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诺奖大师畅谈中国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2:11 新闻晚报

  提起巴里·马歇尔,大多数上海人或许会感到陌生,但提起幽门螺杆菌,得过胃病或稍有医学常识的市民一定耳熟能详。事实上,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正是“幽菌之父”。今天上午,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马歇尔应上海市科协、复旦、交大等邀请,出席上海科技论坛,同闻玉梅、萧树东等5位上海著名科学家和400多位市民分享科学研究“平淡中的精彩”。

  “幽菌”差点打入冷宫

  在当今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等诸多前沿生命科技唱主角的时代,沃伦与马歇尔获得诺奖的成果一点也不“阳春白雪”———既没有用到什么高难度的技术,也未深入到什么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层面。但卫生部著名消化内科专家、交大医学院教授萧树东今天毫不吝惜赞誉之词:就是23年前的这项发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一类疾病的认识,造福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患者,消化道溃疡也因此成为可治之症。

  说起1979年时的发现,马歇尔感慨不已。当年42岁的沃伦在检测胃活检样本时观察到,约50%的患者的胃窦部都存在一种以前从未报道过的弯曲状细菌。不仅如此,炎症总在这种细菌附着的胃黏膜附近发生。沃伦意识到这细菌可能与慢性胃炎等疾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但这一发现立即遭到医学界的普遍质疑,因为当时的“正统”观点是:应激状态、饮食习惯和胃酸分泌过多是造成胃溃疡的主因,“无酸就无溃疡”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好搭档冒险“以身试菌”

  在旁人的质疑声中,独自研究了两年的沃伦因缺乏临床帮助,差点儿停止研究。这时,年仅30岁的消化科医师马歇尔出现了。“我起初对沃伦的发现也不感兴趣,但他的执著和实验事实感染了我。”此后,他俩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发现“幽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大多数胃溃疡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为了打破医学界的传统观念,处于极度无奈之中的马歇尔在1984年不惜“以身试菌”:他吞服了含大量“幽菌”的培养液,10天后的胃镜检查发现,他的胃黏膜上果然长满了这种“弯曲的细菌”,直到服药治疗后,炎症的症状才消失。他的“疯狂举动”震慑了医学界,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一种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幽门螺杆菌尿素呼气试验。

  ■新闻链接 中科院院士:他敢于挑战

  中科院院士赵国屏在互动交流中评价说:“科学研究贵在持续创新。正是有了这对执著的澳洲科学家,全世界的胃溃疡患者才会感到幸运。他们身上兼具了杰出科学研究者的所有品质:遭遇质疑与挫折时的忍耐,坚持甚至固执,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以及团队精神。”

  作为马歇尔的老朋友,萧树东教授还道出了幽门螺杆菌的一段“中国缘”:在世界各地普遍用甲硝唑、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对付幽菌时,它产生了耐药性。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使用的痢特灵,却一直让幽菌“很感冒”,如今这种药已推广至许多国家。此外,中国人还首次得出了幽菌同胃癌关系的结论———根除幽菌可减少胃癌的发病率,对根除时无癌前病变者尤其有效。作者:□记者 许可臻 摄影陈焕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