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知荣明耻的生命壮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0:07 光明网

  漫步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但见大棚蔬菜绿色葱葱,水泥路网三纵四横,标准渠道众星拱月,农民别墅风格优雅,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盛世景象。村民们扳着指头笑出"三喜":一喜人均纯收入由10年前的几百元提高到5482元;二喜360栋农民别墅即将竣工;三喜娃儿告别危房搬进2栋现代化教学楼。村民也道出"三怕":一怕支书累倒;二怕支书调走;三怕支书不当支书。这位带领村民将一个边陲穷村变成"湖南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村支书,便是刚从北京领回"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奖牌的中年汉子谭应梅。

  用服务人民的责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知荣明耻,重在实践。"颇富儒者风范的谭应梅说:"服务人民是共产党员的光荣,但这光荣不是空喊出来的,而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干出来的。"村民们早就认准谭应梅是个很有思路、很有发展头脑的人才。1996年,一致通过选他为村支书。如何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谭应梅一上任便绞尽脑汁,决定发展大棚反季蔬菜。他带着几名党员来到开福区陈家渡蔬菜基地软磨硬泡,学到了大棚种植技术。然而,谭应梅要建大棚种菜的事在村里炸开了锅。

  村民们纷纷质疑:"菜是你叫种的,如果卖不出去亏了本,我们就领着老婆孩子到你家吃饭"。"行!赚了是你们的,亏了我赔偿,砸锅卖铁也不少大伙分文!"谭应梅掷地有声。好心人劝慰:"你疯了!万一办砸了,这可不是小数,何苦去担这个风险?"

  不管群众理解不理解,谭应梅仍然逐户上门耐心发动。"当干部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然要干部干啥?"他扳着指头给村民算一亩地种菜比种其他作物赚头要大的账,又带着乡亲们到外面蔬菜基地"醒脑"。

  可无论怎样磨破嘴皮做工作,村里响应者寥寥无几。怎么办?"党员是干什么的,党员是带头的。"谭应梅组织村里20多名党员和"胆大"的村民首先示范,"新农村共产党员最大的光荣,就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个风险党员不担,谁来担?"

  50亩示范大棚破土动工,自动卷帘棚顶,自动控温灌溉,如同春暖花开的季节。翠绿的黄瓜秧顺着支架使劲往上蹿,紫红色的茄子垂满茄枝,煞是可爱。第一批黄瓜顶着黄花上市:每公斤18元还供不应求。年底一算账,好家伙!一亩蔬菜收入高的达3110元,最低的也有625元,这对当时种一亩其它作物顶多卖500元还愁销路的村民来说,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第二年村上就推广到100亩,亩均年利润达1510元。谭应梅热热闹闹开了个村民大会,给"菜星"披红戴花颁奖。第三年扩到600亩,第四年升到1000多亩,规模成片带来效益乘数效应。

  任何产品最终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把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引向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谭应梅为之呕心沥血。他成立了沙龙高科技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行"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模式,建立专业菜运车队,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在长沙红星、马王堆蔬菜大市场及其他城市设立蔬菜销售窗口;组建蔬菜经纪队伍,走南闯北,疏通销售渠道,使沙龙蔬菜畅通各地。

  "经济发展,不是只看数量多,关键是看发展的质量。种菜也一样,关键要种老百姓放心的菜。"谭应梅多次与省农科院联系,在村里建立中南地区无公害蔬菜集成技术实验基地,引进一流水平无公害蔬菜检测设备,请教授到地里上课,发展有机质、生态型、无土栽培蔬菜。发展优新特品种,是谭应梅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他通过国际互联网紧紧盯着世界蔬菜最新科技前沿阵地,只要国外有的新品种,他都要求在村里试种,无刺黄瓜,改良豆角,鲜味茄子,效益好的就推广,始终引领着蔬菜种植的新潮流。如今沙龙蔬菜成了品牌。每到晚上,这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几十台拉菜汽车排成长龙,检测、过磅、装车,源源不断销往长、株、潭等全国城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日见红火的村民,一门心思跟着支委谋发展,"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生命为本"的和谐价值观深入人心。昔日赌博斗殴、偷鸡摸狗、游手好闲的现象得到有效遏止,连续多年无群体上访、无刑事案件、无计外生育,被誉为"小康样板,农民乐园"。

  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

  

