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何必扎堆大医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31 解放日报 | |||||||||||
要通过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试点,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代表、委员们眼中,这一体系的构建和完成,将形成一张求医问诊服务网,让百姓“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去医院”。 如何使社区卫生服务成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新五年中,让更多百姓能在家门前享受快捷、便利、高效的卫生服务?代表、委员们对此纷纷建言。 家门前的24小时门诊 【突破口】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8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医院。据不完全统计,在大中城市,超过四分之三的百姓生病时选择大医院,只有不到20%的病人会首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诊断。 【观点】李定国代表:要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必须清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位是什么? 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点门可罗雀,大医院却人满为患。三级医院的医生整天量量血压、开开感冒药,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那些真正需要救治的重症病人。一个合理的医疗资源结构是金字塔形的,社区医院是塔基,大型医院是塔尖。大病和疑难杂症进大医院,小病进社区。社区服务中心要发展,必须明确定位,它是设在百姓身边的医疗点,应当提供急诊、24小时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医疗等看似基本、却是群众真正需要的服务,让老百姓不用半夜三更到马路上拦出租车去大医院。 张喆人代表:要让老百姓在生病时能主动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跑,丰富社区卫生资源是首要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大医院的资源和人才与社区医院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医院有了更大的医疗市场;另一方面,社区医院有了强大的技术和设备、人才支撑,等于有了“靠山”。目前,一部分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始推行“双向转诊”。社区危重病人得到三级医院的及时救治,解决了病人住院难问题,患者由三级医院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不仅看病变得更容易,还可节约医疗费用。 【百姓回声】上海居民李文河:“我在岳阳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开完刀,转院到曲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手术、康复分两家做,专家还是大医院的,每天费用却能省下150多元,多实惠!” 将医疗费用控制在低水平 【突破口】现在中国个人年均医疗费用的支出已由1980年的14.51元上涨到512.5元,26年中增加了30多倍。 【观点】高强委员:作为群众就诊的基本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费用要控制在一个低水平。因此,它必须转变创收机制,这和现在医院的机制是不一样的,我们称其为“收支两条线”。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不是自己的,支出由政府来保障。而且医生的收入和医疗服务的收费是不挂钩的。 张重华代表:医疗卫生是带有公益性的事业,社区卫生服务更是一种基础性的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从源头上予以保障。否则,社区卫生服务点也将面临留不住人,招不到人的窘境,医护人员不是工作几年后千方百计托关系调离,就是走上以药养医的路,将会降低群众的信任度。 杨冀川委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大部分还是要靠政府拨款。中央明确提出了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各地的拨款、扶持力度也会大大加强。但是,这并不代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一定要“躺”在政府身上靠拨款。北京某一级医院提出“女儿式”服务理念,并将其贯彻到门诊、住院、上门服务上,赢得了患者信任。他们的住院部总是满的,经济效益也很好。这说明社区医院完全可以通过提供优质、规范服务谋得经济效益。 【百姓回声】居民刘香莲:“同样一瓶氧氟沙星,在大医院开是9.3元,在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买才1元多。有了这样便利的服务,得了小病谁还愿意往大医院挤呢?” 培育高素质的全科医生 【突破口】我国未来要达到一个社区医生管1000居民的健康目标。按目前城镇居民的数量来算,需要有十万人的社区医生队伍。社区医生要求由全科医生来担任,而我国目前注册的全科医生只有3000人。 【分析】张喆人代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不仅仅是“医疗”,它的责任中还包括预防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医院和社区要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联系,针对生活在社区中的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可以由专职医务人员上门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特色服务。只要一个电话预约,社区医生来家中诊疗。因此,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者不仅需要有专科医生的素质,更需要具备全科医生的水准。 左焕琛委员:社区性的病前综合干预所需费用,只是发病后所需费用的15%—23%。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必须大力培养全科医师,发展社区医疗。 在一个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全科医师应能解决患者的大多数健康问题,而仅将很少一部分患者转给专科医师。但是据统计,目前所有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5%左右需要专科医师的诊治,绝大多数基本健康问题都可以由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来解决。 现在不少城市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条件已经很完备。相比之下,全科医师的缺乏,成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少城市大医院教授扎堆,社区服务中心后继无人。要改变这一现象,应当以医学院校的教育为起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教育。同时制定非急诊患者的全科医师首诊制以及全科与专科医师的双向转诊制度,使得医疗保健在低投入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效益。 李定国代表:除了培养自己的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全可以和“双向转诊”的对口三级医院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邀请专家每周一到两次来社区坐堂,三级医院新进大学生必须先到社区锻炼半年等等。 要让人才流动起来,关键还是医院之间的联动机制和待遇情况。如果把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一个联合体,那么两者之间流动的将不仅仅是人才。 【百姓回声】上海居民曹妙兴:“我心脏不太好,血压也偏高;老伴曾装过心脏支架、经常心绞痛发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家庭病床’,每周都有全科医生上门指导服药和饮食,就像自家人一样贴心。” 【链接】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已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000个。 (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本报特派记者 孟知行 谈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