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万名干部下基层 切实找准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9:1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潮涌山川千帆起,喜看农桑满眼春。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犹如滚滚春潮,激荡起我省各族农牧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望。然而,在憧憬与喜悦之余,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正在考验着我们的下乡干部:以贫穷落后为基本省情的青海广大农村牧区,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又在哪里?在进村入户的日子里,我省万名下乡干部在积极引导群众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时代内涵的同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以新的理念来梳理思路,寻求对策,他们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共同描绘着新
农村建设的美景。

  让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3月的河湟山川,已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当记者走进湟中县多巴镇的韦家庄村,勤劳的农民们早已钻进自家的大棚里忙着耕耘。

  一排崭新的砖房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此时,村主任陶生金看见我们发出啧啧感叹时却连连摆手说:若是与5年前相比,他的房子确实是最好的,但现在已经落后了。因为全村520个农户中,已有360多户建起了水泥盖板的房子,而且大部分都是铝合金门窗,封闭走廊,室内的装修水平也不比城里人差。

  驻村干部告诉我们,韦家庄村的“土庄廓”之所以能被“小洋房”代替,得益于近几年这个村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得益于他们的蔬菜基地建设。从2003年开始,湟中县农业部门就在韦家庄村实施了温棚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到现在全村已有303座蔬菜温棚。村民李启云告诉记者,他家先后建起了四座温棚,只要一个电话打过去,西宁市海湖路市场的蔬菜商贩就会上门收购他家生产的笋子、黄瓜、生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全家年纯收入最少也在两万元以上。 村主任陶生金说,经过市、县下乡干部的帮助,村里进一步理清了面向西宁市场建设蔬菜基地、发展主导产业这一思路。听说今年县上要给村里200座温棚的建设项目,村民们早在去年秋天就已打好了土墙和水泥坎子。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但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核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我省农牧业区显得尤为重要。在为期半个月的宣讲、调研中,广大下乡干部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像韦家庄村这样,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主导产业。

  宣讲组的同志在调研中了解到,地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以北九公里处的宁张公路边上的塔尔湾村,解放前就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货物集散地。如今,塔尔湾村的商贸集市更加红火。每逢农历的一、四、七日,来这里进行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交易的不仅有来自周边的长宁、城关、向化、桥头等十多个乡镇的农民群众,而且还有互助、门源、祁连的客商。目前,全村800个农户中,已经有130户在本村的两条纵横交错的主街道上开办了商店、铺面。其中资产超过百万元的就有七、八户。

  3月21日上午,当我们踏着新修的水泥路来到这个村时,村党支部书记黄生福正在与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丈量村里的宜林地面积。黄书记兴奋地说,在来自西宁市和县里的下乡干部带领下,村里组织群众对全村的卫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整治,整治出的宜林地要全部进行绿化。县林业局已经答应提供全部树苗,待丈量后即可落实。

  美化村容村貌,就是为大力发展商贸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黄生福说,塔尔湾村建设新农村,首先就要围绕商贸这一传统优势,努力让全村800户农民在种好地、养好畜的同时,户户开办一间商铺。

  在采访中,一些下乡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以青海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正面引导,科学规划。 而 “大棚村”、“拉面村”、“铁匠村”、“保安村”、“运输村”、“建筑村”、“旅游村”……这些遍布全省农村牧区的特色经济村,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所在。

  把家园装扮得更加美丽

  多数人的印象中,在农村夜间行路一般都是伴随着零星的犬吠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土巷道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步向前。

  但是现在,如果你在黑夜里前往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就再也不会遇到这种窘况。因为,这个村不仅实现了村庄道路的全部硬化,而且还安装了30多盏路灯。村党支部书记保广昌说,现有的路灯还不能满足全村道路照明的需要。今年,西宁市委政研室及县上的下乡干部在宣讲期间,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征求到了六条整改意见、整理出了两条发展思路。其中包括在村小学修建计算机教室、渠系配套、河道治理以及增加60盏路灯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内容。

  多年来,在我省的广大牧区、东部干旱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始终是制约农村牧区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瓶颈”。农牧民“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更不用说在村庄里安装只有城镇里才有的那种路灯了。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近三年中,省委、省政府每年都拿出20多亿元资金,为农牧民办十件实事,正在着力改善着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甘树湾村的村民王连选、车寿贤、保广玉、保吉庆围住下乡干部和记者算细账:“全家免交农业税共145元、免交两个娃娃的学费共240元、电网改造使每度电从两元降到0.49元、看病还能报销 ……省下了这么多开支不说,还为我们通了自来水、低压线,铺了水泥路,今年又给大家送电视机。党的好政策要让我们这些‘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农民换一个活法呀!”

  在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腹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城、达日县城、班玛县城、甘德县的上贡麻乡、青珍乡,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治多县城、杂多县城等地,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迁移出来的牧民们住进了新修建的 “牧民新村”里,从此告别了全部家当只有一顶黑帐房的游牧生活。牧民们住在新村里,水电路设施齐全,看病、孩子上学都在家门口,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驻村期间,下乡干部们积极帮助新村里的牧民探寻发展后续产业的路子。

  在各地的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万名干部下基层以后,协同各级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的5句话20字方针,他们从基础工作抓起,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一条路、一间房、一棵树做起,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让智慧的光芒照亮新农村

  沿着沟岔里曲曲折折的山路,走进乐都南部山区的峰堆乡下阳洼村,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该村与我省东部干旱山区的数千个村子没什么两样。可是,当你真正走进这个村的农户当中,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该村独有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了。

  驻村干部、乐都县交通局干部李文峰带我们来到村主任李加仁家里。只见客厅挂有一幅经年的字画,上书“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庭有余香,齐草楚兰燕桂树。”村支书李林好告诉我们,这样的字画全村138个农户中家家都有。

  素有“文化县”之称的乐都县民间历来有崇文的传统。一个仅有124个农户的蒲台乡赵家庄村竟然走出了142名大学生。在许多闭塞的山区村还很难推广温棚蔬菜种植技术时,同样闭塞的下阳洼村第一年就建起了50座。村民们一有空闲就从县上请来科技人员,举办蔬菜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到现在,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务劳大棚的“科技明白人”。村民们了解到,若要使下阳洼村生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上“农业信息网”,就必须要具备温棚总面积至少达到50亩的条件时,今年全村的温棚总量一下子猛涨到170座。符合了上网条件,村里已经组织“文化人”与驻村干部一道,在撰写介绍下阳洼村绿色蔬菜的文章。

  “古人说得好:‘勤为富贵之本,懒为贫穷之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面提高我们农民的综合素质。”地地道道的农民李加仁一出口便引经据典,点中要害。

  许多下乡干部反映,在对农民群众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看不懂问卷上的内容,更不要说回答问题了。

  的确,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要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建设。

  新理念催生新举措,新举措带来新变化,新变化促进新发展。通过调研,下乡干部们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更加明确,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完善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必须面向劳务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下乡干部们积极把调研中所了解的情况反映到本部门及上级有关部门,为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有了千千万万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的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的日子就不远了。(记者/罗 藏 唐 钰 杨 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