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地球的身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4:56 今天的中国 | |||||||||
嘉宾:张燕平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副主任 测绘专家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项目总指挥 程鹏飞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本期提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是我们地球的身高,8848.13,已经停留在我们的记
全世界对珠峰进行了很多次测量,至今却没有一个测绘队员登顶。这一次,中国测绘队员距离顶峰近在咫尺,却仍然没能创造历史。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来到China today《今天的中国》。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关注一下地球的身高。说到地球的身高,大家一定会想到一座山,那就是珠穆朗玛峰,因为它是我们地球之巅。做过家长的很多观众朋友都会有同样的经历,那就是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给自己的孩子量一下身高。给珠峰测身高这件事情,我们中国人还有世界上的很多的国家都做过很多次了。给珠峰测身高和给我们孩子量身高不同的是孩子的身高总是在增长,而珠峰的身高每次测得的结果都会不一样,要么就是高了,要么矮了。今年的10月9日,国家测绘局首次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的大厅,向全世界发布了珠峰的最新的测量结果。结果一公布,人们就发现,从数字上看珠峰变矮了。那么地球上的最高峰真的变矮了吗?今天我们演播室请来了两位专家,一位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副主任、测绘专家,也是这一次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项目的总指挥张燕平先生(以下简称张),你好,张先生。 张:你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程鹏飞先生。欢迎两位的到来。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短片) 主持人:我们要谈起珠峰,很多人说珠峰就是一个测绘史,而每一次得到的数据好像在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争议。这种争议一直在持续当中吗? 张:我想到现在应该还是一个争议。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一个争议呢? 张:大家觉得很奇怪?怎么低了,怎么高了,就是一些数字。因为技术还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主持人:这种争议为什么这么强烈 张:大家感兴趣。还是非常感兴趣。因为它毕竟是地球的第三极。 程:珠峰到底有多高确实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一件事情。对它到底有多高、怎么变化都非常感兴趣。另外一个对它感到神秘的是要想把这么高的一个珠峰精确的高程值测量出来是需要很多的技术,许多高新的技术。再加上人类的勇气和探险精神。 主持人:历史上,全世界,美国、印度、英国等等的国家都进行这样的一个测绘,然后得出不同的一个数据。在国际上有没有这样一个权威机构,确认某一个数据它就是珠峰的高度呢? 张:这个测量的结果是否被科学界和大众所认可,就在于你的技术是不是非常完善。因为过去在1975年以前,大家在测这个山头的时候都在山底下瞄这个山头,瞄这个山头,在不同的位置会瞄的不是一个地方。珠穆朗玛峰上又是雪,所以变化也比较大,它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测不准的问题。每次测肯定是有差异,这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后来1975年以后,就是立上了觇标。比如我们在1975年,中国人是第一次立上这个觇标。立上觇标以后,大家瞄准的就是非常精确的一个位置了。那么这个测量结果会大大地提高。 主持人:1975年得出的这个数据是8848.13米。那当时这个数据有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普遍的公认。 程:刚刚公布也不会得到普遍的公认,对这个数值还是有争议。 