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把上海改革开放推上新高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08:59 解放日报

  陈良宇强调,上海要坚决按照中央部署,坚持在中央各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立足全国发展大格局,以更坚定的信心、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用“四个率先”新业绩,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做好“三个结合”、实现“两个突破”。“三个结合”:就是要从全局高度去谋划和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一要与国家的改革要求相结合;二要与上海“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结合起来;三要与浦东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两个突破”:就是要善于先行先试、攻坚破冰,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一是在综合性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二是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本报讯(记者缪毅容)市委、市政府昨天召开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工作会议,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深入动员和全面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并讲话。陈良宇在讲话中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把上海的改革开放推上一个新高度,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改革新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范德官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周禹鹏主持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项俊波介绍了央行推行金融改革和创新、积极支持浦东开展金融改革试点情况,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党委书记杜家毫介绍了落实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等出席会议。

  陈良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长期来的有力指导和支持下,全市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使整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充分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为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增添强大生机。

  陈良宇强调,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是对中国发展全局作出的一个战略谋划,是对上海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的一种战略定位。党中央、国务院对浦东的改革开放一直十分关心,寄予厚望,既有总体要求,又有工作部署。去年,国务院批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眼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这是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上海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对浦东制度创新、先行先试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上海要坚决按照中央部署,坚持在中央各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立足全国发展大格局,以更坚定的信心、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用“四个率先”新业绩,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陈良宇强调,要按照中央部署,全力搞好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做好“三个结合”、实现“两个突破”。“三个结合”,就要从全局高度去谋划和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一要与国家的改革要求相结合。把浦东改革试点放在全国改革攻坚的大局中去谋划,发挥浦东综合性试验价值;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作为全国改革试点的平台、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为全国改革积累有益经验。

  二要与上海“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结合起来。胜利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上海面临多方面、综合性的制约和影响。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立足上海未来发展大局,为上海增创发展新优势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三要与浦东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十一五”期间,浦东肩负着增强上海城市国际竞争力示范作用。综合配套改革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大胆推动符合浦东实际的体制机制建设,为浦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两个突破”,就是要善于先行先试、攻坚破冰,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一是在综合性制度创新上取得突破。“综合配套”要注重整体设计,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同时,注重原创性制度建设,从政策创新为主转向制度创新为主,从单项突破转向综合创新,特别要着力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经济运行方式转变、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符合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抓住浦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先行先试,集中力量,突破瓶颈,体现改革先发效应。如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载体推动自主创新,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载体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以及在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等方面争取新突破,并不断总结经验,更好地带动全局。

  陈良宇强调,要全市协同,全力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市上下一定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帮助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浦东先行先试的良好环境。一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在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进一步健全具体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工作协调。今后凡是市里确定的深化改革试点事项,都要尽可能放在浦东先行先试。二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对一些需要重点突破的重大改革方案,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并建立评估、监督、反馈机制。各项改革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群众承受程度,兼顾好各方面要求,特别是要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使改革真正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三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要坚持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善于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坚持学各地之长,补上海之短;要放眼世界,善于学习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以及有益经验,博采众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改革新路。

  马凯说,去年国务院批准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对浦东、对上海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件大事,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国改革开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马凯指出,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继续实施改革攻坚的重要一年,必须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加快推进改革。一要增强先行先试、锐意进取的决心和勇气,勇于革除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二要从全国整体改革的要求和浦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四个率先”为目标,“三个着力”为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三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体制建设;把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其他方面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浦东在全国改革开放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履行好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和推动浦东综合配套试点。对那些需要研究、论证与衔接的体制与政策问题,我们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对那些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加强协调、积极推动。

  韩正指出,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全市改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迈出关键一步。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改革,目前,整个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形成了《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2005年—2007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试点正在展开,中央有关部委陆续把一些重大改革措施放到浦东试点;市里也把浦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将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放到浦东试点;浦东加大自主改革的力度,认真细化、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

  韩正指出,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为全市面上改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当前,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加快与国际规范接轨;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率先探索新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要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重点做到加快金融机构集聚、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聚焦张江高科技园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加强政策聚焦、加快资源集聚、创新管理体制,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努力把张江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

  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和各区县主要负责同志,浦东新区各部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国家发改委、央行上海总部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领导也参加会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