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城市———在全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动员大会上(摘要)毛小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9:00 无锡日报

  从今年起,我市将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群活动。创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2006年,无锡市基本达到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考核指标要求,江阴市通过国家生态城市验收,宜兴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全市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2007年,江阴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新区建成国家生态区,无锡市、宜兴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要求;201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0%,森林覆盖率和城
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7%和4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全面创建成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城市群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围绕上述创建目标,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1.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合理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新建工业项目一律进入开发区(集中区),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开发区(集中区)不再批准新建工业项目。切实做好规划环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组织环境影响论证。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企业的试点范围。今年,全市2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计,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10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计,20%以上的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建成新区、宜兴环科园等一批生态工业园。

  2.突出水资源保护,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净水工程”,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进太湖、长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城乡河塘水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有机废水排放企业接管措施,逐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全面提高化工、印染等行业的排放标准。到“十一五”期末,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市(县)、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各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全面封闭城镇生活污水入江入河入湖排污口,80%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全市主要水污染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20%,确保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无超四类水体。

  3.加强绿地林带建设,不断提高“绿色无锡”建设水平。沿路,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市级重点抓好沪宁高速无锡段、312国道无锡段、锡宜高速和锡澄高速的绿带建设;沿河,大力推进河道防护林工程建设;沿山,开展丘陵森林植被恢复和经济林建设,开展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和抚育工程,新建宜兴龙背山、江阴阳光森林生态公园、锡山区吼山、滨湖区大浮、惠山区界河森林公园。加强湿地规划建设,促进湖沼湿地自然生态和陆生生态系统恢复。大力建设城区小游园,使市民出行500米就有游园绿地休憩。到2007年,新增森林面积22万亩;到2010年,森林总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4.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和实施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35吨以上的燃煤电厂全面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到2010年,排放量削减20%。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到2007年,全市燃气普及率达99%。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逐步提高机动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强化扬尘、废气管理,2010年前,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30天以上。切实改善声环境质量,2010年前,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利用垃圾发电,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率。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废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

  5.强化农村生态保护,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193.2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少、用途不变、质量不降。严格执行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等集约用地新标准。继续限制开山采石,改善生态地质环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镇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全覆盖。突出抓好家园绿化,继续开展市(县)区生态镇、村创建活动。

  到2007年,全市80%以上的乡镇成为环境优美乡镇。

  6.增强生态文化意识,弘扬无锡特色生态文化。推进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继续实施“环境友好企业”、“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细胞工程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实到基层。

  7.落实保障措施,创新创建工作机制。

  构建完善最佳人居环境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的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逐步探索建立全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扩大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最佳人居环境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