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五地出版人共议海外华文图书出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14:08 光明网

  3月11日下午,一场名为“海外华文阅读与华文出版商的机遇”的研讨会在新加坡博览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七位著名出版人和学者进行了研讨,并与现场的数百名听众进行了交流。这些听众大多是来自以上五地的出版人、记者及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的相关人士。作为9日开幕的“首届华文书展”期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该研讨会旨在使大陆、台湾、香港的出版业者更加了解新马读者的需求,为新马读者推广更多的好书,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扬。

  研讨会由新加坡大众控股集团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办。大众控股公司的前身为正兴公司,由新加坡华人周兴衢于1924年创办,1997年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东南亚地区以经营中文书业为背景成功上市的第一家公司。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始终致力于推广华文华语,宣扬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成效显著。

  研讨会也得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处的支持。

  以下是研讨会上部分发言者的讲话要点。

  

五地出版人共议海外华文图书出版(图)

  潘国驹(左四,研讨会主席,新加坡)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主席兼总编辑,英国伯明翰大学数学物理系博士,新加坡教育部义务教育委员会委员,陈嘉庚国际学会秘书长等

  新加坡是个多元化的国际都市,海外华文书市是对新加坡人完全开放的文化活动。举办新书书评、读者俱乐部等活动,完全是为鼓励国人阅读而特设,在书展期间举办各种座谈会,研讨会一向是拓展深度,烘托文化氛围的途径。

  辛广伟(左三,主讲嘉宾,中国大陆)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华文出版年度观察》主编,《中国图书年鉴》执行主编,著有华文出版界第一部有关版权贸易方面的专著——《版权贸易与华文出版》和全球第一部有关中国出版的英文专著《Publishing in China》

  演讲主题:世界华文出版业的新格局与中国大陆出版

  世界华文出版业的新格局有四大趋势:1、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表现在选题策划的一体化、市场销售的一体化和出版热点的一体化。如几米的漫画首发式在大陆举办,《莫文蔚的健身汤》在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同时出版;2、港台市场饱和、大陆市场持续增长;3、中国以外北美地区销售依然领先,音像电子制品销售突增;4、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新马地区华文出版基础加厚,澳洲市场引人瞩目。

  中国大陆出版业的新特征:1、出版法制建设取得初步结果;2、深刻变革已经开始,主要是指出版主体的体制变革和集团化;3、市场持续快速增长;4、市场持续对外开放;5、全国性市场流通渠道亟待建设,中小城市潜力待开发;6、区域垄断与盗版问题有待更好解决。

  结论:中国大陆出版是拉动整个世界华文出版的火车头,在可预见的至少未来50年,大陆市场将一直持续增长。这个市场既为大陆出版人提供了舞台,也为其他地区有抱负的华文出版人提供了机遇。

  何飞鹏(右三,台湾)

  台湾城邦出版控股集团执行董事、集团首席执行长,1997年荣获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城邦出版集团包含三十多家出版社和五十多种杂志,是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之一

  演讲主题:原创的可能与机会——华文出版的机遇

  出版的国际流动有四种类型:1、原创知识,如美国的管理实践最发达,其管理学的知识也就能够流动到世界各地;2、流行的“先进文化”,如哈日哈韩现象;3、沟通与理解,如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需要更好了解中国;4、创作环境,好的创作环境为创作天才的出现奠定基础,并创作出经典内容,从而全球分享。

  中国具有的原创知识有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中医以及科学领域等,中国有强势国力与变动的核心,因此可以产生一种中国的“蝴蝶效应”,全世界都要了解中国,中国的内容生产者大有机会。

  中国出版在世界出版界地位的推演:现在,出版工艺制造中心;2010年,设计中心;2020年,原创中心;2025年,流行中心。

  全世界出版商包括华文出版的一个危机:“硬体会先达阵吗?”即:内容生产者的脚步跟不上硬件生产者的步伐,内容的载体的发展超越了内容的发展阶段,或是硬件生产者取代了一部分内容生产者的功能,这种硬件生产者生产出的“内容”难免有粗制滥造之嫌。如许多电子词典的“内容”往往是硬件生产者生产的。

  潘耀明(右二,香港)

  明报出版社、《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香港大学金庸基金委员会委员。曾任任香港三联书店董事兼副总编辑

  演讲主题:从香港看华文图书的整合

  香港华文图书市场的不足:成本高,市场小。由于地区限制,香港的图书基本进不了大陆,只能在台湾有较大市场。但是台币贬值后,在台湾的市场也萎缩了。香港的传统是版税高,特别是知名的作家,会达到15%,平均的也在10%以上。地方小,作家数量少,图书的市场也不大。

