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汽车总站职工自发创建“爱心基金” 147名受援旅客仅1人还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0:32 大华网-汕头日报

  前言2000年,广西玉林客运汽车总站140名职工自发创建了“爱心基金”,帮助车站里因钱财丢失、上当受骗等“落难旅客”回家,并且明确规定,受助旅客应当在事后归还“爱心款”,以维持基金的正常运转。由于“爱心基金”帮助的人越来越多,而受助旅客中还款的人寥寥无几,再加上某些单位也将找到自己门前求助的旅客“介绍”到汽车总站来,使“爱心基金”面临“诚信”和“资金不足”的双重危机,不注入新的资金便难以为继。为什么做好事竟这样难?“受助者”究竟为什么不还钱?“爱心基金”为“落难旅客”雪中送炭玉林
客运汽车总站职工以往发现遇到困难的旅客时,经常自己掏腰包为旅客垫钱买车票、买盒饭和送一点路费。但由于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这样需要帮助的人,职工每月不到1000元的工资毕竟经不起几次这样的帮危扶困。为了能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2000年,职工自发建立了“爱心基金”;多年来,许多无助的旅客得到了基金的援助,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专门负责“爱心基金”款项运作的车站分工会主席丘素勤说,“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爱心款’发放的情景,一位来自西林县的中年妇女拿着‘打拐办’的证明找到我们,说她是被人拐卖后获救的。核实情况后,我们立即从‘爱心基金’里拿出80元钱给这位妇女买票返乡,那名妇女当时就抱着工作人员哭了起来。”随着第一笔“爱心款”的发放,记载救助“落难旅客”情况的记录本日渐增厚,玉林汽车总站也声名鹊起,来求助的旅客越来越多。2005年9月,一名来自湖南邵阳的中年男子乘车从南宁到玉林,途中8000多元现金被偷。“当时他真是在车站号啕大哭,我印象很深。我们从基金里拿出钱为他买了去桂林的票,又给了他60元作路上的饭费。”丘素勤说。据不完全统计,“爱心基金”建立后,记录在案的受助旅客已有147人,还不包括小金额款项发放和员工自己掏钱帮助旅客的情况。玉林客运汽车总站站长陈承豪说,“看到每个‘落难旅客’受困时无助的样子,我们都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一把。出门在外,谁都说不准会碰上什么事情;车站职工很有爱心,也有责任感。”“爱心基金”经受“失信”的考验“爱心基金”运行6年来,诚信危机始终伴随左右。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在受助的147名“落难旅客”中,仅1人履行诺言还了“爱心款”。玉林汽车总站的职工们设立“爱心基金”的初衷,是想依托这笔资金尝试一种“有借有还”的循环式救助模式,让尽可能多的落难旅客得到切实的帮助。但大家没想到,“爱心基金”竟成了一个“无底洞”。“自2000年基金成立后,我们先后7次注入了8000多元‘爱心款’,这些借出的钱几乎都是有去无回。现在基金只剩下800多元了,又得再一次向职工伸手。”陈承豪无奈地说。据车站统计,第一笔“爱心款”共有2000多元,其中车站注入1000元,职工捐了1000多元。由于“爱心款”发放后总是有去无回,申请帮助的旅客人数又太多,不到一年时间,“爱心基金”就唱起“空城计”。2001年,职工又为基金捐款1000多元;接下来的每一年都是捐款不断。“尽管职工们毫无怨言,但每年都开口要大家捐款,我都觉得很难启齿。他们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0元,还要养家过日子,已经够紧张了。”陈承豪说。绝大多数受助旅客在得到“爱心款”时都是感激涕零,并且信誓旦旦地承诺回家后立刻将钱送回来,但往往一去就杳无音信。“这种情况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每个困难旅客当时都是心急如焚地寻求帮助,但绝大多数人最后却不还款,让我们很失望。而有人送还‘爱心款’倒成了我们‘意外的惊喜’。”丘素勤说。一位来自南宁的小伙子就是那个唯一带给车站惊喜的人。据陈承豪回忆,2004年1月,青年小许的钱物在车站洗手间被盗,身无分文的他找到了车站业务科寻求帮助,“当时我们从‘爱心基金’里拿出30元钱给他,联系了到南宁的车并免半票送他回家。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根本没有指望他再把钱还回来。但是当天下午,小许竟然特意从南宁返回车站,还了那30元钱,还送来一大袋水果,让我们很感动。”陈承豪感慨地说。