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学者研讨大型丛书《历史,在我们笔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8:22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记者解悦宋广玉) “以治史的精神成就新闻”、“展现了缤纷夺目的党报风采”、“是描绘时代风貌、先进思想、英雄业绩的绚丽画卷”……见证了南京半个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着700万人民生活变迁,南京日报社把50载岁月浓缩成120万字的大型丛书《历史,在我们笔下》。昨天,在“丛书《历史,在我们笔下》研讨会”上,来自省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领导、专家、高校新闻研究学者以及读者代表,高度评价丛书出版的意义。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南京日报社总编辑龚惠民主持研讨会。

  出版丛书《历史,在我们笔下》,是南京日报社创刊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个重头戏。纪念丛书分4集6册,共120万字,既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获奖作品,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以来南京日报重大题材和先进典型人物报道、公益活动报道,更有编辑、记者在新闻从业道路上的心灵感悟,是南京日报在党的旗帜下,努力实践“三贴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壮大的真实写照。

  丛书的出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市新闻出版、宣传文化以及南京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这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装帧精美,内容丰富,是精品力作的汇集,辛勤笔耕的结晶,生动展现出缤纷夺目的党报风采。”省记协常务副主席、高级记者李贵梁以专业的新闻眼光给丛书以热情洋溢的肯定,“党报是共和国历史忠实而权威的记录者,是描绘时代风貌、先进思想、英雄业绩的绚丽画卷,是植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的新闻常青树,是锻炼造就优秀新闻人才的大熔炉”。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孙惟勤认为这套丛书特色鲜明,是一部南京城市的发展史、南京人民的奋斗史和南京日报的辉煌史,他说:“如果说南京的经济发展创造的是物质财富,那么南京日报给南京人民留下的就是精神财富。”

  丛书大气、震撼,是一部教科书,与南京日报结下深厚情谊的许多领导和专家这样评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巨涛以一首情真意切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感言,他说,南京日报50年来伴随时代,融入时代,引领时代,推进时代,“这套丛书的策划、编辑、出版和发行,是奉献给社会最好的礼物”。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南京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余安民称这套丛书“捧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分量很重;读到心里,感觉情浓浓的,感情很深”,不仅是一套精心策划、品位高雅的礼品书,还是一套对报社员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工具书,更是一套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改革开放教育、爱祖国爱南京教育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教科书。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丁辉宇把丛书比喻为一座史料馆、一个陈列室和一面荣誉墙,鼓励编辑记者苦练胆、识、实“三字经”,矢志写出更多精品。

  既是南京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历史再现,也是南京日报发展的历史总结,更是党报改革创新的智慧结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丁柏铨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方晓红等专家这样评价。丁柏铨说,最近几年来,南京日报改革的定位很准确,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党报改革力度最大者之一,是在“坚持‘三贴近’,创新走市场”方面取得卓著成效者之一,是在市民中有着较高认可度者之一,丛书的编辑出版,很好地体现了这三点。方晓红说,今天的新闻即明天的历史,南京日报以治史的精神成就新闻报道,难能可贵,“丛书展示了一个主流媒体求真务实的执著与入世经事的情怀。”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金陵晚报社总编辑项晓宁把金陵晚报比喻为南京日报“这棵根深叶茂大树上的一个新枝”,他说,南京日报这棵大树,既能享受更多的阳光雨露,也能高瞻远瞩,南京日报能有飞速的发展,得益于党报精神。“我相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党报大有可为,南京日报一定会再创辉煌”。丛书的责任编辑、南京出版社编辑鲍咏梅说,在丛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感受到了党报精神,并为之震撼。

  南京日报读者代表、六合区竹镇镇中心小学校长陈海江说,他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党报,便毅然向南京日报写了一封求助信,这封信在2003年年底前以《小学校长致信本报愿望感人》为题在南京日报刊登,在全市引起很大反响,帮学校解决了大问题,并且被收入丛书中,他的祝愿很朴素:“祝南京日报越办越好!” (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