张:1975年的数值当时大家首先怀疑的是觇标上去了没有。结果后来有人登上山以后,发现觇标在那儿。 主持人:当时没有图片来证明吗? 张:有图片。但是这个山顶上的图片大家可能再换个山顶是不是也能照?就是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同美国登月阿波罗有争议一样。 主持人:那是国际社会提出的质疑? 张:对。他们后来发现有了以后,他看到了我们测量的一些成果和一些技术文件以后,实际上这个8848.13米被世界普遍公认,大家都用这个数字。 主持人:从什么时候?多少年以后? 张:应该就那一两年就普遍认可了。 (短片) 主持人:程院长那这一次测绘跟1975年的测绘,从技术上来讲有什么样重大的一个突破? 程:应该说有三点突破吧。第一个是和1975年相比,我们除了保留1975年的三角高程测量的交汇点向峰顶交汇的这么一个手段以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个激光测距;第二点我们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个技术用上去了,就是把GPS接收机放到了峰顶,1975年也是没有的;第三点就是我们有雷达雪深探测仪精确地测量了雪深。 张:这次我们测量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几次在峰顶的GPS测量的实际情况,我们陈俊勇院士提出要把这个GPS放到觇标的最高处,我们觇标的标龙的顶端。 主持人:这是什么? 张:这就是我们这次的觇标。我们这次的觇标跟前几次不大一样的就是这个。这上面要装一个GPS天线,当然现在没有放上。 主持人:这个高度是不是底下还有? 张:大概有两米多高,两米五。是一个定高。我们放上以后,它的几何关系的位置是非常精确的。这个标龙实际上就是大家所能常见到的。 主持人:那1975年的时候有没有插到珠峰上,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觇标? 张:跟它类似。我们这次有一些改进,因为那个觇标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用航空铝材做的,比较轻便,而且安装也比较方便。 主持人:那这次是不是上到珠峰了。 张:这次上去了,这是我们同时做了两个,另外一个是备用的。 主持人:这就是一个当时用的? 张:这是一个一模一样的,但不是上去的,这是我们也拿到珠峰了。 主持人:这是什么?旁边是什么?都是灯吗? 张:这是棱镜。我们还要做激光测距,因为激光测距在常规法里边它相对来说比测角的精度还要好一些。它不但能测出方位来,还能测出距离。 主持人:我也来看看这个重量到底重不重。很重。这些线是做什么? 张:这些线是要作为固定用的。这是这个觇标的情况,那么GPS这次放到上面以后,它的测量的结果就非常好,因为不受人的干扰。但是上面的风非常大,在抖动当中它是频率也很高。所以专家在最后评审的时候也在说,为什么一般的GPS测量叫做平面精度要高一些,高程精度要差一些,因为跟卫星的分布是有关系的。那么这次峰顶的测量结果正好倒过来,高程的精度反而比较好一,因为它的水平的抖动对信号的这个方向它变化不会太大。而它的抖动在平面上比较大所以正好它的数据出来一个结果。 主持人:那还有前面六个镜子,为什么是六个呢? 张:只能装这么多了。因为装少了,可能因为距离比较远。在长程的测距仪已经不多了,就是说功率上的问题吧。装一个不够,再装多可能也装不下了,背不上去。你刚才已经看了,很沉了。觇标的主要重量在这个棱镜上,因为它是个玻璃的。它就从什么方向打来的光速,它还原封不动地反射回去。 主持人:是不是重量越重的话,对稳定性越好,但是那个等于是登山队员或者测绘队员带上去会很累,会很困难。 张:带上去是很累的。因为他们对我们的要求,所有的测量仪器每一件都不能超过五公斤。因为他登山队员自己的装备就很沉了,氧气和一些什么其它的救援的这些东西随时都得带着,不能离开。因为那个地方条件非常恶劣。 (短片) 主持人:张先生,您当时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吗? 张:我在。 主持人:当时宣布这个数字的时候,你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张:我当然觉得我们这次的工作可有结果了。非常地激动。 主持人:那程院长当时发布会的时候你在哪儿? 程: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发布那一天的演播嘉宾。 主持人:听众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程:那天短信发进来的有三千条,那么最主要的是关心它的数值。因为在这个之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珠峰这次2005测的珠峰值进行了有奖竞猜。我看了大部分的听众猜的基本都是偏高的。 主持人:都是往高了猜。