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国人大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1:12 央视《新闻调查》

  解说:1975年1月,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在人代会上向代表们作政府工作报告,会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已经成为那个时代最感动的记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文化革命那次周总理最后一次作报告我都参加了,我都掉眼泪听总理报告,总理出来以后,群众对总理多拥护,瞧见他瘦成那个样子在那儿作报告,他坐下了,大家还鼓掌,一直鼓掌,看到总理这就是,真是心里头的领导人呀,总理多好呀,
我们流着眼泪,见了总理那一次,再也见不上了。

  解说: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被任命为副总理。不久,邓小平开始全面主持国务院工作,70岁的邓小平再一次被推上中国的政治舞台。1978年,49岁的申纪兰第五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见证了中国历史从紧张封闭到改革开放的大转折。

  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大又恢复了正常,那届会上,第五届人代会上,您也被选成了人大代表,您对那次会议有什么印象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次会议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我想能参加人代会,不管它不正确的地方也好正确的地方也好,我们感觉人代会还是大体都是正确的。

  记者:您在那次会上提出了什么建议没有?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次我们开始讨论农村问题、农业问题,每次拿报告根据报告来讨论,不是你想讨论什么讨论什么,我们是根据报告讨论。

  解说:采访正在进行的时候,平顺县的领导来申纪兰家提前为她送行。人大主任也把今年县里的想法和建议带来了,希望申纪兰能在两会上替平顺县的经济发展呼吁呼吁。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你来了正好,咱们说说,市里头安排叫把县里头提那些事情叫我带上,咱贫困县就得按照贫困县反映情况,咱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贫困地区咱要扶持,对,咱要支持,我们怎样规划,怎样把农村建设好。

  记者:这几年县里通过申大妈往中央带去了多少提案?

  王辅刚(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这个事情由我们张主任说吧。

  张主任:每年带五至七条。

  记者:我们刚才问申大妈,她自己不好意思说,就你们看,申大妈能连续当十届人大代表,你们说靠什么呀?

  王辅刚(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靠的一个词——本色,两个字本色,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能够体现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且始终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我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好,我一定把县里的意见带上,反映到中央。

  王辅刚(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路上顺顺当当,开会代表大家的心声,一定要健健康康。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把会议的精神带回来,把大家的事情我带上北京。

  王辅刚(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把胡总书记的声音带回来,党中央的指示带回来,化成咱们老区人们改天换地的动力,好吗?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行行行,确实是党培养,大家都很关心我,不但县委是这样,市委也是这样的,省里的省长刚调来就来这儿看看我,都鼓励我前进,我说老实话,我真是严格要求自己啊,我真是代表农民,我想八亿农民要走向小康社会,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解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给予高度评价。这次会议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新时代。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明确规定,今后国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政治经济的复苏获得了法律的保障,申纪兰所在的西沟村也在这股热浪的推动下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记者:当年有一首民谣这样描写西沟的环境:山连着山,沟套着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冬天雪花卷风沙,夏天洪水如猛兽。西沟人造就意识到这样贫困的贫瘠的山沟是制约他们发展的最根本障碍,而改变这一环境的面貌,走出贫困走向温饱和富裕,也是乡亲们最朴素的心愿。

  解说:申纪兰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很快开始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她要想方设法让西沟村尽快富起来。1984年,申纪兰到河南、江苏、上海等地考察乡镇企业,带回了“无工不富”的理念和新的发展规划。西沟人第一次尝到市场经济的甜头是在1985年,那年村里第一个企业硅铁合金厂诞生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很不容易呀,我们农民富起来多困难。

  记者:这是一个技术活啊。

  解说:这个企业是申纪兰从省里贷款100万元兴建的,投产以后第一年收入就达到160多万元。接下来,西沟人在市场经济道路上越走越宽。1997年,核桃露厂落户西沟,2000年,又打入

房地产市场,这两家企业都直接以申纪兰的名字命名。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你看这个核桃露写上我的名字。

  记者:我也奇怪,申大妈您这人是特别谦虚一个人,怎么会用自己的名字来做这个核桃露(的商标)?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特别不愿意,后来都说了,你为了群众的利益,你要想你纪兰拿出来别人都认你,要是对人民有利写就写上吧,我原来想哪里都是我的名字,我都不愿意

