报记者 郭天中摄

  本报特派记者 谈燕 孟知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