那大家的期望都是变高的,为什么有这样的一种期望,它依据在哪里? 程:这个依据说来蛮有意思的。就是说珠峰它处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冲撞的地带,也就是在我们青藏高原这个地带。那这个地带它是世界地学界一直有争议的,那么现在有些国外的科学家认为这个珠峰现在已经停止了上升就,现在属于塌陷阶段,那么在面积上在扩大。那么我们国家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还有我们大地测量学家根据我们的资料,认为它还仍然是处在上升期。所以说我们觉得它经过几十年它是应该升高的。 主持人:程院长,在公布这个结果之前你们专家有没有对宣布岩面的高度还是宣布冰雪层的高度,有没有这样的争议? 程:的确有。在过去一种说法是建议发布雪面高,因为国际上也有许多的高峰是发布雪面值。 主持人:你个人当时主要是赞同哪个观点,公布哪个数据比较好? 程:我觉得,从科学上讲公布岩面高这是比较好。因为即便我们认为珠峰是缓慢地上升,比如说每年上升将近10个毫米这样一个速度上升,但是对于岩面的话它上升还是稳定的。如果公布雪面的话,本身的变化太大了,你就说不清。比如说你今年测了和明年测,那肯定数值是不一样的。就是同样一年,不同的季节它可以变化两米左右。 主持人:你刚刚谈到了每年要增长将近10毫米。那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很多的记者也跟陈院士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说法。但是陈院士当时好像说是民间的一种说法。 程:这个数值的确不是官方的。因为有很多人从事这个研究,收集不同的资料进行计算,结果就不一样。在我们国家,我看大部分资料还是说明它在升高的。 主持人:但是每年增长这个10毫米,是有这样一种说法。 程:有这样的说法。 主持人:有这样的说法能成立吗? 程:到底是不是10毫米,那不好说! 张:现在是这样,大家对这块反正非常感兴趣。因为目前青藏地区的地学研究是非常热的,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最年轻的、活动最厉害的这么一个区域。那么地学研究基本都在这儿。那么大地测量的技术发展对地学研究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定量来分析了。 主持人:那每年10毫米这个出处是哪里? 张:那么这个10毫米的来源我估计就是中国地震局,还有我们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还有中国科学院一起做了一个项目,叫做“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这么一个工程,公布了一些GPS的连续运行站。这个连续运行站实际上给出了它的站址的GPS的测量数据这么多年来的变化,但这个时间毕竟还短了一点,大概有个五六年的数据的结果了,也可以做一些分析,这里头有一个公布的数值是和地学界的说法比较相近,所以大家比较倾向于用这个数据。因为我们现在离珠峰最近的跟踪站,实际上是在拉萨,那么是否能代表珠峰地区的地壳运动可能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说法。 主持人:那两位觉得测珠峰的意义到底何在? 程:整个测量的活动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很多、很丰富,不仅仅就是这么一个数值向世人公布。这些活动本身它都有很多的结果都是很有科学价值的,包括这些测量的活动可能会对今后研究大气圈、岩石圈和我们这个生态、这些环境都有影响。 主持人:媒体上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这一次的测绘活动科学意义很大,但是基本上没有社会的价值。张先生,您怎样看? 张:好像不能这么讲吧。因为现在很明显的一个事情,咱们在珠峰结果公布的前后巴基斯坦发生了大地震,这个大地震造成的板块的运动之前之后它都是靠测量测出来的。那么它对自然地质的这种灾害性的预报是有意义的。包括咱们建青藏铁路,在这个区域里头如何来选线,如何来用不同的工程方式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都需要对这个地区的地质的构造,哪怕它是内在的一些事情都要进行研究分析。而大地测量是它的手段之一,是重要的一个手段。 主持人:测绘队员到最高是多少? 张:测绘队员最后上到了8300米。 主持人:当时他们的体力怎么样? 张:我们队员的状况,我感觉如果要登顶条件要具备的话,应该是没问题的。因为我想测量队员如果上去的话,可能我们测绘的成果会更多一些,特别是有些测量活动。大家可以看到,根据实际情况要进行不同的调整,比如说上面测雪面的时候可能测量队员走轨迹,从测绘的角度他有更多的想法。而这个登山运动员他是你交代什么他完成什么,比较机械。