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会客厅:三市长话百姓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0:54 新文化报

  本报与《华商报》、《重庆时报》联动,将长春市、西安市、重庆市三地市长请到全国两会“新文化会客厅”,三位市长畅谈未来5年将怎样改革发展、老百姓会感受到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本期嘉宾:长春市市长祝业精、西安市市长孙清云、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

  长春 吃好住好争当寿星佬

  谈起长春未来5年的规划蓝图,大到城市经济发展,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祝业精一一数来,目光里充满自信。

  五战略做强三大经济板块

  记者:“十一五”期间,长春总体发展有何新思路?如何实现自主创新?

  祝业精: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和科教文化三大中心,迅速壮大“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五大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开发区、城区和县域三大经济板块,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抗波动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基本完成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使命,把长春初步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比较鲜明、经济结构比较合理、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10年,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13%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经济总量争比2005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

  “十一五”期间,长春市要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汽车、玉米、光电信息、生物、新材料、铁路客车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试验室和中试基地,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实现产业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突破。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实施中科院“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各类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创办产业园区,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实施系列开发、名牌带动战略,全力推进玉米、肉鸡、肉牛、生猪等十大加工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君子兰之乡”知名品牌,建设集花卉培育种植、展览展销、旅游观光、出口创汇为一体的君子兰花卉产业基地。

  保障特殊人才高收入

  记者:长春市在吸引人才及自主创新方面会有哪些新动作?

  祝业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长春致力于用活用好现有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参与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扶持国有企业各类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创业或为企业提供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到县(市)区进行阶段性或长期工作。

  强化引才引智。进一步扩大人才专项基金规模,培养、引进各类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长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少数特殊人才、突出贡献者的高收入保障机制。

  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文长春打造六大特色名城

  记者:未来5年,长春将用哪些更美更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

  祝业精:今后5年,长春市将全力打造六大特色名城。立足现有基础,突出特色优势,全力打造长春国际汽车城、绿色食品城、科教文化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城市的对外影响力。“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建3处4A级景区,每年建成一处3A级景区景点。雕塑旅游、影视旅游成为国际品牌。

  重点发展汽车工业、冰雪运动、电影文化、娱乐保健、伪满历史遗迹、雕塑艺术等六大支柱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农业观光、科普、东北民俗、净月潭森林氧吧、波罗湖湿地、专题公园、辽金文化和沿江自然风光等八大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净月、双阳现代休闲度假,九台西部等民俗文化,城市中心综合三大旅游产品集群。

  到2010年,旅游业收入达到260亿元以上,旅游外汇收入达到7000万美元以上,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也希望国内及世界各地的朋友光顾长春,感受长春的美好,在长春兴业生活。长春是环保模范城市,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今后5年,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一级标准天数逐年增加。

  农产品全部实现无害化

  记者:5年后,长春市民将会感受到生活的哪些变化?

  祝业精: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力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舒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氛围。实现进入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并以文明城市创建带动卫生城、环保城、双拥城、园林城、旅游城等城市创建活动,整体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水平。

  一说“住”。“十一五”期间,长春市将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体系,合理调整住宅开发结构。重点进行棚户区改造、出城口旧房改造、铁北地区商业与房地产开发、南部新城高档住宅和商务区建设。到2010年,房地产平均每年施工面积600万平方米左右,累计投资70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旧城改造。

  二说“吃”。5年后,力争长春市农产品全部实现无害化,全市绿色食品品牌达到40个,成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三说“行”。到2010年,建成1小时都市经济圈快速交通体系,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长度达到48公里。30%的行政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四说“寿”。5年后,长春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规划建设美术馆、博物馆、奥林匹克中心、全民健身场所等大型公共设施,鼓励现有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全面向市民开放,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五说“教育”。未来5年,长春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城区普及高中段教育,县(市)高中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

  六说“就业”。到2010年,长春市城镇累计要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

  本报记者 肖成红

  长春市市长祝业精 记者 郭亮 摄

  西安市市长孙清云 记者 靳曼 摄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 记者 秦晓涛 摄

  西安

  让每个人都感到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长孙清云的中心话题是如何让西安人感到越来越幸福,“我们将通过努力,让生活在西安的每一位市民都感到很舒适、很幸福,从而热爱这个城市,参与城市的建设,共同推动城市发展和进步。”

  从八个方面提高“幸福指数”

  记者:在今年西安市人代会上,您代表市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大力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请问您是缘何提出这一概念的?

  孙清云: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一直致力于“幸福学”研究,他于2004年和《瞭望东方周刊》合作进行了一项“中国六城市幸福感大测试”。测试表明,幸福指数从大到小的六个城市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这项测试结果后来刊登于该周刊,我在网络上发现了这条消息。

  记者:“幸福指数”涵盖哪些内容?

