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版大百科瘦身拼音编排法去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13:57 法制晚报

  名人条目不再重复出现采用全彩印刷定价将低于第一版考虑新版内容搬上网学科分类单卷本也推

  今儿起,所有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们开始通读新版所有的6万条条目,这将决定最终的收录条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朱副主任介绍,新版由第一版74卷"瘦身"为32卷。同时,首次采用全书条目统编法(即 全书条目统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从A到Z编排),这样因分类分卷编排法出现条目重复的多余"脂肪"将被去掉。

  历经十余年编纂,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不仅检索方法有所改变,条目内容等方面均做了很多重大的改变。此外, 修订背后还不乏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宗旨

  收录条目须具稳定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与一般语言性的工具书不同,其收录条目更注重的是该条目是否具有独立的知识点,而且要形 成一定的知识理论体系,具有稳定性才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朱副主任说:"像博客、超女等热门词我们不会收录,因为热 门词稳定性不强。"

  两个删减

  偏专过细条目被撤销

  由第一版的74卷成功"瘦身"为32卷(包括索引卷),撤销过于偏专过细和失去时代意义的条目是一大功臣。

  同时,也为近十余年来新发展、新变化产生的新内容留出位置,新增和大面积修订的条目约占30%以上。

  名人条目不重复出现

  第一版有4600多条目在不同学科卷中重复设条,重复最多的如"亚里士多德"、"孔子"。

  新版采用汉语拼音编排法,比如"孔子"这个条目,各学科相关内容都在此条目下,这样就科学立体地一次介绍给读 者,不再重复出现。三个新增

  首次收录杂技等术语

  在《艺术行业》部分里,杂技、皮影和木偶首次被收录在新版条目中。

  此前没被收录,主要原因是很多民间艺术家虽然演技很好,但相关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字方面所做的工作太少。这回 ,出版社将相关方面的艺术家召集在一起,共同整理这方面的资料。

  《世界地理》条目上千

  在第一版《世界地理》部分里,条目只有"南极"这一条。新版目前有4000多条目,而包括中外地理、地理学等 有关地理的条目达到8000多条。

  中国极地研究所所有人员都参与到这次修订过程中,目前新版将各国南极、北极的科学考察站的条目都收录了进来。 而中国在极地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黄海站也一一被收进条目,其中还有很多图片都是中国极地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现场拍 下的。

  筹备电子版《大百科》

  出版社正考虑把新版内容数据库化之后搬到网上,让大家在网上漫游时,能随时带着一本网络《大百科》,遇到知识 性问题能及时查询。

  读者调查

  记者就以下问题随机采访了100名读者

  对新版条目的删减是否感兴趣?

  31人

  读者称自己还是会关注新版条目的变化,但这些读者仅限于关注自己专业范围内的条目变化。

  7人

  这部分读者是专业机构研究人员,平时用到《大百科》查询的几率很多,十分关注新版的变化。

  62人

  读者对新版相关条目的删减并不感兴趣,他们称自己平时很少用《大百科》查询资料,一般工具书就已经够用,毕竟 自己不是专业人员。

  是否希望《大百科》出电子版?

  6人

  这部分读者对是否出电子版并不关心,都说无所谓。

  94人

  这部分读者认为有了电子版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总比捧着厚厚一本书要方便得多。

  是否应当将热门词语收入条目?

  57人

  认为没必要,热门词语层出不穷,只要是留心点的人都应该会知道意思,网上也能查到,而《大百科》又不能即时更 新,说的不一定就靠谱。

  43人

  认为应当将热门词语收入条目,《大百科》就应该包罗万象,方便不明白的人查询。

  四个变化

  首次采用拼音编排法

  由第一版分学科卷编排法改为汉语拼音字母编排法,既避免重复,又便于读者快速查找。

  注重检索率高的俗语

  新版除了强调条目的学术规范名称外,还注重了检索率高的百姓俗语。

  比如读者要查“狗”的条目,第一版中却只有“犬”的条目。读者在新版中查“狗”,会有100字以内对该条目的 阐述。

  社科与人文内容过半

  科技内容与社科、人文学科内容的比重将有所改变。由第一版科技内容过半变为社科与人文内容过半,前者将占40 %多,后者可能达到55%以上。

  全彩印刷黑白图消失

  新版将从黑白图加彩图插页改为全书彩印。

  相关链接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内首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上世纪80年代开始编纂,历时15年,分为66个学科,8 万条目,1.264亿汉字,5万余幅插图。服务链接

  新版定价低于第一版

  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16开74卷定价为6000元,新版定价应该不高于第一版。

  新版将会推出单卷本

  鉴于新版卷帙浩大,为便于普通读者购买、收藏和查阅,出版社将出版按学科分卷的单卷本。

  幕后故事

  不顾眼疾仍伏案写作

  外国史是史学中工作最难的一部分,而修订外国史的两位专家都已年过七旬,还不同程度地患有眼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的黄柯柯患有青光眼,不能用电脑,看稿都是工作人员打印出来的。而程茜筠为了写好外国 史的条目,通读了一遍欧洲史。

  方格纸写大洋洲历史

  南开大学退休教授殷汝祥曾参加过第一版的编辑工作,在此次新版编辑工作中,主要负责大洋洲历史条目的修订。

  由于殷汝祥不用电脑,全部都是拿着钢笔一笔一画将条目写在方格纸上,可以说,厚厚一沓的方格纸就是一部大洋洲 的历史。

  相关新闻

  书再不出条目将过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曾在一次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新版修订的工作会上说:“前两天大百科的编辑 跟我们谈,我说有些条目再不出已经过时了,我说赶紧要改啊。”

  “当然有些学科可能相对稳定一点,比如说古代史,有些学科就不是。我是负责文物考古卷的,我看了第一版,说北 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先,其实和我们没任何关系。”刘庆柱说。

  “现在新的DNA、分子生物学证明,好多东西10万年前的跟我们现在没关系,我们认错了祖宗了,你在新版‘大 百科’里要这样写就很麻烦了。”刘庆柱又说。

  对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朱副主任困惑地说:“大书就是很难办,修订周期会很长。书的出版肯定赶不上社会新 事物的更新速度,但是要是着急出,很多条目还没有最后落实下来。这是个让大家都很挠头的问题,但我们又不敢出电子版, 如果出了,盗版就会大量出现。”

  出版经费短缺3000万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国家财政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直接投入8000万元,保证了第一版的顺利出版 。

  而记者从出版社了解到,新版立项后,国家又先后拨款3200万元,保证了前期编纂工作的开展。

  但目前新版已进入后期成书制作阶段,出版费用短缺的困难凸显出来。根据该书制作成本估算,短缺出版经费为30 00万元。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田胜立说:“据我们预算,共需要6000万元。所以,虽然国家也补贴很多,但还不够 ,我们还得靠出版其他图书的收入和利润来补贴。对于这个情况,我们也向上级部门上交了提案。”

  本版撰文/郝洪捷摄/车庆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