当时那两天天气非常恶劣,浮雪比较多,这个雷达一拖动的时候就造成了前面堆积一堆雪来,他就这么跳着走,所以测出来的成果我们分析、处理起来难度比较大。另外一个,在这个斜坡上他也不知道速度要均匀,就这么下坡的时候,一下就扔下去了,完了拽着再上来,上来以后 在平的地方又非常慢。所以数据量的分布也不是很均匀。 主持人:张先生你当时作为一个总指挥来讲,你有没有鼓励测绘队员再往上走? 张:我是跟登山的总指挥经过协商,当时我们国家局的领导也在,大家一致决定他们冲顶,就是上8300 完了冲顶。但是恰恰到第二天天气也不好了,他们就从7790下撤了,而不是上去了,我感觉非常惋惜。 主持人:你有没有鼓励他们? 张:我觉得在那个地方作业,我得听从登山指挥的。因为测量的技术我们负责,但是登山的安排一切听从他们的安排。这也我们的一个纪律。 主持人:那你当时那一刻的心情怎么样? 张:反正怎么说呢,我感觉非常沮丧。我要追究责任谁让他们下来的,结果查来查去的,最后也不了了之了。反正可能还是由于客观条件吧。最后核实完了以后发现可能登顶条件、基本条件不具备。 程:没有上去的因素比较多。 张:最后也就比较惋惜。 主持人:我们记者这一次采访珠峰测绘的一些队员的时候,这些队员也谈到了这次的一些遗憾,一起听一下。 (短片) 主持人:那当时在规划方式的时候,使用传统的或者是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当时专家们有没有争议? 张:我们想这次组织这个活动非常不容易,所以就是想两种方法都用。因为毕竟用常规法,我们和1975年的测量技术它有一个可比的关系在里头。 主持人:最后这两种方法得出的数据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 张:当然两种方法数据有不同观测上的一些处理不同,它有一些差异。但是这个差异是根据它测量方法定的。我们最后是按照不等权的方式加权平均,最后确定的最终的成果。 主持人:当时传统的方法出来的数据是多少?GPS出来数据是多少? 张:大概差个二三十公分的样子,不到三十公分。 主持人:哪个更高一些呢? 张:当然GPS精度要高。 主持人:高度是哪个高? 程:高程是传统的方法高一点。 主持人:你还记得具体的数据吗? 张:具体的数据我记不住了。 程:它们两个相差了29公分。 主持人:那最后出来的这个数据跟哪个数据比较接近,跟传统的还是GPS的? 程:GPS的 GPS比较接近。我们是加权平均,就是说哪个数据的精度更高一点,那么它在最后的结果里面它占的份量就多一点。由于GPS最后算出来GPS测的高程精度略高一些,那么它份量就大一点,最后结果就和它接近一点。 主持人:这个高度测量是在5月22号,最后宣布的时间是在10月9号。那专家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哪一天? 张:最后通过验收是7月18号。 主持人:那7月18号到10月9号这段时间,是有一个很强的保密工作,这个保密的范围有多大? 张:所有涉及数据的人都应该是我们测绘人员自身的一个职业道德了,要保密。而且我们为这件事情国家测绘局的保密委专门发了一个文,限制了这个数据,给这个数据定了一个密级。就没公布之前,这些数据都属于机密。 主持人:大概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数据? 张:知道这个数据,我想四五十个人可能是有的。因为有一些专家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还要请一些外面的专家也进来进行一些检核。 主持人:程院长,你知道吗当时? 程:我知道。 张:你们俩都知道。那当时有没有家人或者朋友、媒体来问过你们。 张:那当然了。 程:太多了,很多很多。 主持人:那假如说你们泄露了这个机密的话,可能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张:那我想按照保密法的规矩来办了,应该是这样子的。因为所谓当时包括我的家人来问我,高了低了我都不会说的。 主持人:那当时他们怎么问的?你能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形吗? 张:怎么问的都有。他说你说一下高了低了总可以的吧!也不行!确实是我们还是比较注意的这个。 主持人:程院长,你呢? 程:那一天新闻发布会发布完了之后,我女儿还说你怎么不给我一个提示,我也去有奖竞猜一下。 主持人:那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就是说我告诉你,你千万别跟别人讲。 程:那不会。这是我们职业道德。 主持人:关于保密的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李维森局长。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短片) 主持人:欢迎回来。观众朋友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今天的中国》。今天我们演播室所谈论的是地球的身高。