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活力昆山:创新演绎“财富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10:20 江南晚报

  走进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一幢幢别墅展现在记者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农家宅院。3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参观,一农户的女主人吴月琴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她明亮宽敞的家,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是昆山农民致富的一个缩影。用村书记吴根平的话说,她家里一二三产、农林牧副渔样样全了,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她家一二产的收入不用向村里交一分钱,还每年从富民合作社里拿到分红。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如今昆山数以万计的农民像吴家一样住上了新居。

  3个农民1个“老板”创新无定式,创新已成为贯穿昆山全面建设小康全过程的生命线和灵魂。昆山市农办主任钱军雄告诉记者,昆山在富民优先战略上不断创新,走出苏南新模式。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民营经济“赶超战略”,使昆山的民营经济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近三年中平均每天诞生10家民营企业。目前,全市已有私营企业1.5万多家,个体工商户3万多户。民企数量居全省县级市之首。民企在配套协作中不断壮大,如果按照平均每个企业3个股东计算,再加上3万多户个体工商户,昆山大大小小的“老板”要有七八万之多,形成了很强的致富带动和财富溢出效应。

  按全市22万农村劳动力计算,3个农民中就有一个老板,同时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5成以上在私营企业就业,全市民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平均每年新增50亿元。

  “物业”登堂入室进农家“物业”这个词如今与昆山农民密切相关。从2003年起,昆山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三有工程”,即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人人有技能”,从2003年开始,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000人,为此仅市级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专项资金,政府“买单”免费培训,使不少农民拿到技能证书。“个个有工作”,解决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全市22万农村劳动力已有19.8万在非农业领域就业。“家家有物业”,组建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社,建设物业载体,发展“房东经济”。钱军雄言道,农民收入多元化了,投资性、资产性、经营性收入都生钱。他算了一笔账,2002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70%以上。2005年底,农民收入45%来自工薪收入,投资经营资产收入占40%,15%来自于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五道保障”为农民建立起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低保、农保、医保、征地保障和动迁保障。动迁保障实行货币安置后,除农民自住一套外,其它都用来出租,很多农民当上了房东。

  昆山有条规定,投资额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准建造厂房。

  富民合作社将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户的闲散资金集合起来,建成标准厂房、打工楼出租,农民按股分红,政府对建设中所有的费用全免,财政还出台奖励政策。昆山已建有154个富民合作社,3.3万户农民入股,占总农户数近1/3,资金额达4.5亿,回报率12%。此举既富了农民,又鼓励民企创业,同时也制止了乱搭乱建,可谓“一箭三雕”。

  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民收入是核心问题。

  2003年以来,昆山市政府出台的富民文件就有22个之多。

  昆山20年来走过的“昆山之路”,都与这个城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历程息息相关。昆山思想解放与经济发展两条抛物线的轨迹,都揭示着一个共同的规律:创新是昆山可持续发展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记者洪静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