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失而复得的大学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9:29 解放日报

  这恐怕是全国人数最多的农民大学生班了———85位农民,来自浙江省25个欠发达地区。

  日前记者来到浙江林学院,东大楼127房济济一堂,《植物营养学》课程正在讲授。这85名农民大学生时而目不转睛盯着教授,时而埋头疾书。他们中大多数,因贫弃学,不少人已在外打工多年,正因为浙江省扶贫办为他们“埋单”学费,才使他们的大学梦失而复得

  咬咬牙辞了工作

  “不碰课本好多年了,还真有点跟不上,尤其是气象学,那么多物理、化学公式,眼花缭乱的”。为跟上课程节奏,已打工5年的江兴妹不得不留在自修室里“啃”书本到晚上8点才回宿舍洗漱,天天如此。

  26岁的邹方根在班里年纪最大,大伙都唤他“老邹”,进了大学,连呼大开眼界。“自己也曾种过田,捕过鱼,以为林业技术不过是松松土、施施肥,哪知道还有《山区社会学》、《森林经济学》这么高深的学问啊?”

  20岁的蓝燕红是班长,还刚入学,她就给自己的村做起了广告,“我来自丽水云和县云坛乡苏坑村,苏州的苏,土坑的坑。咱村里冬天种木耳、香菇,夏天种雪梨……”她告诉记者,一不小心,她就成了村上唯一的一名大学生,乡政府、村干部对她寄予厚望,指望她被知识“武装”,两年后学成回乡,带领乡亲们奔小康。为了不辜负家乡人的殷殷嘱托,燕红已经在琢磨:“木耳和香菇种起来特别累,采摘的时候,早上两三点钟就要起床,晚上5点左右还要喷水,所以我一直想找个两全其美之法,既能提高产量,又不必那么劳心劳力。我想,书中会有答案的。”

  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乡土学子对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韦新良说:“打工才知读书好啊!”韦新良说:“尽管学生们的学费全由政府埋单,但是有些学生放弃打工就意味着家中断了主要的生计,但是他们都不愿放弃这难得的学习机会,都咬了咬牙才辞了工作。”

  铁定报效家乡?

  与其他大学生不同的是,这些农民大学生2年在校期间(大专学历)虽不转户口,但学校并没有强制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家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韦新良说:“我们不是定向委培,而靠学生自觉自愿。”那么,这些大学生是不是入学之初就有坚定的留守农村的信心?毕业之后能不能真的甘于寂寞坚守农村?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请班长蓝燕红向全班摸底,反馈的情况是:“到现在还没有同学毕业后不愿返乡的。”蓝燕红自己是铁定了要报效家乡的,“一方面,国家出钱让我们上大学,怎能‘忘恩负义’?另一方面,老家掌握农林技术的大学生太匮乏,不是物以稀为贵吗?你想想,我要是回乡发展,那乡里该有多重视啊!”

  不少学生上了一个多月的大学课程,就在课本和教授们的信息中寻到了商机,坚定了回乡发展的决心。蓝燕红说:“如今才恍然大悟,其实咱村的雪梨得适当修剪枝条,果实才好,产量才高。”农民大学生胡成雷说自己过去也陷入好多误区,其实他们高山甜玉米在大城市特别抢手,可在胡成雷老家,农民们都白白让它们烂在地里。“其实山上全是宝啊,农民们靠山吃山,就不知靠山还能发财呢?”

  外来和尚难念经?

  培养农民大学生,究竟有多少好处?

  浙江林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韦新良给记者讲了他的困惑。韦新良原来也是下乡普及农业知识的科技人员,既给农民上过大课,也做过一对一的技术辅导。“但往往遭遇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形,不是来听课的农民寥寥,就是农民们将有科技含量的种子煮煮吃了”。目前全国不少地方也有派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的,“不过,这些大学生村官往往水土不服,外来和尚居然难念经”。

  说到底,就是农民对“外来和尚”不“买账”,农民打心底里还是希望土生土长的农民兄弟来管理农村。

  但是韦新良给出的一组数据令人忧心———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4.2亿人。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下,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也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转移就业的进程。“21世纪什么最可贵———人才!所以,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据透露,根据浙江省“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从2005年起,浙江省开始在211个欠发达乡镇招收2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文化、从事农林业生产的贫困农民子女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浙江省林学院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在去年招收了85名农民大学生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再招200人。今年暑假,浙江林学院还有望同浙江省团委合作,为85名农民大学生一对一配备农业专家,然后奔赴自己家乡,结合项目进行调研,为家乡产业脱贫“对症下药”,使这些浙江欠发达地区逐个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

  本报记者 李晔 实习生 潘宁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