  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大陆、台湾、香港“两岸三地”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如果从西方国家买版权的成本能有几家出版社一起分担,可以实现“多赢”。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独霸”市场是很难的,要多和本区域外的出版商交流和合作。

  谈到金庸邀请其做《明报月刊》总编辑之事,记者问,《明报月刊》是怎么定位的?应该怎么办?因为《明报》一般人觉得是商业机构,它是赚钱的。《明报月刊》是人文思潮的、文化思潮性质的杂志。

  潘耀明说,《明报月刊》就是给明报集团穿个“名牌西装”。他说,等于一个文化的品牌。《明报》上市的时候一个股份只有一毛钱,它一上市就升了二十九倍,就说,二块九,二十九倍。一毛钱是实际财产,两块八是无形财产。所以《明报月刊》也是明报的一种无形财产。

  罗正文(左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主笔,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

  演讲主题: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业

  马来西亚人口2300多万,华人600万左右,其华文教育是东南亚各个国家中做地最好的。10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努力,建成从小学、中学、大专院校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是一个亮点,以文化人为纽带的华社长期来主办华文独立中学,办学效果相当好,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政府也开始重视,加大扶持,许多非华裔也争相进入华校。

  马来西亚是目前海外出版华文报刊种类最多的国家,达30多种。最大的报纸《星洲日报》一直以来除了扮演著媒体的角色,也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但是与大陆、台湾、香港相比,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很弱,没有自己的原创性,华文读者长期以来习惯了一种喂养式的被动阅读方式。马华文学成为马来西亚华文出版的绿洲,但是往往也是印一千册书就送掉一半,与能够循环的商业化运作的出版相距甚远。

  马来西亚华文图书出版以教学用书为主,非学校用书相对落后,年度出版量100-150种,仅占总出版量的15%。如果能够整合东南亚的市场,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出版资源引入,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大有可为。

  马来西亚由于华人占人口的少数,马来语是国语,所以其华人更有一种危机感,一种挽救华语的紧迫感,因此认为保护华语、推广华文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事情。

  朱添寿(左一,新加坡)

  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曾任新加坡园林局副局长、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理事长

  演讲主题:新加坡的华文出版业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的以华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在310万总人口中华人占四分之三以上。但是新加坡是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社会。传统的评价新加坡的教育是:重理轻文、重英轻华、重外轻内。为提高在国际经贸中的竞争力,这种发展策略是符合新加坡当初的实际情况的,也起到了促使新加坡经济发展和腾飞的作用。但是其影响是使得英语的经济价值得到提升,以至于上个世纪80年代华文走了下坡路。

  近年来,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正在发生转变。华文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设立华文课程教学法检讨委员会。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重新崛起,在新加坡掀起“华语热”,推动了新加坡华文出版业的发展。年出版华文图书约100种,销售500-600万美元,有40多家华文书店。

  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点,去年举办了1900多场次的各种文艺活动,并不是“文艺沙漠”。包括艺术作品的各种作品要有本土性,才能有国际性,要“胸怀本土,放眼区域”,做东南亚的华语文化的中转站。内容要注重设计、包装和宣传,华文图书出版可以华文报纸的经验。《联合早报》虽然有许多人所称的“语言太平不雅” 之嫌,却是适合本地华人读者的,并将在今后提供一个免费赠阅的版本。

  李秉萱(右一,新加坡)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文化委员会主任,新加坡新闻与艺术部出版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新加坡三江会馆会长。

  演讲主题:新加坡的华社、华语、华文世界

  新加坡的华社历史悠久,如同济医院有139年的历史,中华总商会100年,宗乡联合总会20年,华社自助理事会14年,华社自主办学也有很好的传统,如海外第一家华文中学——华侨中学,海外第一家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新加坡首批自主中学——华侨中学。

  双语教育政策的道路是结合华校与英校为新加坡学校,英文为主体教学语言,母语为辅,开设统一标准的但是多版本的汉语水平考试,实现双语并重政策与高级华文课程相结合。推广华语的目的是:为了身份认同、破除方言隔阂、自我的意识、整个价值体系、人生哲学、文化自豪感、保全我们社会的基本结构。

  新加坡应该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桥头堡,这要求华语教育从五个方面转变:从考试的门槛到生活的语言,从死记硬背到灵活趣味教学,从规划进程到“保底不封顶”,从课堂到读书会游览图书馆、从交流到网上二次浸濡。

  现在的华文世界是传统文化发酵后的结果,南洋各国是横幅的关系,与中原文化历史纵轴关系不同,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认同与群体纽带的联系,发展中华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