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东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06:00 光明网

  编者按:31位院士、近260位专家,历时两年,足迹遍布东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只为了一个目的:摸清东北水土资源和生态、环保现状,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东北出谋划策。他们的成果,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评价,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科学依据。今天,本报节略刊登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报告中的几个章节,以飨读者。

  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钱正英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东北地区西有大兴安岭,东有长白山,北有小兴安岭,中部为松辽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全地区除西部与蒙古高原接壤,其余都为界江、界河及大海环绕。区域内分布松花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东北地区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自然地带,即东部和北部湿润的森林地带,中部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地带和西部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这里拥有我国最肥沃的黑土带,重要的林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分布着我国最好的草原。

  东北地区近百年的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均增幅1.3℃,高于全国平均幅度。年降水量在近百年来呈略微减少趋势,引起比较严重的干旱。考虑到全球温室效应增强趋势,预测至2030年,本区仍将增暖,冬季与春季的增暖比较明显,作物生长期可能继续延长。2020—2030年,年降水量可能有所增加。

  东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深515mm,降水总量6410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987亿m3。2003年灌溉统计用水483m3/亩,与全国平均值479m3/亩接近。单方工业用水增加值产出量58元,全国平均为45元。单方水GDP产出24元,全国平均水平22元。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东北

  钱正英院士和项目组成员在通辽市考察全区土地总面积124万km2中,耕地面积3.7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0.2%,人均耕地3亩多,高于全国平均一倍以上。全区林地约5660万hm2,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全区草地约2126万hm2其中天然草地2060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96.7%。

  据2003年统计,全区人口1.19亿人,城市化率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5%。全区GDP13625亿元,占全国的11.6%。工业增加值5829亿元,占全国的11%。粮食产量7051万吨,占全国的16%。人均GDP11464元,高于全国人均值9101元。人均粮食占有量为全国的155%。能源、重工业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资源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部分工农业资源频临衰竭。东部地区的许多煤矿,已经或频临衰竭。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林分质量下降,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很多地方的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耕地资源的开发已经饱和,有的地方已经过度开发,珍贵的黑土资源侵蚀严重,土地质量下降。辽河流域的水资源已经过度开发,松花江流域的霍林河流域的水资源也呈过度开发态势。

  环境受到严重损害。首先,水质严重污染。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使河流和部分湖泊、水库受到污染,进而影响地下水,甚至一些地方影响到土壤以及近海海域。广大农村的面源污染也日趋严重。第二,土地荒漠化发展。荒漠化的类型包括沙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西部的科尔沁、松嫩和呼伦贝尔三大沙地总面积约8万km2,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面积约3.7万km2,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约28万km2,严重威胁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流干涸,地下水超采,湿地大量减少。辽河水系的断流发生在西辽河、东辽河和辽河干流区。地下水的超采主要发生在城市区,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引起不同程度的地质环境问题。沼泽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11.4万km2减少到6.57万km2。

  工矿城市遗留了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和治理滞后,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主要包括:开采地的地面沉陷、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占地、污染和边坡不稳定以及矿山排水的出路问题。例如抚顺市已形成一个大的沉陷区,面积18.41km2,最大沉陷量16.4m。

  必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与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唯一选择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与社会。应争取到203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科技创新,达到可更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生态与环境方面,达到整体好转,良性循环。

  基本结论与建议

  综合对各方面的分析,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的总体格局应当是:耕地总量不再增加,林、草、湿地不再减少,目前的生态与环境状况,已到了临界状态。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况,建议从现在起不再继续扩大耕地。

  建设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基地。东北是我国水土资源搭配最好的地区,通过农业和水利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等方式,可以建成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将农业做成一个大产业。建议将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综合治理以及黑土保护工程,列为建设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大措施。

  保证东北林业的可持续经营。近熟林和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比仍呈明显下降趋势,现行采伐指标仍超过资源承载力,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继续失调。如果再不正视这个危机,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有可能彻底丧失恢复的前景。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包括推进政企分离,分流多余职工,增设森林培育资金,延长天保工程的实施年限和范围等。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理解决城市的水源危机和煤矿城市的地质灾害。东北地区城镇的质量不高,今后更重要的是提高城镇质量。当前,许多城市的发展瓶颈是水源危机,应当首先要求完善本身的基础设施,大幅度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和正常运行,并提高污水处理后的回用率。在此基础上,建设地表水源工程,置换超采的地下水资源。在东北地区,受资源衰竭影响最严重的是煤炭工业。除国家已采取的各项措施外,建议实施以工代赈性的地质灾害修复工程。建议以抚顺市为试点,由抚顺市提出规划,经建设部和发改委审批后列入国家项目。

