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内忧外困盛极而衰 众人为老通城诊断“病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4:50 荆楚网-楚天金报

  荆楚网(楚天金报) (记者 张军) 老通城的关门停业,引起了武汉市、江岸区两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保护和振兴老字号,有关人士各抒己见,纷纷为老通城诊断“病因”。

  创新不足 丧失机遇

  “豆皮大王”的嫡系传人“豆皮小王”张祥兆介绍,老通城的传统招牌是“三鲜豆皮”。早在1984年,为满足大量的外带需求,老通城曾研发真空包装的豆皮,但限于品种研发,忽视了设备更新,最终导致流产。同时由于街头小店遍地开花,良莠不齐,对老通城“三鲜豆皮”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而在其他品种的创新上,老通城也鲜有作为。

  楚灶王总经理吴有伏则认为,老通城地处中山大道和大智路交汇处,在自行车和公交车时代,交通尚还让人们感觉便利,但进入车轮时代,老通城没有足够的车位,逐渐失去了“地利”,而现代餐饮的铁律是“没有车位就难有餐位”,由于有关方面对形势估计不足,老通城在鼎盛期两次错失拥有停车场的良机后,人气不再势必难免。

  同业竞争 人才流失

  曾任老通城副经理的吴世龙介绍,1988年老通城装修完成后,是当时武汉最大的餐馆,在涉外接待方面等形成垄断优势。但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继老通城之后老会宾、大中华先后完成改建,形成了竞争的格局,老通城不再独领风骚。特别是此后民营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同业竞争进一步瓜分了市场。

  老通城原副书记胡春舫则强调人才流失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民营餐饮企业逐渐成气候,经常高薪挖走国营店职工。对于老通城这样的招牌企业,更是挖墙脚的重点。“当时社会上就有传言,老通城是餐饮界的‘哈佛’。”许多民营企业都把目光盯在了这里,像“豆皮大王”的嫡系传人“豆皮小王”张祥兆也被挖走。而老国有企业固有的机制弊端,也加速了这些优秀专有人才的流失。

  不可忽略的是,接连几个投资项目的失败,掏空了老通城的底子,还使企业背上了巨额债务,形成了大厦将倾、颓势难逆的局面,一个盛极而衰的悲剧终于不可避免地重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