  后来只要对人民有利,我就愿意了。

  记者:您就豁出去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豁出去了,写着“纪兰核桃露”。

  记者:按您的观察从第一届到第十届,人大自身又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改革让您觉得印象很深?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觉得人大的变化很大,发展很快,在执法问题上特别发展了,1954年就是一部宪法,后来立了多少法,根据国家的发展,根据人民的需要,还有人民的健康,都成了法了现在,污染问题、建设问题,特别对贫困山区的建设,像这些个问题,我最关心贫困山区这个问题,如何走小康社会,这是我一个中心想法。

  记者:人大代表还要表决通过一些议案,特别是一些立法问题,那您在理解这些法律方面会不会存在一些困难?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理解这个法律问题吧,这样大一个国家要让法律治国,依法治国,不管哪一部法对党和人民、对发展有利,我们就拥护。

  记者:按您的看法在人代会上有的代表开始不举手否决或者是弃权,这到底算是进步还是算是不好的现象?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这个是这么理解,有个外宾就问我了,你这个老代表对这个选举是什么看法,我的看法是这样啊,这就是中国的民主嘛,票多少(不说)当选了这就为好,这就是中国的真正民主,也不是法定非选不行,你不愿意选就可以不选。

  记者:从您第一届到现在,您觉得在会上表现出来的代表的观点不一致,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只要符合大局就都统一起来了,不符合大局也不一定都能统一起来,不统一起来也不怕,少数服从多数嘛,有个民主集中制。

  记者串场:这就是申纪兰已经住了三十多年的老院子,申纪兰就是从这里走出来走向北京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还一度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但是最后出乎人意料的是申纪兰又回到了这里。她常常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解说:申纪兰的丈夫已经去世多年,三个儿女也都有各自的工作。现在,申纪兰独自一人住在西沟。他的儿子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的母亲,是一位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在别人眼里,母亲是一位名人。在儿女们的心中,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而今,母亲已年届古稀,惟一不老的是她那颗爱国爱家乡、勤俭奋斗的心。

  解说:当了十届人大代表,申纪兰自然会有公职在身,现在她有双重身份,兼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和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但在七八十年代,申纪兰曾作了10年的省妇联主任。后来,她还是放弃了正厅级干部的待遇,回到了西沟。

  记者:妇联主任,在我们印象中是厅级干部。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厅级干部,正厅级。

  记者:您当时当这个干部感觉怎么样啊?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当干部我早就走了,不当干部,我就当家属 也早走了,我就没那么想,劳动模范不劳动当什么模范,真正代表不了农民,我要跟群众走到一起,干在一起,改变了面貌,我这个共产党员才叫合格的共产党员。

  记者:是当干部好呢,还是回家当农民好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知道哪个高,也知道哪个低,我虽然文化低没水平,我跟党有感情,党培养了我,给了我这样的光荣称号能当上人大代表,我为什么不能跟人民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啊,我还想起革命流血牺牲的人哪享受什么社会主义了,我今天能享受上这么高的待遇,我再苦也不苦,我说老实话,跟你说一句话,苦 我确实够苦,我学会了吃苦,我也学会了吃亏,我怎么才能不吃亏,农民富了我就不吃亏了。

  记者:那您有没有想过您当干部其实也可以帮助西沟村的老百姓致富,甚至您可能还能当更大的干部。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那可不行,那跟农民不是一个线路,那就不行。

  记者:为什么不行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实际上我能代表农民,我知道农民种地到底丰收没丰收,知道他到底还有什么困难,我也种地了嘛,农民现在都是,党中央很关心农民,减轻负担免了税,但是物价涨得太厉害,你像电费、水费,一个煤球现在就3毛5,一斤芋头还买不了两个煤球,我就能体验到其他吃大米白面的,他哪能体验到这个煤球这么贵,农民是八亿呀,我想农民真正富起来,这是共产党最伟大的一件任务。

  解说:这是西沟村最高的一个建筑平台,一共有97级台阶,上面是西沟展览馆,差不多来到西沟的人都要到这里看看。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廉政教育基地。

  记者串场:这里是西沟展览馆,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沟的历史和李顺达、申纪兰两位劳动模范的奋斗足迹,很多来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会在这堵墙前驻足停留,墙上的十张照片是申纪兰连续十届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纪录,在这堵墙上我们可以看到申纪兰五十年人生沧桑,这十张照片也见证了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风雨历程。

