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丁俊晖模式”的成功是市场经济的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0:4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3月26日晚,2006年中国斯诺克公开赛落下帷幕,英国人马克·威廉姆斯夺得冠军。此前,他在半决赛中战胜了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

  (《新安晚报》3月27日报道)

  一年前,当丁俊晖一战成名、夺得中国公开赛冠军之后,“丁俊晖模式”成为了人
们热议的话题。对于丁俊晖父亲“赌博式”的培养模式、“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子模式,人们大多持不赞成的态度。甚至连丁俊晖自己也于日前表示,他不赞成“丁俊晖模式”。

  在我看来,“丁俊晖模式”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即是指丁俊晖父亲“赌博式”教育模式,包括丁俊晖在内的很多人所不赞成的;另一个层面则是指丁俊晖在“举国体制”之外,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少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模式,不花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这个层面彰显出来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运动员培养模式本身。

  很显然,若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断不可能出现“丁俊晖式”的人物。正是改革开放,让丁俊晖的父亲通过做生意获得了“赌博”的本钱,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让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出现了松动,才使得丁俊晖一家有机会成为“体育专业户”。“丁俊晖模式”典型而清晰地彰显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神奇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丁俊晖模式”的成功代表了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功。假如丁俊晖早生几十年,他就很可能成不了“神童”而只能成为计划体制下的一颗螺丝钉。

  身处体制之外、没有花国家一分钱的丁俊晖,他在斯诺克赛场上获得成功,同样为国争了光,为中国人争了气,我们同样因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骄傲和自豪并没有因为他是体制外之人而有丝毫减弱。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固然培养出了无数世界冠军,但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致使用于民众体育的资金投入不足、比例过低,制约了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

  “丁俊晖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举国体制”的松动,而成功的“丁俊晖模式”,又必将反过来推动“举国体制”逐步走向瓦解。也许,这是“丁俊晖模式”最大意义之所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