  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资源保证程度。建议加大地质找矿力度,东北及其周边地区还有很大潜力。要针对区域特点,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争取实现森林、沼泽、草原、沙漠和表土层厚的地方矿产资源勘探的突破。特别是找好靶区,有针对性地加强一些地区的地质勘探工作。

  将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水环境污染是当前东北地区的最大环境问题,如再不抓紧解决,将来可能陷于无水可用的困境。特郑重呼吁:将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建议以辽、吉、黑三省的大城市和石油化工、冶金、造纸、酿造、医药等行业作为当前防治污染的重点。总的目标是:确保饮用水和食品安全;限期治理污染最严重的辽河;切实保护好松花江。

  西部地区应节制社会经济用水,保护生态与环境。东北全区中,生态与环境最脆弱的是西部的半干旱草原地带。近年来,过牧和滥垦得到初步遏制,但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大量发展农田灌溉,甚至发展水稻,造成河流干涸,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湿地萎缩,沙漠化和盐碱化加重。这种情况如继续发展,将严重威胁到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必须是农牧结合,以牧为主。对过量用水的农业结构,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缺水地区不宜种植水稻。

  水资源配置应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东北地区的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但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与环境用水,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危机;中部地区工业和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严重污染河流水源,形成恶性循环。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生态与环境需水的前提下,规划当地的社会经济用水。农业发展的模式以至人工植被建设都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跨流域调水必须在当地大力节水防污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影响调水区的生态与环境,并要充分注意调水的经济可行性。在以上原则指导下,建议进行从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向嫩江引水、从嫩江向西部平原引水、从鸭绿江支流向辽宁省中部引水、从丰满水库向吉林省中部引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议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强化流域机构的职能;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御工作。

  以上八项建议,都是将内蒙古的东四盟纳入统一考虑的。鉴于内蒙古东四盟在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上与辽、吉、黑三省的密切联系,建议纳入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规划,给予同等优惠政策。

  调整农业结构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石玉林

  东北地区在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将起到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未来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食主产区。到人口高峰期,我国至少要新增0.4亿吨左右。届时东北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25亿吨,占全国需新增粮食的60%左右。

  在发展中东北农业面临着不少问题。农民近年来收入增长缓慢,1998—2000年甚至为负增长,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东北三省分别提出“主副换位”、“以粮换肉”和“畜牧倍增”的生产方针,导致商品粮调出量减少。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关键是要抓发展畜牧业和发展优质稻谷生产。转变目前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向为农牧并重、协调发展的方向。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重大体在1:1左右为宜。

  建议东北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粮(料)生产基地,以肉乳为主的畜禽业生产基地,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和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中心。同时重点建设三条畜牧业商品生产带,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铁路及公路沿线,应建设成肉奶精品畜牧业带。齐齐哈尔—乌兰浩特—白城—通辽—赤峰铁路沿线,应重点建设成为牛羊育肥基地带。西部草甸、草原带,可优先建设成为现代化、规模化的草原畜牧业基地。发展东北农业,还要扩大水稻生产规模,提升水稻生产能力。东北地区提高水稻单产潜力很大,扩大水稻面积也有较大潜力,据水土平衡测算,水稻面积可从现有的4500万亩发展到6300万亩。但是要特别注意解决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等问题,同时加快培育抗逆、优质、超级稻品种。水稻品种要多元化。据粗略测算,到2010年,粮食8900多万吨,其中稻谷2600多万吨;可调出商品粮约1700万吨左右。到2030年粮食总产量11000万吨,其中稻谷4100多万吨;可调出商品粮1200多万吨。

  针对东北地区农业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实施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工程。建议以发展水稻为重点,实施水旱并举、旱涝兼治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兴建旱改水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农田林网修复改造工程。在旱改水工程中,三江平原水田与大豆等旱作物的比例整体上在1:1左右为宜,并且严禁开垦湿地。建议尽早做出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综合发展的统一规划,成立一个有权威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协调机构。