“我们在向落难旅客提供帮助的时候,都直言不讳地请他们平安回家后把受助款返还给基金,以便帮助下一个旅客,但迄今为止,99%的旅客都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车站调度室主任邹德江对记者说。“虽然我们详细地登记了受助者的联系方式等,但我们从来不打电话或者去找受助者追讨‘爱心款’,本来大家都应该讲诚信,我们去催款就违背了设立‘爱心基金’的初衷。”陈承豪说。“我们不敢宣传做了这件好事”“我们不希望太多的人知道这件事,请你们别再宣传了。”陈承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地这样说,“现在玉林市很多单位和个人都知道我们这个‘爱心基金’的存在,以为我们什么事情都要管,都可以管。”“我们最初的想法只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在我们车站落难的旅客,而如今的角色已变成了‘救助站’,有时110接警后,或者其他政府部门和单位在遇到求助群众时,也一并送到我们这里来。很多时候,其他单位的人一个电话打来,说有人需要帮助,已经送到了车站,要求我们接待。这简直像是踢皮球。”陈承豪对此感到万般无奈。据陈承豪介绍,还有一些旅客打着“落难”的幌子骗车站的职工。2006年2月初,有个博白县来的旅客,自称要去柳州但钱被偷光了,想利用基金的钱买票去柳州。“我当时提出先送他回家,等从家里拿到钱再去柳州,因为玉林到博白不到50公里,车票10元钱,而玉林到柳州至少300公里,车票要79元。”陈承豪说。“那个旅客死活不答应,一定要我们直接送他去柳州,并在业务科办公室赖了1个多小时。当我们最后还是坚持我们的意见时,他竟拂袖而去,临走还扔下句话,‘不送我走算了,我自己去柳州’。这样的事真的让人很气愤。”陈承豪说。面对“爱心基金”的现状,陈承豪有些哭笑不得,他说:“说实话,我们车站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单位,并不是政府办的‘救助站’,也不能随意让人免费乘车。‘爱心基金’的钱都是职工一分一厘地从自己生活费里挤出来的,大家都不容易。”他再一次表示,“拜托你们,千万别再宣传这里的‘爱心基金’了,我们只是想踏踏实实地做点小事,并不想扩大影响,或向社会承诺什么。我们基金的‘爱心款’都是职工的血汗钱,再加上许多旅客不守承诺,总是有借无还,这个‘无底洞’填起来已经相当困难了。”向“雷锋”借钱需要还吗?本来有着良好的出发点,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爱心基金”遭遇的尴尬在当地也引发了不少议论。有人在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饮水思源”……国人传承了千年的道德底线,为什么在“爱心基金”这里遭遇了挑战?但也有很多人在想,“向‘雷锋’借钱需要还吗?”记者在车站随机采访了部分旅客,发现大多数人对“爱心基金”要求受助者还钱的做法不理解。“车站有的是钱,车票卖这么贵,做点善事是应该的,怎么能跟旅客讲回报呢?”一位来自南宁的旅客说。“我们在向旅客提供帮助的时候,就说明了希望归还‘爱心款’,再说,归还的钱并不是落入我们自己的腰包,是用在更多的落难旅客身上。”陈承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了这一点,“车站和职工的力量有限,没有办法来填‘无底洞’;旅客既然在受助时答应了归还‘爱心款’,就应该履行诺言。”尽管多数人对“爱心基金”要求旅客归还借出的钱持批评或反对态度,也有少数旅客认为受助者除还钱外,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酬谢。“‘雷锋’也是人,也要赚钱养家吃饭,本来车站并不是一定要帮助有困难的乘客,他们管了就是做了好事,应该得到报答,对他们给予一定的酬谢也是应该的。”来自博白县的乘客黄强对记者说。从基层单位设立的这样一个小小的“爱心基金”,折射出国人做善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缩影。资金来源、承受能力、诚信……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挫伤好心人的积极性,或使好事做不下去。商店里为客人准备的雨具,下雨时被拿走后往往就“石沉大海”;一些城市开办的“社区流动读书”活动,总是有人拿走由他人捐出用来共享的图书……“施爱者”如何使自己的善举可持续,并在行善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受助者”如何在别人的关怀下尽自己应尽的义务?看来这些都是需要人们经过长期讨论,最后在社会上取得共识的问题。“我们只想尽微薄之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想也不能当所有人的‘救世主’。”陈承豪这样说。实际上,许多做善事的人也都遇到过超出自己能力的要求,甚至最后难以“脱身”。(据新华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