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星空中,有我发出的光亮”——记光明 日报记者樊云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3:0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生命对樊云芳来说有两次———以47岁时那场使她命悬生死之间的癌症为界:之前,她是在新闻界叱咤风云的著名记者,一个锐气逼人、成绩斐然的“女强人”;之后,获得新生重返记者岗位的她,褪去光环,尽职尽责地做着快乐的“普通记者”。 有人说,樊云芳已将曾经的辉煌内化成淡泊的品质,她说:“我从死神手里夺得的第二次生命,多么来之不易!每一天都要当节日过,尽量用它再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
事业成功的樊云芳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星 樊云芳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 “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大学毕业后,樊云芳来到雁北工作。业余时间写写稿子,成了她的最大乐趣。 1978年,山西省委宣传部推荐樊云芳到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工作。 那一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横空出世。这篇文章在推动解放思想、开展真理标准讨论上开辟了先河,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樊云芳为能成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感到无上荣光。她在笔记中写道:“我发誓,永远不玷污光明日报记者这个神圣的称号。” 她的成名,是从长篇通讯《追求》开始的。 1980年11月,樊云芳发现了栾这一知识分子典型。她要为这个受极左路线迫害的知识分子而呐喊,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而歌唱。此时栾已病重住院,樊云芳在病房里和他做了20多次访谈,写出了第一稿。 历时3个月,4易其稿,14000字的长篇通讯《追求》完成,刊出后轰动全国。 此后,樊云芳在新闻战线纵横驰骋,写出一篇篇新闻力作,引起一次次强烈反响。她和另两位记者合作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客观公正地对事件做了全景式透视。这一报道推动了我国人才政策的出台。同时,《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也使新闻传播学辞典中因之有了“中性报道”与“全息摄影”概念。樊云芳的相关论文在《新闻战线》《新闻记者》《中国记者》上刊出,她与丈夫丁炳昌的论著《新闻文体大趋势》,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称为“中国新闻改革十年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 1992年冬,光明日报全国记者会最后一天,樊云芳突发肠道出血被送到海军总医院。医生诊断:直肠癌中期。 幸运的是,手术成功了。樊云芳回到了这个让她无限眷恋的世界。 大病过后获得新生的樊云芳,也获得了新的人生感悟:“在你为钟爱的事业奋斗的时候,请不要忽略你的家庭和亲人;在你一心一意追求工作业绩的时候,请不要排斥其他的生活乐趣。”51岁的樊云芳勇敢地重返心爱的记者岗位。她给自己重新定位:做一个快快乐乐的“普通记者”,在平凡而踏实的工作中找回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随着被化疗严重损害的身体一点一点地恢复,因病沉寂了4年的她又“蠢蠢欲动”:“我还能不能当记者?” 当记者,要深入现场,否则难有精彩的报道;当记者,出差是家常便饭,病前,她一年有大半时间外出采访。但现在,她已不具备那样的身体条件。譬如牙齿,连菜梗都咬不断,只有稀饭豆腐常保平安。还有腹泻,极顽固,偏偏又是人造肛门,稍不小心就会弄脏衣服被褥,故对出差就有一种畏惧感。 最终,她说服了自己。1996年,樊云芳重返记者队伍。重新走上记者岗位的樊云芳,在新闻上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变化:虽不强求写出轰动的稿件,但写的一定要“是新闻”———未经实地采访,决不动笔。 “如果知道她得过癌症,我怎么也要阻止她那次玩命一样的采访!”海南邮电报总编辑张少中对此顿足后悔。 那是2000年冬天,张少中带着樊云芳从海口到三亚,沿途采访了一路。在通什,他们采访了乡邮员史宏珊,写了通讯《为了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在保亭县毛感乡,他们跋山涉水,采访了接替因车祸殉职的丈夫走上邮路的黎族农村妇女黄春香———通讯《一个人的邮电所》就在现场写出了初稿;在三亚,采写了《天涯投递班的“三不放过”》。回海口的路上,临时又加了个采访点———文昌…… 3天半时间,马不停蹄地采写了4篇稿件! 61岁的樊云芳退休后返聘,如今依然是一名勤奋敬业的“普通记者”。一个清朗的夜晚,在去西沙群岛采访的海上航行中,樊云芳仰望满天星斗,心中霎时溢满了幸福。她说:“我就像这群星中的一颗。虽然不大、也不耀眼———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也在其中,发着自己的光。无数的星星交相辉映,才组成了这壮丽灿烂的星空。”(据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