  实施黑土保护工程。黑土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逐步改变顺坡承包的经营方式,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采取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建立黑土保护性的耕作制度。推广草田轮作,建立科学的黑土轮作制度,建议给予种草以一定的政策支持。生物与工程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

  调整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向。松辽平原西部与西辽河流域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建议除主要灌区外,大部分地区应改变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向为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向,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的比重应在50%以上。应压缩水稻与旱地粒用玉米,适当恢复谷子等耐旱作物,大力发展饲用玉米与苜蓿等饲草料生产,50%的耕地种植专用草料。建设现代旱地农业,其核心是提高雨水利用率。灌区应控制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实施森林科学经营

  振兴东北林业基地

  沈国舫

  东北地区的林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地区有林地面积4393.3万公顷,在13%左右的国土面积上拥有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森林资源。东北的森林具有优良的自然本性,在全世界温带、寒温带森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北的森林具有重大的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生态保护功能,是东北农区、牧区和城镇地区的生态屏障。东北的森林曾经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用材基地,今后仍将在木材生产和林产工业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东北地区的林业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国有林区的林业,过去以采伐为主,现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地方林区的林业,大多为以前的过伐林区和次生林区,人工林比重大;二是中部农区的农田防护林;三是西部草原沙区的治沙林业。

  东北林业发展目前有不少问题。从林区林业看,现行采伐量仍超过了森林资源承载能力,如再延续下去,极有可能丧失森林资源恢复的前景。林区的湿地和林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木材生产和基于木材的加工业的衰落和缺位造成了林区产业链的巨大空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林业企业运行机制及政企合一的林区社会显示了巨大的不合理性,强烈要求体制改革和外力干预。从农区林业看,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成效显著。有些地方的农田防护林网残缺不全,树种选择不当或管护不力,生长不良,亟需补充改造。部分林网的树木以已过熟,病虫害多,急需更新换代。防护林网采伐更新在认识上和机制上存在障碍。从草原沙区林业看,主要问题是对该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本底以及自然封育的有效性认识不足,在沙地治理中过于重视乔木,特别是喜水的杨树,而对灌木和草本植物重视不够,存在大量的生长不良和效益低下的人工林。农、林、牧、水几方面的配合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威力。

  恢复和发展东北林业的思路。要充分重视发挥东北森林在保障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东北林区从长远来看仍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产业基地,以木材生产和加工(含制浆造纸)为主的林产业仍将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应在确保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的同时,全面实施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和管理,加大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和营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林产精深加工和非木质产业,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和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强力推进林区政企分离进程。要紧紧抓住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初步成果的有利时机,立即着手推进林区体制改革。第二,延长天保工程的实施期限,扩大工程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并彻底转变制定采伐限额的运行机制。要把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年龄结构调整到合理的可持续经营的状态,考虑到不同地区林情的差别,总体上需要20-40年的时间。第三,增设森林培育专项资金,把中幼林抚育提到战略高度。中幼林抚育就应成为主要的措施,国家应该设专项基金予以扶持。第四,对天保工程实施以外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实施生态补偿。第五,加强农区和牧区林业建设,实施农林草牧一体化经营,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东北地区的农田防护网,在保护农田免受灾害的同时,也可以发挥速生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草原牧(沙)区要以发展灌草为主,农林牧水综合治理。发展沙地桑产业也是良好的途径之一。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周干峙

  东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地区,现有设市城市100个,其中,特大型城市(>100万人)16个,大城市(50—100万人)14个,中等城市(20—50万人)26个,小城市(<20万人)44个,建制镇近2000个。2003年城镇化率为47.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53%)。

  当前东北城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部分城市资源枯竭,就业压力沉重,替代产业跟不上。由于资源衰竭,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贫民阶层。2、轻重工业比重失调,东北的经济区位属于沿海,但经济地位类似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由1978年的17%下降至2002年的9%。3、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应急措施不足,缺乏预案规划。4、污染越来越重,水资源越来越缺。不少沿江、沿河城市水质性缺水严重。如哈尔滨,恐怕要被迫兴建早有所考虑的远距离调水工程。5、城镇布局不完善,加上体制、观念因素,区域协作不密切。东北地区城镇现呈“丰”字型的空间布局,向“一轴两厢,纵横网络”的方向发展。但东部、西部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两厢格局、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各省区相对封闭,经济联系以省内为主,缺乏省区间协调整合。

