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环京贫困“代际转移”引发割裂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4:45 燕赵都市报

  唇齿相依,山水相连,富裕且优越的京城,与困窘无奈的居住在北京周边的200多万河北贫困人口,就这样对望着穿越岁月。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体制造就了迥然不同的地域命运与期待。然而,如果富裕可以垄断,贫困会被继承,那么,京津冀一体化将要面对怎样的惊梦之惑呢?

  ——爬一辈子,才能爬到半山坡上——

  到二炮时,这个不足200人的小村落,正静卧在群山中。海陀山的主峰就在东南方向,远远望去,云雾缭绕。

  已经过了十点,太阳快升到头顶上了,吃过头餐饭的二炮人习惯了找个街头屋角,一蹲一靠,然后习惯地眯起了眼睛向东南方向张望着。他们的目光顺势停在了海陀山上,可是,他们的心却试探着小心翼翼地绕过了山了———山的那边,多好啊!

  让二炮人如此感叹的,是已经嫁出去10多年的高家闺女高金香。

  高金香嫁的可是个好地方———昌平县十三陵村。见我们一脸的平淡,二炮人瞪大了眼睛有些夸张地提醒着我们———“人家那是北京的地界儿!”

  “人家年下回娘家,一家子是开着

桑塔纳来的;人家闺女给高家带来的礼品都是讲究的,亮晶晶的瓶瓶,透透亮的罐罐;人家给爹妈钱,一给就是几千元……”过了正月十五,过了二月二,可是,高家闺女的好日子恐怕还得继续在二炮人的嘴上心里一路啧啧下去。

  “日子好不好,全在孩子身上。”王振民是二炮村的村干部,说这话时,这位憨实的山里人兴奋起来,用手挠着头顶,把头上的旧军帽顺势推扣到了后脑勺上。

  “人家的两个孩子从小看着就和咱村的孩子不一样,长得光净,穿着鲜亮,有板有眼,说话有条有理,懂得也多了去了,十多岁的孩子,知道的事儿比咱这四十多岁的人还多,听说人家的孩子上的是北京重点初中,能看懂英语电影,将来要上重点高中,要考名牌大学……”因为是村干部,每每村里来了贵客,王振民自然会去支应一声,而对高金香,王振民只有羡慕的份儿。

  二炮村是个人均收入才不过800元的小村子,就这,在张家口市赤城县大海陀乡,还是中等收入的村。

  说到底,经济决定教育,而教育决定命运。大海陀乡宣传委员刘宇说:高金香一家一年收入十多万元,供养两个孩子一年的上学费用一万元,还不是容易事?可咱们这,挣两年才够人家孩子一年学费,好多孩子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就因为生源不足,大海陀乡中学只能与东边的雕鄂镇中学合并了……

  “现在看人家的孩子与咱的孩子命运肯定不同,没办法,起点就不一样!咱家的孩子好比生在坡底下,人家的孩子好比生在半坡上,坡底下的孩子,爬了一辈子,才爬到了半坡上,可这时,人家已经到了山顶……”说到这时,王振民的脸上现出几许沮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去打洞”———真是这样?只能这样?王振民始终想不明白。

  ——为抗争宿命,出走!——

  出走,在贫困的张承地区,是一个让人心痛却又心心向往的字眼。

  自从延庆那边的中学向几乎一墙之隔的赤城频频轻舞橄榄枝,赤城一中许多老师拿粉笔的手开始犹豫了。

  延庆一家私立中学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只要有“双高”证明(高学历高职称),这边敞开接收,每月收入4000元,过几年,孩子可以转成北京户口。

  “只要这最后一条,就足够了!”已经到了延庆的原赤城一中学老师说:“故土难离,这边的生活也并非我所向往,但是只要孩子的户口能转成北京,付出多大代价都值。”

  到了北京,收入高了,教学质量好了,分数线降了,可以享用的资源多了,就业机会多了———就等于孩子一步蹿上了一个高平台,而这个平台距离成功,距离优越的生活,距离命运的改变,只一步之遥……

  只要跨出这一步,孩子就从此远离张家口人的命运。许多出走的张承人这样的希冀,带着一种宿命的悲壮与无奈。

  张家口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李小峰介绍,这几年,通过调动应聘等各种方式离开张家口进入京津的80%以上都是教育与卫生行业的知识型人才。

  可是,离开就能改变命运吗?

  刚刚19岁的张家口崇礼县二道沟村的张士卜,在三里河附近的一个工地上做小工,因为手生,他的日工资比一般的小工还要少5元———30元。每到歇工的傍晌,他都坐在工棚旁边的一个临建旁边,茫然地看着来往的人流,人流中经常有和他年岁差不多的人匆匆走过,他便开始想像,他们是大学生吗?他们是白领吗?他所添砖添瓦建起来的高层住宅,会否成为这些和他同龄但命运却迥异人的家?

