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农村建设:普法应注重“乡土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0:48 法制早报

  □特约记者张蕊

  “村规民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的村民们可以不熟悉朝廷的“法度”,但绝对 知晓“乡规”“村规”,乃至“族规”。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同样的标准评判乡邻的行为。为提高加强“ 五五”普法中农村普法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果,全国政协委员、贵州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汉宇提出,要将法制教
育与传统文 化相结合,运用法律对“村规民约”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完善,使农村普法工作与“村规民约”相结合,逐步“乡土化”。

  “村规民约”尚存不足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帝制历史上,由于“皇权”统治不下乡村的传统,乡村是士绅阶层在起主导作用。而“乡规”“村 规”“族规”则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在政治 、经济上彻底翻身成了农村的主人,其标志之一即是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 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但是,毋庸讳言,既有的“村规民约”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足。

  一是流于形式。在一些地区,由于政府官员以应付差事的态度对待“村规民约”建设,以行政命令方式强制推行,“ 村规民约”只是变成了一块块耸立在村头的石碑,其内容往往是时任乡村领导自以为是、“为民作主”的作品。村民对这样的 “乡规民约”大多不屑一顾。

  二是优秀的乡村

传统文化损失严重。目前,年轻一代中许多人没有机会接受祖辈们出门前必修的为人处事、奉公守法 的传统教育,而这类教育往往不仅来自学校,更得益于“乡规”“村规”“族规”以及父辈们的言传身教。

  三是封建文化的糟粕有程度不同的反映。由于数千年封建文化的浸染,在真正由村民议定而不是由领导包办的“村规 民约”中,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往往共生于同一个规约中。

  四是个别“村规民约”片面强调村民利益保护,存在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现象。尤其是在近几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推进,在涉及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矿山开发等方面,农民利益与政府利益、

开发商利益冲突日益增多。“村规 民约”天然地成为村民们维护群体利益“抱成团”的“约法”选择。应当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村民们是讲道理讲法制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约法”也是合理合法的,理应受到尊重。但在个别情况下,“村规民约”也成了漫天要价或者排除外来投 资者的利器,成了暴力抗法者或聚众滋事者的工具。此种现象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普法宣传与

  “村规民约”相结合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各级政府积极介入“村规民约”建设,曾一度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会风尚的进步。因 此,李汉宇委员提出,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通过运用法律对“村规民约”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改善,使之与法制宣 传教育相结合,为农村普法工作注入乡土化气息。

  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抓紧搜集整理、组织研究散存于民间的“乡规”“村规”“族规”,抢救乡村习俗文化,编撰 符合时代要求的指导乡村文化建设的示范性文本,广为宣传“村规民约”建设的重要性,真正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村 规民约”建设。

  2.在新农村“村规民约”建设中政府应加强引导,但切忌行政命令,更不能包办代替。同时,要约束各级官员尤其 是基层党政官员尊重乡村的善良风俗,自觉遵守村民自主订立的“村规民约”。入乡随俗,身体力行,切实把形成善良的风俗 秩序作为各级党政官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道德使命。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重视运用法律对“村规民约”的规范和指导。对“村规民约”中违反法律的内容要 及时予以纠正。在制定和修改“村规民约”时,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和村民学习有关法律知识,科学运用法律制规立约并让村 民广泛参与讨论。既要尊重广大村民的自治权和首创精神,又要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乡村文化传 统,又要引导村民坚决摒弃封建文化的糟粕和不良习俗;既要坚决保障农民依法约定“村规民约”,维护村民合法、合理、合 情利益的权利,又要坚决防止“村规民约”被不良人员尤其是恶势力滥用或利用。

  4.建议国家立法机关以适当的形式明确“村规民约”的法律地位,以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保障农村的良好习俗得到遵 守,以利于乡村新文化的形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