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国举重冠军沦为搓澡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12:23 新闻晚报

  据新文化报报道 昨日下午,吉林昔日的举重冠军邹春兰在长春自己租住的小屋里,接待了从北京来为她作免费治疗的三位医生。她说,最近有许多媒体记者要求采访她,最近两天的行程基本都排满了。

  但是媒体的报道却给她带来了苦恼,“(体育局)领导会生气的,工作就更不好安排了!”她表示,今日将随一家电视媒体再回队里询问安排工作的事情,虽然此前已被拒绝
过,但她仍想回队里谋求一份工作。

  ■邹春兰月收入还不到500元

  2006年3月15日14时许,邹春兰打工的长春某浴池工作人员说,邹春兰在这家浴池打工快一年了。她是一名搓澡工,每搓一个澡收费5元,邹春兰能得1.25元。一个月下来,邹春兰挣的钱不到500元。

  工作人员说:“这家浴池的老板也是运动员,和老邹是老乡,在训练时认识的。看到她实在不容易,就把她收留在这里,还免费提供吃饭、住宿。”

  身高1.5米的邹春兰看上去非常瘦小,搓澡的间隙,才顾得上吃午饭。她盛的饭是米饭和炖白菜。

  在一张圆桌上,邹春兰精心摆弄着自己获得的14枚各种举重奖牌,其中金牌就有4枚。她曾代表吉林省多次夺得全国举重冠军,并打破了48公斤级的全国纪录、44公斤级的世界纪录。

  ■身体至今仍表现男性特征

  作为一名女性,最让邹春兰痛苦的是身体上表现出许多男性的特征,即使天天吃雌性药物,效果也不大。不知道什么原因,她现在还无法生育,经过初步检查,医院说是子宫发育不良,她不知道是否跟当初训练时吃“大力补”有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体力也越来越差,心脏还不好,搓澡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我被选拔到第一体工大队女子举重队时,教练就给我吃一种叫‘大力补’的药,说能增加力量,取得好成绩。”邹春兰说。

  每隔两三天,邹春兰清晨起床后,她都要照很长时间的镜子,细细地看脸上的变化。她既不是在美容化妆,也不是寻找脸上的瑕疵,而是要拔掉嘴唇上方冒出来的黑黑的胡须。

  在邹春兰身上,很多地方都带有明显的男性特征,比如她小腿上的腿毛很重,声音厚重、沙哑,皮肤像男性一样粗糙等等。“绝大多数的女运动员经过调整后,都能够恢复女性特征,像我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每天都吃强的松(一种激素药物),但是调整的效果不好。”邹春兰说。

  ■只有小学文化 谋生连遭挫折

  “我现在只有不到小学3年级的文化,拼音都不会。”邹春兰说。由于常年从事体育训练,邹春兰把学业彻底荒废了,四处找工作,都因此没有被录用。

  “实在没有办法,我拿出一部分钱,在朝阳镇开了一家烧烤店。由于我一直搞体育,很少和外界接触,单纯又没有什么社会经验,许多困难无法解决,结果赔了不少钱;经历这次赔钱以后,我知道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就改行给别人打工,我干了许多不需要技术的体力活,比如粘胶合板,被刺激气体熏得鼻子冒血,眼泪直流,实在干不了……”邹春兰说。“谋生比训练困难多了,给的8万元连赔带治病,基本就不剩啥了。”

  就在邹春兰陷入困境的时候,经过别人牵线搭桥,她认识了老周。2001年8月18日,两人结婚了。

  ■两口子为谋生到浴池打工

  老周比邹春兰大7岁,家住朝阳镇,他的生活经历也很传奇。

  老周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他受到电影《少林寺》的影响,觉得当和尚挺好,近30岁的他在当地寺院出家,然后开始云游四方。“全国几乎都走遍了。邹春兰举重训练了近10年,我当和尚10多年。”老周说。

  结婚以后,俩人借住在老周的弟弟家,老周给批发部送啤酒,每月能赚500元,他不让邹春兰出去工作,让她在家料理家务,生活虽然困苦但是很平静。“既然跟了我,我就要照顾她,这是我结婚前对她承诺的。但是送啤酒的工作实在是朝不保夕,收入很不固定,实在没办法,我俩就开始想别的谋生办法。”老周说。

  在省体工队训练时,邹春兰认识了一个练柔道的老乡。去年7月份,这位老乡了解到邹春兰夫妻俩生活的窘迫情况后,正好开了一家大众浴池,就邀请邹春兰夫妻俩过来帮忙,还看在以前的情面上,免费提供食宿,这暂时解决了两口子的生存问题。

   声音 从"邹春兰悲剧"反思竞技体育

  从全国冠军到搓澡工,邹春兰的人生近乎一个悲剧,她的悲剧让我们反思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反思运动员培养机制不合理---很多运动员从小就终止了文化学习,被选入少年体校进行专业训练。为了成绩、金牌和荣誉,这些运动员除了训练、比赛之外,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一旦他们退役离开自己的"老本行",文化知识的缺乏将使得他们无所适从。比如,反思退役运动员救助机制不健全---很多运动员从孩童到青壮年,一直都在为国家体育事业奋斗,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岁月奉献了出来,但当他们退役之后,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得归因于我们长期引以为豪的竞技体育观念。在竞技体育中,我们一直把金牌和运动成绩看得高于一切,把"为国争光"作为最高目标,为了这个崇高目标,我们要求运动员为体育事业献身,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荣誉;要求他们为了国家荣誉、集体利益不惜奉献、牺牲自己。奉献和牺牲,成了运动员的首要道德标尺和行为准则,而运动员个人的意志和利益需求,则往往被淹没在"为国争光"崇高口号声中。

  这样的竞技体育观念,不是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本,而是以金牌为本、以国家荣誉为本。因而,为了成绩、金牌和荣誉,我们便不顾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忽视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违反运动员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规律。而当运动员退役之后,我们却认为他们之前的奉献和牺牲是应该的,是无须回报的,认为金牌、荣誉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

  实际上,像邹春兰这样生活贫困的退役运动员并非个别。前亚洲举重冠军、年仅33岁的辽宁运动员才力英年猝死,前国脚、甲级联赛最佳射手唐全顺因开设"盘口"接受他人赌球被拘留,都是他们退役后生活贫困所致。除了这些有点名气的运动员外,运动生涯中没有取得什么辉煌成绩,退役后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贫困中的运动员又有多少?恐怕难以计算。金牌成了退役运动员的痛苦回忆,是一种令人伤感的讽刺。

  中国青年报供稿 作者:□赵艳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