  孙清云:我在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提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把解决扩大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维护民主权利、注重公平公正、保障公共安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着力点,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这里列举出来的八个方面就是现阶段西安提高“幸福指数”的主要内容。

  四项措施保证人民“幸福感”

  记者:西安市委、市政府将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孙清云:最主要的是政府在作决策、抓工作中更加注重群众的感受,用群众的感受来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一是让群众在经济上得到实惠。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将认真实践“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按照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促使城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乡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让广大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让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注重公平公正,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保障群众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三是让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大城市的管理、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创卫”的步伐,让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更干净、更整洁、更美丽、更方便。

  四是让城市更加安全。加大“平安西安”的建设力度,防止重大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力度,防止交通、建筑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靳曼

  重庆

  给百姓三大实惠

  今年两会,在重庆代表团63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料袋里,装着一份沉甸甸的文件——《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纲要设定了34个具体指标。比如,到2010年,重庆GDP将达5000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化率达5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5年累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0亿元。简单而枯燥的数字背后,有一个共性的词语是:“惠民”。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解读了“十一五”规划的经济成果如何转化为老百姓的实惠。

  五年投资1.3万亿

  “老百姓的实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的投资结构要合理,投资的成果要与老百姓生活相关;二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配套,百姓生活更便利;三是老百姓生活改善,包括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等要亲民、为民、利民。”黄奇帆说:“要实现重庆‘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目标,今后5年全市要完成1.3万亿元投资,其中4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垃圾场建设等;30%左右要用于工业投资;另外30%主要用于房地产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政府必须拿出一部分税收为公众服务,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

  把重庆建成“汽摩之都”

  重庆选择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业来反哺农业,提出了“汽摩之都”构想。

  重庆将构建制造、研发、商贸服务为一体的“中国汽车名城”,根据规划,到2010年,重庆整车产销预计将达150万辆,其中乘用车120万辆、商用车30万辆(其中专用改装车8万辆)。

  “重庆的汽车产业将向轿车倾斜,轿车生产比重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70%。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5%左右。整车销售收入达到1350亿元。”重庆市经委有关负责人称。这意味着,5年内重庆汽车企业七成将生产轿车。

  同时,摩托车产业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整车、发动机和零部件形成3个~5个国际知名品牌,力争2010年摩托车产销量达到900万辆。

  “加大基础投资建设、提高工业的发展比例、老百姓生活得到实惠,就真正体现了惠及于民!”黄奇帆说。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秦勇 高晓燕 唐小涛

  本报视点

  节约型社会

  我省能耗指标要争全国最低

  我省参加本次两会的人大代表畅言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春天向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展开。

  资源节约刻不容缓,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本次两会上,我省与会代表发出强烈的呼声。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淑莹

  末端治理法不可取

  “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现在应该回头反思一下发展历程!”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淑莹感慨地说。总理报告站在时代高端,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专门提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刘淑莹认为,这是大家应该深思的问题。

  刘淑莹在担任副省长期间,曾分管过环保工作,在她的印象中,我国对环境资源的重视程度可以用三个时间段划分:第一个阶段是强调达标排放;第二个阶段强调总量控制;第三个阶段则是清洁生产。“上述三个措施中前两个都是重视末端治理,这表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重视不够,第三个阶段虽然提出清洁的概念,但也远远不够。”

  废弃物应该成为原材料

  如何保护好资源、环境?不再走浪费资源、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老路?刘淑莹觉得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

  什么是循环经济?刘淑莹用三个词进行了说明,那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真正的循环,要做到一个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应该是下一企业生产的原料。这种模式比末端治理高得多。

  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大篇幅讲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等内容,这就是减量化的措施,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刘淑莹觉得要做到再利用和资源化,很重要的应该是建立一种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得上游生产企业的排污真正成为下游可利用的资源。

  别为摆阔浪费资源

  刘淑莹呼吁,政府应该倡导发展二手经济、二手市场,这种二手市场不等于收破烂,而是对可利用资源的二次利用,节约社会损耗。“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应该改,比如吃饭打包,比如取消一次性餐具……”刘淑莹看到社会上很多人请客吃饭摆大阔很不理解,她认为这是对粮食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饭店应该写上“打包光荣、不打包罚款”字样,用强制的方式逼迫人们养成好的习惯。在全社会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工程,取消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签等等高消耗品。

  循环经济扭转事倍功半局面

  以前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尽管发展很快但是事倍功半,这样的发展不会持久。

  面对严峻的形势,刘淑莹强烈呼吁,在“十一五”期间要发展循环经济,而且要注意高科技的应用,在政府引导、立法约束等方面也要多加努力,还有就是循环经济不能再上土法工程,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和浪费,这其中就包括自主创新问题。

