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晋水痛:之·渡口:寂寞风陵今朝已无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3:08 山西晚报

  

三晋水痛:之·渡口:寂寞风陵今朝已无渡(图)

  风陵渡黄河大桥(资料图片)

  最早知道风陵渡是在金庸的小说里,烟波浩渺的黄河滩头,漫天飞雪,江湖豪客聚在客栈里等候渡船开启。这时,神雕大侠杨过飘然出现。

  然而,小说中描述的这幅画面再也不会出现了。随着黄河水量逐年减少,风陵渡一艘渡船都没有了。曾经的水上交通枢纽———风陵渡,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在运城市风陵渡镇,虽然镇上的人都知道老渡口的位置,但通向渡口的路已经被新盖起来的房屋堵塞。从运风高速下来,到风陵渡渡口,记者驱车一共打了四个弯折,绕来绕去才来到了黄河边。

  夕日繁华渐随流水逝

  3月26日,记者驱车来到风陵渡沿黄河边上,现在已经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渡口痕迹。循黄河东岸望去,看到的只是坡地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和两座破房子:其中一座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设在风陵渡的监测站,另一座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陵渡建设的电灌站。这个电灌站的任务是把水从黄河里抽上来,然后浇灌风陵渡周边的上万亩农田。

  不过现在能从黄河里抽取的水越来越少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显示,过去4年黄河平均天然径流量约42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近三成。黄河正持续“变瘦”,从1990年起,下游甚至连续9年出现断流。

  在提灌站工作了近40年的老刘告诉记者,曾经在黄河边上繁盛千年的老渡口就在提灌站旁伸入河水中的土丘上。这个土丘的面积超不过一亩,紧靠它的堤坝上立着一块碑:凤凰咀防护坝。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的诗中写的“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船”,可见当时风陵渡口的繁华与兴盛。

  回望当年感怀旧风流

  登上凤凰咀,南望秦豫、北观大河,黄河从龙门跃出,一路奔腾到中条山的龙首之下,迎面被秦岭山脉阻拦,于是调头而东,驰骋千里,汇入渤海。风陵渡正处在黄河“几”字形的最后转弯处,凤凰咀又是两岸交通要津。1994年黄河大桥通车之前,风陵渡附近居民一直是以摆船渡河为重要生计。

  在黄河风陵渡上,一直从事摆渡生意的,几乎全出自赵村。赵村和风陵渡口紧密相连,村中大约有3000多口人。在1994年的时候,村中有上百村民都是船工。在电灌站老刘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老船工尚成功。尚成功26岁开始做船户,60岁退休,三十四年都是在黄河上讨生活。

  老人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陵渡每天都有上百条大船停靠。大船可以立三根桅杆,装三四十吨货物。建国之后,陇海铁路开通,修建了黄河铁路大桥,渡口由国家统一经营,每日还有二十多条渡船穿梭来往于晋陕之间,每天平均过渡六七十人。

  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大铁船,用柴油机做动力,一次可以过渡二十多辆大卡车。当年行船时,河水要大很多,必须要有十几个人在河岸上把船拉到凤凰咀上游两三百米的时候,然后顺河一边漂、一边使劲划,才能到达河对岸的潼关,否则,有可能被汹涌的河水冲到河南灵宝。

  黄河滩地一派繁忙景

  前两天桃汛,黄河水暴涨,着着实实把风陵渡人吓了一跳。那几天里,几乎每天都去黄河滩地里要看一看。“我在地里种了10亩芦笋,一旦被水漫,今年的收入就喂了黄河啦。”赵村的刘大爷告诉记者。

  上世纪50年代黄河改道后,给河东留下了上万亩黄河滩地。这几年台商、港商看上了黄河滩地的特殊土壤、气候条件,鼓励他们种植芦笋。一下子,这里就变成了宝地。还没到清明,风陵渡附近的赵村、田村、西阳村已经在河东滩地上种下了上千亩芦笋。记者从凤凰咀出发,沿黄河向上走了两三公里,看到宽阔的黄河滩地里塄沟纵横,塄上种芦笋,沟中施肥,一片繁忙。

  本报记者陈俊琦

  ■后记

  本报“三晋水痛”系列报道结束了,不论是难老泉、汾河源,还是运城盐湖、风陵古渡,留给我们的都是惋惜和反思。其实,这只是窥豹之一斑,山西已经成为仅次于宁夏的全国缺水最严重省份。

  “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既是今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也应该是我省发展的遵循之道。只有走节水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才可能再造三晋大地的秀美山川。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网络编辑:白云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