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网报互动:关注垄断行业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11:09 经济参考报

  记者:李圆 方烨 

  网友“occa”:所有垄断行业都应打破,引入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以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政府需配套建立非营利性、公益福利性质的教育、医疗、住房(即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社会保障。

  网友“九思”:垄断不是天然形成的,垄断有两种,一种是技术资本垄断,一种是政策垄断。前一种是竞争造成的,可以通过法律加以限制;后一种是人为造成的,多是资本与权力结合。

  网友“台海”:教育与医疗不适合纳入垄断行业范围。教育与医疗基本保障应该属于国家垄断免费或很少收费的性质,不应从经济角度衡量。

  网友“国洪”:国企放弃垄断,要有万全措施。否则,

自主品牌被吃掉,消费者只能帮外国公司赚大钱。千万不要“帮倒忙”,不要盲目反垄断。

  网友“妄谈天下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必须垄断,但反对行业垄断,独家经营。可以像电信一样,在行业内部建立竞争机制,打破独家经营局面。

  网友“防盗网”:我认为法律的公平与公正才是解决垄断问题的关键。比如一些乱收费以及“霸王条款”,损害公民正当权利,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严重的误导和伤害,必须依法加以规范。

  专家点评

  黑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刘迎霞: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是一个双赢的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垄断行业正面临着市场化、股权多元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而非公有制经济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竞争的考验,已经具备了应对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虽然“非公经济36条”明确要打破行业的行政垄断,但是在具体执行中缺乏明确准入制度和具体准入项目的配套细则,“明宽暗严”现象还比较严重。有些行业虽没有规定限制民资进入,但无形壁垒依然存在。有些领域尽管没有明文规定民资不得控股,但由于行政部门或国有企业既得利益的存在,非公有资本的投资面临要么放弃控股权,要么收购承包权的抉择。

  要打破垄断行业壁垒就必须勇于打破传统的利益格局,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产业升级,实现高效增长,为非公有制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提供广阔的空间。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彭镇秋:从社会长远发展考虑,垄断必须尽快打破。在活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企业拥有垄断利润,往往缺乏创新动力,这样,部分垄断行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在现实中不乏其例。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新配置资源。比如,电信行业主动拆分组建、民航业引入社会资金、铁路建设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等,大多是有成效的。

  由于垄断行业一般都有资金、技术甚至公共安全等各方面的特殊要求,因此打破垄断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呈现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现阶段,政府应该通过放宽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消除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逐步深化各垄断领域的改革。

  政协委员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郑跃文:目前我国还存在各种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减少规制、打破垄断是为

中国经济注入活力的重要手段。垄断意味着无需创新、无需降低成本即可获得高额利润,在垄断保护下才能生存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垄断企业没有积极创新的动力,进而会影响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只有在更多的领域引入竞争、打破垄断,才可能推动创新。

  现在民营经济要真正进入垄断行业还是非常难的,同时金融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到位,财税体制改革比较滞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措施缺失,这些问题期望能有更进一步的改善。政府应该从政策、金融、技术三个方面给民营企业以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郭荣昌:对于垄断行业危害公共利益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加快改革步伐。

  一是必须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相关垄断行业,适度建立起市场竞争机制。特别是在盈利性的运输、通信、能源等垄断行业,应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取消体制障碍和人为限制,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促进有效竞争。

  三是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当务之急是对各垄断行业要建立健全专门的监管机构,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工作透明度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和

审计制度。

  四是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垄断行业的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依法规范和约束国有垄断行业的竞争方式、交易关系、市场行为。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