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厦门湖里街道加快发展全力打造“福建第一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08:44 海峡网-厦门日报
厦门湖里街道加快发展全力打造“福建第一街”

湖里街道充分发挥临港优势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湖里街道加快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两个多月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同志到湖里区湖里街道调研。调研结束后,他深有感触地说:“1984年起,我曾经在这里居住过三四年时间,现在看到了湖里区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区发祥地湖里街道搞得很有气势,令人振奋;在推动特区发展过程中,也推动着街道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何立峰称赞说,“从财政收入来讲,湖里街道已经成为全省第一街。你们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和特点,值得总结”。

  于是,本报记者走进了湖里街道,寻找着厦门特区发祥地建设与发展的轨迹,亲身感受在新一轮创业中,湖里街道广大干部群众所激发出来的热情。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连续刊登关于湖里街道加快发展的系列报道,以供学习、借鉴。

  湖里街道充分发挥临港优势,建立以货代、船代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专业的、社会化的物流业,使之成为服务厦门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集散中心。 梁伟 摄

  湖里街道位于厦门岛西北部,1981年9月,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步诞生。辖区东至嘉禾路,西接东渡港区,南接湖滨北路,北至石鼓山。

  这是厦门经济特区第一块被激情燃烧的热土!它承载着创业者的光荣与梦想。如今,在历经了20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面对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这块土地又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正蓄势待发,振翅欲飞!

  今年1月23日上午,在中共湖里街道党工委召开的年终工作总结会上,党工委书记吴国梁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到“十五”末期,湖里街道GDP总量完成76.2亿元,是“九五”末期的2.5倍,年平均递增20 %以上;占全区比重由“九五”末期的45%上升到57%,增加了12个百分点;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5倍。2005年,街道实现财税收入5.89亿元,位居全省的街道之首。

  真实的数字里蕴涵的是巨大的能量。

  占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8万人的湖里街道,用短短的5年时间创造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极目今日的湖里街道:以联发公司为代表的2900多家股份制有限公司,以富豪公司为代表的500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都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厦华、金龙、达真等高新企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以湖里大道西侧两段改造升级的综合性都市产业园已露端倪;在疏港路沿线聚集了600多家物流企业,有效牵动了区内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

  湖里街道,从一个小小渔村的经济架构,“剧变”成了一个吸纳数亿美元投资的经济载体;在已经扩大了地域范围的厦门经济特区中,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街道经济,冲破定式屏障

  采访前,记者在2004年度的一份全国性刊物上,看到了时任湖里街道办事处主任吴国梁的一篇论文《发展街道经济之我见》。论文对“街道经济”的含义作出了详细诠释,同时提出了作为街道办事处,应该如何大力发展街道经济的全新课题。文章认为,发展街道经济,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量力而行、全面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升华,又成为湖里区发展街道经济的指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街道大经济的概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税源经济和总部经济。如何做强做大街道经济,湖里街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他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另一方面,他们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冲破种种定式屏障。

  ——他们改革旧的街办企业管理模式,对原有控股或私人企业挂靠集体的20多家企业进行改制、改组、转让或脱钩,使街道从直接办企业的角色中超脱出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他们树立了强烈的税源意识,积极协税理税。比如,在征收私房出租户的房产税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时,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增加了本级财政的收入总量。

  ——他们把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作为街道经济发展的延伸与补充,设立社区发展专用基金,主要用来解决社区发展中遇到的大的资金问题,实行专户管理,建立了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

  ——他们还设立了安全生产联席会制度,每月定期召集消防、工商、公安、安监、城监等单位,一起排查大的安全隐患,使安全生产成为街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靠当年的闯劲和创新精神,湖里街道建立起了全新的街道经济概念,使辖区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断被激活。

  “腾笼换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湖里老工业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也曾经是湖里街道的核心区。自1981年破土动工以来,这块土地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十几个行业进驻,为特区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历经20多年的发展之后,尤其是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全岛之后,湖里老厂区的种种局限性日益显露,入驻企业感觉到了种种不适。比如,湖里大道是湖里区工业厂房最集中的区域,有厂房100多万平方米,产权主要集中在联发集团、特工房地产、北方工业、灿坤、金龙汽车、中航技、新时代、万山等多家公司;这些厂房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因为当时以“筑巢引凤”的开发方式,加上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主,在建筑设计上没有弹性空间,湖里大道两侧基本上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产业升级受到限制;同时,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供水供电渐渐不足,而且缺少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支持。