张先生,您作为一个测绘的资深专家,在您所有的测绘生涯当中,您觉得珠峰测绘是最艰难的一次吗? 张:算比较艰难。还不能说最艰难吧! 主持人:最艰难是哪一次? 张:我曾经到了青海。当时是水把整个的戈壁滩冲得根本就没有路了,完了我跟他们一起去检查点。反正就是地图也不准,标的点位也不太对。别的车都不走了,但是我们不能不走,可能没任何的支援。按照我们的想法应该没几十公里,结果进去以后什么也看不着,除了野骆驼和野羊之外,车走得非常慢,大概跟步行差不多,就是几公里的速度往里走,走到最后油也没了。在里头就等着别的车过来。 主持人:等了多久? 张:等了一天吧!在里头等了一天出来。 程:我自己经历过在90年代初,我当时带一个队伍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做GPS测量。当时这个车里面就带着两三桶,就是那种塑料桶的水,那么我们基本上就进去之后一个星期都没有洗脸、没有刷牙,这点水非常宝贵、非常有限的。你就很可能走这一星期再也找不到水源,几个人就要靠这几桶水生存。 主持人:那如果碰到野兽的话,有没有随身带一些保护自己的工具。 张:80年代以前,我们队员是带枪的。那么后来枪支的管理比较严了以后,我们也不带了。再一个人类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了,野兽相对可能也少了。我反正是曾经听过我们五六十年代的队员曾经还打过老虎。 主持人:关外野外作业的一些危险性,我们也采访了很多的测绘队员。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短片) 主持人:过去我想很多观众朋友对测绘队员的这种艰辛危险了解是比较少的。那在你们整个的测绘史上,是否珠峰这次测绘的关注度是最大的一次。是这样吗,张先生? 张:这次我感觉咱们新闻媒体宣传得比较好,所以我们测量被老百姓所认可、知道的比较多。我们所见到的人一听说我们是搞珠峰测量的,都向我们敬礼。我觉得,一方面是珠峰它的雄伟、跟大家的这种心目当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次新闻媒体对我们这个宣传也是非常到位。 主持人:大概前后有多少家媒体跟踪你们? 张:一起参加这个测绘活动、参加采访的,估计不下十家媒体。给我一个感觉,在珠峰大本营记者比我们的测绘队员还多。就是非常关注,包括外国的一些媒体。 主持人:那我这儿还有一份资料,这儿有一组数据:与8844.43相关的至少有七个CN的域名是在10月9号的当天就便被注册了。那8844.43.com.cn以及8844.43.cn这两个CN域名最先被人注册。被很多人抢注了以后,程院长,测绘局有没有觉得太遗憾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商机。 程:很多商家把它抢注,我觉得不是一件坏事。这说明社会对珠峰的高度更加关注了。 张:跟我们测绘更近了。当时定日县的县长的手机尾号是8848,我想这次他可能还有条件去再改成8844。 主持人:那你们有没有估计这整个的一个商业价值到底值多少钱? 张:这个商业价值我觉得跟咱们国家整个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也注意到这一点了,我们做了一个商标的注册,是在当天委托了一家中介公司替我们做了一个保护性的注册。 主持人:这个公司有没有估算一下,这样一个网站注册下来如果倒卖出去的话能挣多少钱? 张:我们当时估计了一下,可能我们还不想卖,想只是卖一个使用权。因为看到它的潜力太大,但是这个运作确实靠一个后面市场的推广、一个操作来实现,可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主持人:估计能挣多少钱? 张:我们还不大熟悉。但是我想短期内有几百万是应该的。 主持人:我们前面谈了很多了,从1719年康熙年间,我们把珠峰在地图上正式地标示,一直到1975年第一次大规模测绘,然后到2005年到今天,等于三个不同的时段三次不同的测绘。从技术的发展角度来讲,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一些信息? 程:1719年那个时候也能反映出康熙这个年代,科学的盛世,对科学的重视。那么我们197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开始对科学的重视。那么现在2005年,我们做了这么一个比较大规模的珠峰高程的重新测量,得出这么好的一个结果,也反映了我们现在、我们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 主持人:的确是这样。好,非常感谢两位嘉宾的到来。也非常感谢观众的收看。在我们节目的最后,让我们的目光再次地回到美丽而神秘的珠峰,也希望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珠峰,使它不再如此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