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邱晓华的五大转折:33岁震动中国经济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4:54 北京现代商报
邱晓华的五大转折:33岁震动中国经济界(图)

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邱晓华的五大转折:33岁震动中国经济界(图)

邱晓华的肖像画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关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迹,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全局处以上干部会议,宣布邱晓华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成为国家统计局近10年来首位出身自本系统的局长。这与去年10月以来,包括教育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新上任的多位副部级官员都提拔于自身系统类似。有分析认为,这表明新
一轮的中国官员人事任免更加重视专业性因素。

  作为总经济师,邱晓华在业内早已为人熟知和敬仰。除了强劲的业务能力、钻研精神,他还给统计数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在“十五”计划结束、“十一五”规划开局的节点上赴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势必要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第一转折

  童年梦想是成为作家或记者

  生活磨难只是在他的品质中印下了勤奋耐劳、俭朴坚强的底色,让他在后面的不平路上禁得起颠簸,而不是向命运低头。

  在记者面前永远保持着活力和阳光般笑容的邱晓华其实是个吃苦长大的孩子。

  1958年,邱晓华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城关镇。在这个南方小镇里,他经历了磨难的童年。在他6岁那年,母亲离开人世,年幼的邱晓华和姐姐与外婆生活在一起。那个年代穷苦孩子经历的一切他都尝遍,种菜锄地、砍柴、喂牲口……虽然过着困苦辛劳的日子,但是童年邱晓华心中就有自己的理想,生活磨难只是在他的品质中印下了勤奋耐劳、俭朴坚强的底色,让他在后面的不平路上禁得起颠簸,而不是向命运低头。

  邱晓华从小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嗜书如命,擅长作文。上学后,好学的他不负所望,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成绩,尤其是语文课,老师经常夸奖他写的作文好。物质生活的匮乏,与学习知识的渴望,让他自小养成了朴素谦虚并且勤奋好学的习惯。

  童年的邱晓华对于自己长大成人后的畅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新闻记者。在他今后的人生中,他撰写的大量经济分析著作圆了半个作家的梦想,剩下的半个恐怕连他自己也想象不到,竟是成为中外瞩目的经济专家。

  第二转折

  走进厦大结缘统计经济

  深埋着鸿鹄之志的邱晓华,在得知国家恢复高考以后迫不及待地报了名。凭借天生对数字的悟性与勤奋,邱晓华如愿考取了大学。

  邱晓华探索知识的道路充满坎坷。

  这个自小喜欢钻研的孩子在黄金的青少年时期经历着“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学校停课,学生们一片混乱。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学习深造的机会开始向他招手。

  1977年,当时邱晓华还只是插队务农的一个毛头小伙子,在公社团委做组织、公社文书和水文气象资料记录的工作。一成不变的工作不能满足他对学习生活的向往,深埋着鸿鹄之志的邱晓华,在得知国家恢复高考以后迫不及待地报了名。凭借天生对数字的悟性与勤奋,邱晓华如愿考取了大学。

  1978年3月,厦门大学经济系统计专业录取通知书的从天而降,带给邱晓华一个转变命运的良机,当然这更是他努力的结果。从这一天起,邱晓华也和统计数字结下了缘,与他从小向往的作家、记者职业有了一臂间隔。在那个年代,学生对专业的挑选集中在数理化,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家就学什么样的专业。虽然数理统计体系庞大精深而复杂难懂,但是邱晓华迎接了这一挑战,并且自得其乐,享受着大学充实的学习生活。

  大学四年,邱晓华不仅把专业知识基础打造得扎扎实实,而且在学校里还积极要求进步并于毕业前夕入了党。毕业时厦门这个美丽的城市以及熟悉的母校没有把邱晓华留住,他把本属于自己的留校名额让给了同学,怀揣深远的抱负,孑身一人北上,拿着一纸毕业分配证明进入了国家统计局。那是1982年,邱晓华24岁。从那时至今,他在国家统计局干了近24年。

  第三转折

  凭借过硬业务被破格提拔

  他的分析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并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毕业之后能够到本专业的最高研究机构工作,邱晓华很珍惜。为尽快熟悉业务,并且不断补充业务知识,他经常在别的同事下班以后,留在办公室研读这里的理论书籍和资料。那个时候,局里很多人对这个年轻人的印象就是他在综合司灯火长明下如痴如醉读书的背影。初来乍到的前几年,他广泛钻研了中外经济理论、现代统计理论等等书籍,而且参与了当时我国第一本《中国统计年鉴》的编制工作。

  1986年,当薄一波看到邱晓华的《从国情国力出发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一文时,当即表示“要与作者再好好探讨”。1987年邱晓华在《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情况、问题和对策》分析报告中,提出沿海农业必须走以外向型发展道路为主的观点。他的分析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并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1988年5月,年仅30岁的他被破格提拔为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见习副司长。

  第四转折

  33岁震动中国经济界

  邱晓华在《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一文中提出,“治理整顿已经可以结束,留存的问题应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此建议使中国经济界为之震颤。

  1988年全国出现“抢购风”,各地的人们涌进商店争抢着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囤积于户。当时全国上下慌张混乱的样子,让人至今记忆犹新。随后我国进入了整改时期。1991年11月,时至整改三年之际,《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邱晓华的《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基于整改三年的大量经济数据与深入分析,文中大胆提出,“治理整顿已经可以结束,留存的问题应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此建议使中国经济界为之震颤:不到一个月,治理整顿宣告结束。在党中央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的重要时刻,年仅33岁的邱晓华再立一功。

  1993年,邱晓华的工作离童年的梦想——记者又接近一步,所不同的是,他没有成为记者而是成了国家统计局的第三任新闻发言人和总经济师。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众多中外记者的“刁难”,他有问必答、直揭主题、答案明确,逐渐引起中外媒体和经济学界的关注。他务实的新闻发言使传统上的统计数据公布改变了风格,他不仅仅摊摆出数据对其加以分析解读,而且联系现实情势提出观点甚至预测,真正意义上使统计工作转变到服务功能中。

  第五转折

  “十一五”开局之年担任局长

  邱晓华已经是国家统计局乃至经济统计界的一尊厉炮,在与国外怀疑者论战的过程中,还中国经济数据于本来面目。

  1999年9月,邱晓华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安徽省省长助理的任职,回国家统计局担任副局长,同时兼任局机关党委书记。这时候的邱晓华已经是国家统计局乃至经济统计界的一尊厉炮,在与国外怀疑者论战的过程中,还中国经济数据于本来面目,既不夸张褒扬也不容忍曲解。2002年4月中国加入“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统计发布方式规范化并加入对数据的解释与描述。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机构对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的质疑此起彼伏,已经使中国经济统计界不能坐视不理。邱晓华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准备之后,痛快地驳斥了沸沸扬扬的“中国数字虚假论”。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关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迹,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十五”结束、“十一五”开局的节点上赴任国统局局长,邱晓华势必要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