  我们认为东北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宜过快,规模不宜过大。城镇化率应当适当比重,适当速度,但仍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两厢”和“口岸”多发展中小城镇,现在东北人有可能要“闯外围”和“走出去”。到外边去,增加交流合作。

  关于城镇化策略与对策建议。最根本的还是处理好城镇化和环境保护、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走“依顺自然、社会和谐、城乡协调、资源循环和环境和合”的路子。1、优化提升城市质量。首先,要走紧凑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大城市盲目扩张。在节约用地的同时,要重视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保护。其次,要改善城市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要更新和改造城市地下管线,提高城市、生活、生产和交通运输以及基础设施安全性。第三,要完善城市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一,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都市区发展。包括加强沈阳的铁路枢纽与大连的空港、海港交通枢纽,增强这两个都市区的辐射影响力等。第二,促进对外开放,发展边境城市。第三,扶持小城镇和农业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结合农业发展,开发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业。许多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初级加工应就近放在小城镇,既有利于保鲜质量,又有利于废水废物回用。3、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特别是抚顺、阜新等工矿型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对于资源和环境条件非常差的地区,从长远考虑应该逐步外迁人口。4、完善城镇供水排水系统,确保用水安全。要加大保护水源的力度,大力提倡节水。重点保障中部城镇群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沿海城市应积极发展海水利用。要特别重视管网的配套建设和管网的更新改造,争取到2030年管网渗漏率降到10%以下。要以实现水的生态循环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

  东北地区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钱易

  东北地区水污染现状及典型问题。第一,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松花江流域河流水质超标率枯水期为87.5%,平水期为68.8%,丰水期为75.0%。由于冰封期长,冬季更加剧了水污染态势。辽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严重,70%以上断面为劣V类,基本丧失环境功能。第二,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松花湖库区上游河流、四方台水源地、辽宁省42个水源地、太子河中游的参窝水库和东辽河上游的二龙山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难以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第三,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三江平原Ⅳ、Ⅴ类地下水水质面积占15%;松嫩平原Ⅳ、Ⅴ类地下水水质面积约占28%;辽河流域平原地区Ⅳ、Ⅴ类劣质地下水的面积占辽河流域平原区总面积的82.97%。第四,渤海海域近岸污染加重,赤潮面积逐年增大。

  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存在问题。东北地区的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重污染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不能正常运行,对开发辽宁省污染隐患极大的金矿仍存侥幸心,生产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东北地区的城市废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建设很不足,正常运行率更低。松花江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20%,辽河流域不足30%。东北地区也是我国的粮仓,农村产生的非点源污染不容忽视,但至今对非点源污染缺少系统调查,污染底数不清。此外,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防治污染的要求,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队伍及设施重复建设,水质水量数据不统一,信息互相封闭,资源不能共享,给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管带来困难;现有的行政区划性管理与水污染的流域性特征也不相适应。

  控制水污染的战略对策建议。1、推行循环经济,坚决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2、优先保护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改善上游水体的水质;采取措施修复水源地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及水质监测的力度;建立水质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制度。3、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法,对违法排放污染和造成严重事故的企业依法给予惩处。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应与城市废水处理厂建设同步实施。5、加强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控制,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基地;大力推广使用复合肥、有机肥;推广测土施肥、精准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无毒、低残留农药,提倡农药使用和生物防治相结合。6、特别重视对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防治,应以饮用水源地及其上游水体中的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调查、控制为优先,逐步实现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7、消除吉化事故的影响,切实改善松花江水质,在取水口设置安全屏障,采用先进水处理工艺,确保安全饮用水的供应。8、沈抚灌区的污染控制及土壤修复,应检查并严禁工业企业向沈抚灌渠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严格禁止继续使用沈抚灌渠的污水进行灌溉。9、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实现管理数字化、公开化,应增加省界、市界监测断面,适当增加有机、有毒物质监测项目,实现界河的联合监测,强化饮用水源预警断面的监测能力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流域水环境保护数字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公开与共享。10、建立有权有责的流域管理机构,目前的涉水部门在流域管理上协调、合作很不够,流域有关省市在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防治上的责任和利益急需明确。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东北

  东北许多地区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