  当第一批入驻经济特区的企业开始外迁的时候,湖里街道领导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毕竟,这些企业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壮大的。像著名的台资企业灿坤电器,要迁出湖里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湖里已经没有办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企业发展空间。有人说,湖里工业区是一个企业孵化器,企业的翅膀长硬了,总是要“飞”出去,寻找更加广阔的天地。

  湖里人很清楚,企业外迁,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是大势所趋,任何人为的挽留都难以遏制。关键是如何盘活闲置的工业用房,让这些资产继续发挥效益?几乎同时,湖里区、湖里街道和民革厦门市委会都提出了“腾笼换凤”的思路。所谓“腾笼换凤”是指将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改造为新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或者是将公司的总部留下,生产基地迁往岛外发展,再加上发展第三产业,提升辖区的经济总量。

  于是,湖里街道和市、区有关方面的同志,联合赴杭州、深圳调研考察。外地的成功经验给了他们有益的启示:要顺利实现湖里工业区厂房的改造、产业的调整升级,市场和政府是两只缺一不可的推手。

  湖里街道的决策者们意识到,湖里大道厂房改造势在必行,同时他们也发现,已经有不少嗅觉灵敏的物流、货代等相关企业,正在前来寻找发展空间。他们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政府必须抓住时机,顺势而为,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重振厦门特区建设初期的雄风!

  在湖里区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吴国梁以区人大代表的身份,联合其他人大代表一道,提交了《建议实施“腾笼换凤”策略来改造湖里老工业区》的提案。提案建议,将湖里大道西段两侧改造升级为综合性都市产业园,产业升级定位为“优二进三”。这一提案正吻合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战略,自然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去年,湖里区首先把改造升级湖里工业区作为主要经济工作任务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

  科学定位,给发展装上加速器

  今年1月28日,是值得湖里街道写进史册的日子。这一天,

世界500强企业、世界物流企业前三名的TNT公司厦门分公司悄然入驻了位于湖里大道的联泰大厦,标志着联发8号厂房被推上历史的新舞台,成为第一个“腾笼换凤”的实验对象。这个被腾出来的“笼”,是21年前联发集团建设的8号厂房,这一通用厂房在湖里可是很有知名度的,许多现在的大企业都是从那里发展壮大起来的。联发集团作为湖里大道沿线拥有厂房将近30万平方米的业主之一,清醒地看到了湖里作为新的中心城区,将形成集商贸、物流、研发、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新兴经济圈。一方面,他们将8号厂房按多层中高档
写字楼
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又申请变更使用功能,并获批为临时办公用房。

  经过改造后的8号厂房更名为“联泰大厦”,成为一幢外饰为玻璃幕墙的准写字楼。由于紧邻空港码头,地理位置优越,“联泰大厦”出租率已达到85%,除了世界知名物流企业TNT之外,海晟用友和泰成汽车等企业也将陆续入驻。

  8号厂房的改造,不仅为湖里旧厂房大范围转型升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缓解了湖里特别是沿湖里大道办公楼供应紧张的状况。

  把原来装着下蛋母鸡的“笼子”腾空,并不是件多难的事,真正困难的,是如何为这些老工业厂房引来更有价值的“凤凰”入驻,再下“金蛋”,真正让湖里老工业区从原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区域变身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集中区域。

  湖里街道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2005年,共引进内资4.8亿元,完成指标的138.6%,引进外资2540万美元,完成181.4%。除了一部分企业入驻“同安工业集中区”和“软件园二期”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利用了湖里老工业区的厂房。

  湖里街道办主任钟伟东告诉记者,从经济运行情况看,街道经济呈现出“引进企业多,注册资金大”的特点。去年,共引进新企业36家,其中注册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9家,五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特别是上海外高桥物流公司、北京资和信担保公司、厦门泰坤投资公司等多家大型服务类企业的入驻,使湖里街道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正在稳步推进。

  审时度势的科学定位,为湖里街道在新时期的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可以预见,当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项目和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入驻湖里,当湖里大道东接火炬园、西接象屿保税区的优势日益被人们认识,技术含量高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以及一些服务配套公司将再一次在这里聚集,逐步形成写字楼群和商贸走廊,促进湖里工业区第二次腾飞。

  实际上,“腾笼换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完善了湖里街道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奠定了全方位打造“福建第一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推动了湖里街道在经济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再创新优势,继续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报记者 林兴华

  (来源:厦门日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