  记者:我看见里边有一个细节,您每一张照片眼神都是往上看,好像是充满希望。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就看得远,近来的一年就不行了,老了。

  记者:您在这么多届里面,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届代表会?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觉得每一届有每一届的特色,每一届有每一届的任务,我当代表也是逐步逐步提高,逐步逐步认识,我感觉担子很重,以前就是感觉想见见毛主席,参加人代会就高兴,现在我感觉这个担子很重,真正能代表人民利益,真正能代表人民说话,真正能够为人民办事,这才是人民代表。

  记者:而且我看您这届穿的衣服跟这时候比变时髦了。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也不一样了,还穿上了有颜色衣服了,这都是农民衣服。

  记者:是专门买的衣服参加这次会议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是啊,我们到北京开会要代表人民的精神状态,我到家里头,我劳动,累了我不行就睡倒那儿了,到北京开会就得讲究讲究了嘛。

  记者:我看这几张里边您这张是笑得最开心,是当时有什么开心的事,还是那届会上有什么事让你比较振奋?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政策好,邓小平说了嘛发展是硬道理,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还走老路就不行了,我们意见就是修好路 种好树,搞好农业吃饱肚,乡村企业迈大步,我就在这儿蛮有信心了。

  解说:第二天就要去北京开会了,申纪兰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忙活。她在乡政府有一间办公室,吃过饭后,她一般要到这里看看各地的来信。

  记者:晋城的,找您反映哪方面问题比较多?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是反映,这是控诉状子。

  记者:像这些问题,收来这些信您怎么处理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些事情向各单位反映上去就行了。

  记者:申纪兰除了把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外,还把来信提到最集中的问题整理成建议。几十年来,他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提案。

  记者:申大妈,这个答复是解释什么问题?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这个是八届的时候我们对土地管理,我是个农民,就代表农民把这个土地管理问题反映了一下就给答复了,中央很重视这个农业问题,各方面都非常认真地给我们做了解答。

  记者:当时您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对于土地问题。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土地问题我的意见是不能随便乱占,我就提这个意见,土地是一个基础,农业是基础的基础,我感到当这个农民代表,我就觉得对土地国家要作主不能随便乱占。

  记者:您印象中什么问题是您坚持说了一遍还要再说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像修公路,修高速公路通路问题,我们修通路才能迈大步了嘛,你没那个路,你生产出东西运不出去,外地东西又运不进来。

  记者:您印象中对您提出的建议要做出答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有一段时间了,也有一段时间了。你像以前,有时要提的也不是很多,答复也不很及时,这后来越来越及时,我感觉这就是中央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议案和建议,重视人民反映问题,通过人民了解实际嘛。

  记者:您这是准备去北京的行李呢?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准备到北京开会,这衣服就是到北京穿的,可以吧这衣服。

  记者:好像您穿了好几次都是这样的衣服。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我就穿蓝色,我不穿红衣服,这就进京了。

  解说:第二天,申纪兰就要到北京去开会了。这天傍晚,申大妈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也是每次上会前她的例行工作。申大妈约来一些村民,看看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能带到北京去。

  村民:那儿还有一个提案呢,还弄了一个提案,还写了两句,消防队要增加土飞机土大炮来灭火。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提这个意见,三句话就代表这么大的意思,就这一行 二行,就这一行,这只能说是个建议,这就不能上提案,还有哪些需要说的话,咱去了能给它反映反映。

  村民:农村来说,咱就主要是医疗,医疗问题,学生上学问题好多地方都面临,穷老山区对咱这个教育再倾斜倾斜,特别是看病难这个问题,药也贵,我想这个也是普遍的现象吧,关键一个问题是一个是教育、文化,没有文化你科技就上不来,你有了文化了咱上边再重视一下,派一些高水平的人下来再指导指导。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咱自己(水平)太低培养不起来,上头又不来加强重视,所以我们发展上就碰到了很多困难。

  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大家的意见我一定能带上,父老乡亲多好啊。

  总制片人:梁建增 赵微

  制片人:张洁

  编导:仲伟宁

  摄像:陈威

  录音:刘昶

  助编:刘月 刘涛

  责编:郑刚 李长胜

  合成:张东升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胡劲草

  播出主管:杨明泽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申纪兰 全国人大代表

  马俊召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

  张秋才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

  胡买松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

  王辅刚 山西省平顺县委书记

  张景梅 山西省平顺县长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