  节能

  我省指标要求严过国家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发改委主任焦海坤

  能耗降幅大 政府压力不小

  “从‘十一五’规划、政府报告目标中,可以看到一个变化,那就是过去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里头,没有能源消耗的指标,但在‘十一五’规划里,就有了这个硬性指标。”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发改委主任焦海坤说,这不是预期性指标,是必须达到的,是政府的承诺,这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目标,就是因为我们国家资源相对匮乏,但发展较快,对资源、能源需求加大。过去国民经济发展还是偏重于粗犷经济,能量消耗大,浪费也比较严重,包括重要能源储备的石油资源都有30%需要靠进口来维持。

  我省能耗要争全国最低

  国家确定的目标是,五年内让能耗下降20%,而我省确定的是下降30%,也是全国惟一能源消耗指标要求比国家指标还严格的省份。

  焦海坤面对这一指标,心情并不轻松。过去5年我省能源消耗尽管采取很多措施加以控制,但由于发展较快,还是较此前增长了7%,而今后5年我省投资力度将不断加大,要降低能耗,并不十分容易。

  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

  我省煤炭尤其缺乏,每年消耗在1500万吨~2000万吨,其中近50%是从外省调运的,一次性能源缺乏,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焦海坤呼吁,大家对新指标要高度重视,对能源要有忧患意识,能源当前已经成为我省发展的瓶颈,人人都要增强节约意识,尤其是政府机关要起带头作用,带头节约。

  节约能耗已经成为政府的硬性指标,政府作出承诺就要实现。焦海坤认为应该加强政府的领导,建立健全节能考核体系,有指标分解、考核、奖惩,同时还得完善支持节能的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节能的积极性。

  我省可能选百户企业进行攻坚

  焦海坤表示,我省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产品或采用节能技术,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生产装备。

  另外,要下决心做好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工业企业占能源消耗的70%左右。企业是节能的中心,耗能企业是重点,我省应选择100户耗能企业,研究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来降低能耗。

  全国建筑能源消耗占全部能耗的40%左右,我省地处东北,冬天冷要取暖,家家户户采暖期长,因此在抓工业节能的同时,也要抓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广节能的建筑材料。对原有的住户要进行节能改造。

  环保

  应给政策扶持环保新材料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王利祥

  污染威胁几代人生存

  提倡资源节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王利祥呼吁,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经意间吐到地上的口香糖,随便丢弃的废电池,就是这样一件件小事,却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其后期处理不但要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其影响会危及以后几代人的生存。

  王利祥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从当前情况看,仅生活垃圾白色污染这一块,就已经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影响,而且还有很多的化工企业以及其他的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更是给脆弱的自然带来了威胁。

  宏观政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现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一个重要的难点问题,在于人们在观念上重视不够,认为这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没有当做一项历史任务和责任。

  王利祥建议从舆论宣传上改变人的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整个社会对环境友好的认识,使它能变成一个长久的意识,深入到生活中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让每个人从一点一滴做起,这就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大的主题在单个人身上的微观体现。

  使用节能材料该给政策扶持

  作为科研人员,王利祥谈论的话题,当然离不开科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依靠科技,大规模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是最好的办法。但目前难度还很大,一方面是这些高附加值的材料,价格较高,与一般塑料制品没有价格上的可比性,另外,政策引导不够,缺乏公共倡导和投入也是难点之一。

  王利祥的建议是,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使用节能材料的单位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还有就是加大对破坏环境和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科研单位也应该从使用角度开发价格低廉但性能好的新材料,推动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胡占山文/图

  相关新闻

  公务员一天耗电量够普通百姓用19天

  将节约纳入干部考核

  “1978年至2003年25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和GDP增长,且近年来还在上升。政府公务人员1天耗电量,够普通百姓用19天。这说明政府机关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资源节约纳入干部考核机制。”刘满仓代表告诉记者说。

  由于现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能源消耗标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能源体制报告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节约资源指标,对干部的政绩进行考核,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话题。

  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早日出台更为详细、操作性强的机关节能标准。但就目前而言,机关干部在节约资源上依然大有事做。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邱国义说,政府应尽快建立全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核体系,将单位GDP能耗指标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

  一些代表建议,把干部节能跟办公经费挂钩,来加强对干部进行考核。目前,上海等一些地方的各级政府机关,正打算将节能效果与行政经费使用预算挂钩,以其节约的情况来决定部分行政办公经费的拨付。

  新华社记者 张虹生 李亚杰 顾瑞珍(新闻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