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接受长三角“十一五”新跨越联合报道组采访——勾画“绿杨城郭新扬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7:54 东方网-文汇报

  ■记者陆伟强刘栋见习记者王星文广传媒记者袁文逸报道

  本报讯“站在‘十一五’的新起点,扬州必须要像重庆‘棒棒军’一样,在向新的高度攀爬的过程中,有把鞋底都要顶穿的精神。”烟花三月的扬州,花红柳绿,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在接受文汇报、上海东方卫视和上海电视台联合采访时,向记者们勾画出了一幅“绿杨城郭新扬州”的美丽图景。

  2500年的历史,让“淮左名都”扬州拥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润扬大桥、铁路、环城高速、扬州港、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五大交通工程的突破,让扬州的区位优势在“十五”交通加速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放大。面对新的发展契机,扬州人正以一种更理性的思维和更开放的视野,清晰地描绘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季建业用一句话概括了这幅蓝图的关键词:一个“建成”、两个“明显”、三个“更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名城形象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文明、人居环境更加秀美。“新的平台、新的机遇,要求扬州必须要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季建业说,市委市政府日前算了三笔账:一笔账是总量账,扬州人口总量和无锡差不多,国土面积多出1000多平方公里,可经济总量却相距8年,“十一五”期间若要与无锡同步发展,到期末估计差距要拉到10年,因此必须要以高于其他城市的发展速度才能赶上或超越;第二笔账是人均账,扬州同隔江相望的镇江经济总量及各项指标等都不相上下,可镇江人口只有200多万,而扬州有400多万人;第三笔账是全省人均GDP账,2005年江苏省全省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扬州只超过了2500美元,这需要2个五年计划才能消除差距。

  “算完这三笔账,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了我们同其他地区的差距,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规划。扬州发展要快,同时还要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加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环境以及老百姓的承受力,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为此,我们提出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发展策略,用新的一轮思想解放推动新的发展。”季建业对记者解释说。

  季建业说,扬州目前正着力于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化工业和造船业作为产业支撑,推动全市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三重”,即集聚重大产业、培植重点企业、抓住重点项目,将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转移;二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全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的建设;三是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园区搞循环经济试点,在企业内推动降低能耗,农业做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试点。

  作为江苏唯一一座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人在制订“十一五”蓝图时意识到,文化优势和生态优势是扬州在发展和竞争中的独特财富,也可以视作是一种后发优势。季建业说,文化是扬州的城市名片,也是扬州城市之魂、城市之根。扬州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没有“做大”的概念,而是“做精、做优、做美”的内涵。扬州古城的保护与复兴,正是其中的亮点,古街古巷、遗址公园、名人故居、名园古宅、名店名食、特色街区、古运河风光带将充分展现扬州古城的风貌和韵味,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绿杨城郭新扬州”,是扬州“十五”期间重点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城市生态工程。“十一五”期间,这一工程将继续实施,扬州也将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促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全面发展。在扬州生活,是扬州市民的一种福分,扬州也将成为周边地区及更大范围内人们居住、度假、旅游、休闲的好地方。扬州的房地产业,将借助“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吸引人们前往置业安居。

  季建业最后告诉记者,扬州的发展除了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样离不开两个“融入”,即融入长三角、融入南京都市圈。扬州距离南京1个小时车程、距离上海2个小时、距离北京8个小时,这个“128”为扬州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扬州可以更便捷的跨越长江、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扬州有自己的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和生态优势,这构成了扬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扬州在主动接受上海辐射的同时,还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为长三角地区实现“两个率先”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报道《摒弃“四小”奔“四大”》见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