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35年后,中国竟仍记得科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9:29 解放日报

  格伦·科恩,这个当时只有19岁的美国青年运动员,在1971年的名古屋世乒赛上与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巧遇、交谈并互赠礼物,从而引发了后来著名的“乒乓外交”,成了中美关系“解冻”的开端。

  昨天,当格伦·科恩91岁的母亲代替已经逝去的儿子踏上中国的土地,参加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庆祝活动之际,她与记者聊起儿子的这段往事,除了溢于言表的自豪之情,也
难掩淡淡的忧伤。但她没有想到———

  短暂风光

  按照常理,轰动一时的中美“乒乓外交”之后,引发这件大事的美国青年科恩理应“红了起来”。事实上,格伦·科恩回到美国之后,确实不断有记者采访他,他也登上了许多杂志的封面,名字被写入美国乒乓球、甚至美国外交史中。

  不过,弗朗西丝·科恩提起儿子昔日的风光时,语气非常淡漠。她说:“格伦也许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这些风光都是一时的,并不长久。”

  转行谋生

  回国之后,科恩趁着自己还“热”,1972年时出了一本书《如何打乒乓球》。可惜,用他母亲的话来说,“几乎没卖出几本”。他的名气并没有“折现”成美元。

  科恩回国后,一边读书,一边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家乒乓球俱乐部打球。打球的收入非常微薄,几乎无法糊口。虽然科恩的水平在美国可算是数一数二,但毕竟离国际比赛上得奖还差得甚远。“他觉得打乒乓没什么前途了”,弗朗西丝说,“所以一度想转行,去当一名职业网球运动员。”此后,科恩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世界乒乓大赛。最后,他成了一所初中的历史老师,直到告别人世。

  终生未婚

  这次交流活动,中国乒协拿到美国代表团名单时,一度误以为弗朗西丝·科恩是格伦·科恩的女儿。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科恩的母亲。格伦一生无儿也无女,甚至没有正式结过婚。“他有过一次很短暂的‘婚姻’”,弗朗西丝说,“其实也谈不上婚姻,他和女友只是在一起而已。但只有两三个月,两人就因为性格不合分手了。”

  英年早逝

  《美国乒乓球史》一书的作者博根先生听说科恩可能沾染上大麻,科恩的母亲否认了这点。不过,事实上,三四十岁后科恩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尤其是心脏。2004年他死于心脏病发作,当时大概是52岁。

  就在他去世一年之后,上海举办第48届世乒赛前,组委会曾经“掘地三尺”地寻找科恩,希望这个“中美乒乓外交”的见证人能够再次来中国,加入这个乒乓家庭的大聚会。可惜从美国乒协传来的消息是,科恩刚去世不久。

  所以,当记者将本报为第48届世乒赛特制的、有100多个参赛国和地区运动员签名的限量版球拍赠送给她的时候,弗朗西丝激动地感叹:“真是太特别了!虽然我儿子没能来成,现在我代他接受这份礼物,他在天堂里也一定会很开心的。”

  感谢总理

  “对了,我还要感谢周总理呢”,弗朗西丝说。为什么?“因为他帮我教育了我的儿子”,老太太笑了。“我儿子凡事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太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喜欢留长发、戴怪异的帽子,我建议他剪短,他就嫌我烦。但他从中国回来后告诉我,他觉得周总理说的话很有道理。我真是太佩服这位总理了。”

  当时,不安分的科恩在周总理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不顾事先与美国领队说好不随意发问的约定,突然向总理提问:“请问您怎么看待嬉皮士?”他原以为周总理会说这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之类的话,没想到,周总理说:“年轻人都会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分别时,周总理还拉着他的手说:“祝你天天进步。”

  这一幕,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足以让弗朗西丝铭记一生,她说:“我后来通过国际鲜花组织从香港专程给周总理送了一束玫瑰花,我真心感谢他。”

  (北京3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薛淼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