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观察员许林:观察评选杂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09:54 人民摄影报 | |||||||||
——写在人民摄影报2005年度新闻摄影评选结束时 没有遗憾的评选几乎不存在 特别是这一次。为什么?首先是改变了评选时间,从以往的两天改为一天。其次是奖项有增无减,在原来所有奖项保留的基础上,又新添了“2005年度《人民摄影》报一版大照
这样看来,留下一些遗憾也在情理之中,在所难免。 分类尚有改进空间 作为大赛观察员,对这次评选结果我还是满意的,该评出来的基本上评出来了,大体上达到实至名归,特别是年度大奖,与我的预测完全一样。这说明本届评委会在新闻事件轻重及其影响、思想立意、瞬间抓取、影像表现、主要信息展现和专业技术水准等这些环节上的把握是具有相当高水平的。 但是,我注意到参赛作品存在分类不太科学的情况。 主要原因是有一些参赛作者自己没有把握准确,把作品的类别投错了。结果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经常提出:“把这组照片放到某某类去”的提示意见。建议一出,所有评委都要思考,工作人员马上在电脑上调整,而调整又需在溢出屏幕的目录树和文件堆中寻找目标子目录,这无形中使评委和工作人员超负荷的工作量雪上加霜。 有一种意见认为,“我们尊重作者自己的参赛分类,一般不作调整。”我向提出调整分类次数最多的评委黄文询问:“你们在荷赛评选时,分类是按作者的原始分类,还是根据实际情况由评委会来调整?”黄文说:“根据实际情况由评委会调整的实例很多。” 荷赛的经验给我们以启示:我们的参赛作品分类尚有很大的调整和改进空间。由此我建议,今后的评选,希望主办单位人民摄影报加强大赛的案头工作,在对作品的初选过程中,增加一道程序:专门过细地对作品的分类依次审查,该调整的及早调整,尽量减少在评选过程中的调整。这样既减轻评委的劳动强度,又提高评选效率,并且使评选更趋于科学。 评选要避免双重标准 2005年的华赛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严格的评选标准。 据2006年2月7日《中国摄影报》黄文报道,第四十九届荷赛参加第一轮评选的评委说,“此次中国摄影者投送的参赛作品特别多。与往年相同的是,参加第一轮评选的5位评委负责淘汰技术上不合格及拍摄质量明显较差的参赛作品”。这条信息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技术上不合格及拍摄质量明显较差的参赛作品”,在第一轮的评选中就应当“淘汰”。我想,我们的华赛有7名国际评委参加,可能也是这样做的,否则会成功吗? 而在这次的评选中,我注意到有一些“技术上不合格及拍摄质量明显较差的参赛作品”却在第一轮没有被“淘汰”,进入评奖后也没有遭“淘汰”,有的甚至一直挺进获奖行列。例如神六的照片,你说它不好吧,还不至于,在“尚可”之列。但是,你说它可以获奖吧,从拍摄技术质量(包括基本清晰度)、视觉创新含量和瞬间捕捉上考量,又与同类的国际发射照片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它获奖了,而且是银奖。可是且慢,我想问一下:这样的照片如果在华赛乃至荷赛上也能获奖吗?本人表示怀疑。 这就引申出一个所有评委应该面对的严肃问题:同一位评选委员、同一拨评选委员,参加国内评选与参加国际评选是否有双重标准的实际情况存在?如果真是存在双重标准,那么,在目前我国新闻摄影的实际水平已经在上升的情况下,外国新闻摄影界如何能够改变对我国新闻摄影水平的成见?如何让他们十分显著地看到我们的上升并肯定这种上升的水平?我们的新闻摄影评选如何引导摄影记者和摄影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质量? 仍是“评事件”和“评照片”的老问题 《神六飞天》、《神州辉煌》分获科技新闻类组照、单幅银奖,与评委的观念导向密切相关。 在评选过程中,神六引起关注很正常,因为它毕竟是我国2005年的重大新闻事件。任何一个评委如果不关注,反而是不正常的。我看到神六照片差点遭“淘汰”。可为什么没有被“淘汰”反而获奖了呢? 因为评委们在观看它时,出现过不同意见,这时,有的评委说:“神六是重大新闻,如果落选不太好吧?”我的问题是,重大新闻落选肯定不好,但是,如果确实拍摄质量不够获奖水平,硬是因为事件重大而被选入获奖行列,而且还是较高的银奖,这会让国际拍过同类题材的摄影师怎么看?这会让国内有拍摄能力而且拍摄技术相当高却由于没有条件进入新闻现场的其他摄影师和记者如何看、如何想?我们的评委想过这一层吗?那些有能力而没有可能进入新闻现场的摄影师和摄影记者能心服口服吗?!我不得而知。 这算不算“评新闻事件”,还是“评新闻照片”老问题的回潮?(许林) (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摄影报2005年度新闻摄影评选观察员) (2006年3月1日发表在《人民摄影》报一版) 相关专题: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