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热点快评:“伪创新”创造着负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4:51 金羊网-羊城晚报

  □舒徐

  “一个‘罗红霉素’,品种就达40多个。我当了45年的大夫,也几乎看不懂。”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在“两会”期间谴责“一药多名”现象引起巨大反响———连日来不断有消费者反映遭遇类似“概念陷阱”。类似的“概念陷阱”在市场上屡见不鲜。有记者走访广州一些家电商场,发现冰箱用上了“维他命生态保鲜技术”、“纳米酶除菌养鲜技术”等等
。至于空调器,则有宣传抗禽流感的、美白皮肤的、增氧的……对此,广东省消委会消费指导部主任江列华说:“形形色色的概念,相当一部分是打着创新招牌的‘伪创新’。”实际上是在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建业认为,从营销角度,这些“创新”可能是很好的“金点子”;但对消费者来说,则是彻头彻尾的“消费陷阱”。(据14日《羊城晚报》)

  何谓创新?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的。熊比特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也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对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方式、新组织、新市场的引进、开拓等形式。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愈发凸显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创新的定义早已有之,创新的意识深入人心,目前社会上为何还会出现“伪创新”现象?笔者以为,关键在于企业对是否创新?为谁创新?还存在模糊认识或有意模糊之处,值得探讨并加以廓清。

  “一药多名”,变“脸”涨价,企业或许谋取了暴利,但害苦了老百姓,这种行为与坑蒙拐骗有何区别,当然不能说是创新;家电大玩新名词、新概念,让人摸不着头脑,充其量只能说是厂家、商家炒作或者跟风,与创新也毫不沾边。

  如果企业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短时赢利而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打着创新的招牌,利用各种手段蒙骗消费者,这是“伪创新”而不是真正的创新。一旦消费者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最终自然会“用脚投票”弃之而去。

  创新与否的判断标准,在于企业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真正为消费者着想。实际上,这也回答了企业为谁创新的问题。如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生产的新产品是为了消费者需要,设计的新款式是为了消费者方便,推出的营销手段消费者能够接受———一句话,企业开拓新产品、新市场的目的既为了企业自身利益,同时也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创造有用的价值。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此外,在企业的种种“伪创新”伎俩背后,总是有些利益部门在为其“保驾护航”,这也是“概念创新”大行其道的症结所在。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