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制度创新为产业化加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05:45 浙江日报

  在中国化工界,杭州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犹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冉冉升起。

  在短短5年时间里,这家只有100多人的科技型企业,以年均增长30%以上、人均创收100万元的骄人业绩,抒写了一个个传奇:国内最大的变性淀粉产业化基地、国内最大的乙烯阻聚剂产业化基地、国内造纸化学品行业的领头企业……

  是什么让公司奇迹般地崛起?董事长姚献平道出了其中的奥秘:“靠的是5年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科研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之路。”

  两次改制,插上产业化翅膀

  多年前,这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国有科研院所,每年都能产生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却很少。

  “现在想来,这并不奇怪。”时任研究所所长的姚献平说,因为是“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捧的是铁饭碗,拿的是硬工资,哪来成果转化的动力?再说,以往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是以出成果、拿大奖为标准,科研人员根本不用关心科研成果能否转化、能否带来经济效益。

  转机出现在2000年。这一年,研究院被列为杭州市首家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原来的事业单位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科技型企业。

  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研究院内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但谁都不敢冒风险把钱投向新公司。姚献平说,要说服大家入股组建公司很难,他只好咬咬牙,将家里房子抵押贷款和东拼西凑的50多万元拿出来,带动职工入股。与此同步,研究院率先在全省对技术要素等无形资产进行量化,并入股到新公司。就这样,研究院转制组建了新奥特种化学品有限公司。在公司注册总资本800万元的股本结构中,科技人员技术要素入股168.3万元,全院员工资金入股400万元,其余为国有资本。

  股份制公司的建立,使科研人员从以往的“单位人”变成了“公司人”, 研究院的发展也和科研人员个人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了一起,研究院走上了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深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有的股本结构已经难以适应进一步发展。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为此,研究院决定再一次进行体制改革,重点就是进一步完善股本结构,吸收社会资本的加入,为产业化注入新的动力。

  2003年11月6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杭州化工研究院签订了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整体改制增资项目合同,杭州化工研究院变更成立了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报集团出资近2000万元收购职工持股会所持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这一我省科研院所和传媒业合作的创举,大大增强了研究院实现产业化的信心。“浙报”作为社会资本成为大股东,不仅进一步优化了公司的股权结构,更为公司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公司也借此和下游的新闻纸用户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可谓一举多得。

  至此,在历时3年、两次改制之后,研究院整体改制成功完成。这家曾经的国有科研院所,就此转变为一个由社会资本和经营团队共同持股,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制公司。

  活力迸发,

  科研成果全部成功转化

  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大激发了研究院科研人员成果产业化的热情和动力。

  “现在一个月的技术开发收入,比过去一年还多。”对于改制前后的巨大变化,研究院副院长吴海燕深有体会。改制后,由于将科研人员的收入和成果转化业绩紧密连在一起,科研人员主动上门找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技术开发收入也从改制前的300多万元猛增到去年底的4000多万元,中心生产的化工助剂在全国80%的相关企业中得到了应用。更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他们还击败了国外两家著名大公司,在世界最大的乙烯装置——上海某合资公司90万吨乙烯工程装置的应用上一举夺标。

  为了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研究院还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要素入股领衔创办子公司。不少科研人员将自己成熟的科研项目及其课题组从研究院分离出去,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与其他社会法人组建新的子公司。

  “要在以往,自己办企业想也不敢想。”杭州纸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丽萍说。2000年9月,她和研究院其他科技人员一起筹资创办了公司,着手进行变性淀粉技术的产业化。这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技术,由研究院科研人员历时10余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发成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功转化。

  在这家新公司中,科技人员要素及资金入股比例高达55%,这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他们很快就开发出20多种系列产品。2002年新公司投产后,当年就获税利近千万元,到2005年底公司总资产已达7700多万元,一跃成为我国变性淀粉行业的领头企业。

  如今在研究院里,由科技人员领衔和社会资本合资创办的子公司已经达到了3家,这些子公司也成为研究院进行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基地。而研究院近几年来开发的科研成果,全部都实现了成功转化。2005年,研究院的成果产业化收入高达1.5亿元,比改制前增长了10倍多。

  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人员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形成了研发、转化、再研发的良性循环,研究院的科研水平由此大大提高。改制后,研究院共取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是改制前的3倍,取得国家级新产品6项,比改制前翻了一番,改制后公司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在造纸化学品、变性淀粉、石化助剂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杭化院”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蓝图,力争到2010年成为辐射全国的造纸化学品、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和技术辐射中心,并为国家的绿色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