  可是,这种零工收入的积攒,能改变张士卜的命运吗?更可怕的是,张士卜所在的二道沟,年轻一点的都出来做壮工了,他们靠出卖劳力的微薄收入很快被延续多年的贫穷耗尽,而这个贫困的山村则因为壮劳力的出走变得越发凋敝。

  据张家口市劳动局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张家口市到北京的劳工,有95%以上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游走在富裕的城市与窘迫的乡村之间,孤独且徬惶。

  ——贫困世袭与富裕垄断的制度化解读——

  “在一次宏观经济学课上,我的另一同学大肆批判下岗工人和辍学务工务农的少年:80%是由于他们自己不努力,年轻的时候不学会一门专长,所以现在下岗活该!那些学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嘛,据说有很多学生一个暑假就能赚几千元,学费还用愁吗?我的这位同学太不了解贫困地区农村了……”

  这是北京工商大学一位河北籍大三学生写给本报的信。

  与怀来存瑞乡焦家沟的同门亲戚相比,延庆县大庄科村支书崔桂军心里一直在暗暗庆幸80年代初落魄于大庄科的阴差阳错。

  “现在两个孩子,一个上的延庆卫校,毕业后在延庆县医院作护士,一个上的北京市化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地铁车辆厂,每个月收入都不赖。”可是,同等条件同样的分数,焦家沟的孩子面前就只有两条路———务农与打工。

  如果贫富分化成为两个地方世袭的地域特点,那么,追究个性化的原因显然是隔靴搔痒。

  同样高考,北京录取分数线比河北分数线低上100分;同样种田,大庄科一亩粮食直补30元,而张家口的二炮才3元;同样造林,北京一亩林补助3000元,而张家口不过100元;同样的村干部,涞水遽家蘑村支书一个月收入200,而且还只是空头支票,而与其相邻的郑家蘑的村支书一个月收入就是小一千元;同样的看病,大庄科村民每年每人补助50元,而相邻的赤城阎家坪村的村民还不知医疗合作是何物……

  一路走下来,太多的可比与差异让人瞠目结舌且心情沉重。

  “穷人贫穷并不仅是因为他们观念落后,而是一些政策性歧视造成的。”采访中,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对此并不回避。

  一个政府官员或者博士的孩子,一般来说也能成为政府公务人员或者大学生,而工人的孩子大部分后来也成了工人,其实并不是他们的孩子本身有差距,而是因为前者在获取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资源方面,能够为后代提供后者所不具有的优势,前者的后代在机会占有方面以及社会优势占有方面,明显优于后者。这种财富的代际转移,其实是一种十分不公正的特权性的转移,陆学艺如此阐释。

  ——京津冀一体化:渐行渐近?渐行渐远?——

  我们到达施家庄时,正是午后。许是在歇晌,这个破旧的小村落因了安静又多了几分落寞。在路边一座废弃的房子边,二十岁的小霞和几个同龄的玩伴正在打闹。

  “没上学吗?”

  “已经离开学校10多年了”

  “没做什么事吗?”

  “村里能做什么事?种田呗!”

  “没有一技之长吗?”

  “啥叫一技之长,谁教咱?”

  “将来有什么打算?”

  “嫁到山那边去,就成了北京人了(笑)……”

  “知道北京那边的青年是怎样生活吗?”

  “不知道,人和人能一样吗?”

  ……

  ……

  说这些时,小霞几人十分漠然。

  前不久,有两份权威报告引人关注———

  其一,2月9日消息,《了望》周刊刊载文章指出,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其二,在一个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数十名经济学家提交的在不同区域做的调查报告,都给出一个相同而清晰的描述:近年来,城乡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明显加重,而且城乡贫困出现“代际转移”的危险信号。

  而此两种论断,在环京冀贫困带中有了更让人沉重的注解。

  采访中,北京市许多经济、社会学专家意见一致———京冀间贫富的代际转移,将最终让京津冀成为一个割裂的地域,而关于一体化的感慨喟叹,也只能化作纸上烟云……

  在近日以城乡贫困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数十名经济学家给出了一些良方,如政府应该对贫困人口给予一定的保障,同时积极鼓励劳动者就业;政府必须在教育上,更多地向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条件不利的社会群体倾斜;给年轻一代的发展创造平等的条件,让年轻一代普遍得到培育,要把较大的资源花费在条件较差而不是较好的人群身上……

  让同一代的社会成员,尽可能地摆脱前一代人在机会方面所造成的不公正影响,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一个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起点。这是摆在京津冀一体化面前的一个迫切且又严峻的社会课题。

  ——链接:环京贫困带20年前后差别巨大——

  2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环京津地区与京津二市的远郊县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

  20年后:今天,京津繁荣发展的背后,是环京津地区触目惊心的贫困。

  其中,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24县的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4和1/10。该贫困带甚至与西部地区最贫困的‘三西地区’(定西、陇西、西海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有些指标甚至比“三西地区”还要低。(本报记者:王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