  "知荣明耻,关键是要扬荣抑耻。就拿建设新农村来讲,只有扬艰苦奋斗之荣,抑骄奢淫逸之耻,才能干出实效。"谭应梅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2000年,为了编制一个几十年、上百年不落后的村庄建设科学规划,他组织7名村支两委和部分组长、村民代表到长沙咸嘉新村、红星新村"洗脑"。请来规划设计院专家搞了近3个月的考察论证,精心设计了路网三纵四横、住宅区17.6公顷的村庄规划,蓝图绘到2020年。

  实施蓝图是关键。沙龙村富了,村民想盖房买车,可路电不通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谭应梅先后召集30多次村支两委、党员、组长及村民代表会议统一认识,坚决摒弃"基础设施建设是公鸡,只消费不下蛋"的偏见,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新建的26.2公里道路纵横交错,42公里标准水渠环绕村庄,91%的耕地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成网。1070户村民装上电话,922户接入宽带网。18.3万平方米360栋的蝴蝶、旺龙、南海三个农民别墅区已完善水、电、通讯配套设施,30户农家住进蝴蝶花园。

  "村官是最小的官,要受得苦,吃得亏,耐得麻烦,听得气话。"谭应梅说行合一。他当支书月收入仅800元,不仅没往家拿分文,还隔三差四从老婆手里抠一把补贴村上公务。村民们介绍,仅去年为联系村上建设,谭应梅长途奔波往返省市有关部门100多次,出差食宿都是自掏腰包,没花村里一分钱。每年电话费高达4000多元,70%是为了村里事情,但从未到村上报过分文。"群众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谭应梅建立了"财务管理"、"严禁党员干部接受送礼请吃"等一系列刚性制度。谁要敢碰"高压线",和蔼可亲的谭应梅立马就是"铁包公"。村上小到买个扫帚,添个办公用品,经办、证明、验收、审签、入库,钉是钉,卯是卯,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

  村里家业大了,谭应梅给村班子立下铁规:大事村民代表说了算,小事由理财小组监督,一分钱也要扳成两半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这个立党之本。村里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工程老板纷纷私下找到谭应梅,要求承包项目并承诺丰厚回扣,谭应梅一律当场回绝,最终都是依照规定程序公开竞标。村上做规划没钱,谭应梅垫上4万元启动资金。去年中秋节,为了早晨一上班就能在省交通厅门口等到厅长联系修村公路事,他头天夜里从百多公里外的家里出发,凌晨3时赶到长沙,在交通厅门口足足等了5个小时。村民说,谭应梅当支书11年来全身心扑在村里,只好把自家原办的企业交给妻子应付,每年减少收入少说也有20万元。妻子虽然苦累,但对丈夫理解支持:"公家的人当然要为公家做事,家里顾不上我就多担累些。"村班子成员说:"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班长舍小家为大家,我们要不使劲,哪有脸见人?"村支两委扎紧把子团结奋战,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谭应梅总是把乡亲们的冷暖忧乐时刻牵挂在心。新春佳节,华夏喜庆。妻子说:"你当支书起就没在家吃团圆饭了,今年就一起团个年吧。"谭应梅却自掏腰包买上礼品,爬山过坳,到五保困难户家看望慰问。病床上,一位长期卧病不起、85岁的孤寡老人张大妈手握礼金,不禁泪如泉涌:"今生不能报恩,来世也要还情。"家里团圆饭热了又冷,冷了又热。妻子到门口望了一次又一次。待到谭应梅访遍所有困难户回到家里,己是灯火阑珊。面对相依为命的妻子,面对老父企盼慰籍的深情目光,谭应梅顿感愧疚,泪水潸然而下。平常谁家有什么天灾人祸,他总是最先登门解囊慰助,每年至少要拿出几千元。"有福民先享,有苦官先尝"的荣辱观,使谭应梅与乡亲们心心相印。谁家办事要作个主,谁家有什么难言苦衷,甚至两口子家事吵嘴,都爱和谭应梅说个悄悄话。谭应梅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人和"优势,解民惑、凝民心、集民智,使"天下第一难"的村官工作迎刃而解。"谭支书说的,干!"工地上,男女老少齐上阵,清基、运土,干劲冲天。老年人干不了重活,就主动烧茶送水。村民捐款4万多元,投劳1.3万个,使长达26.2公里的村级公路得以胜利建成。

  用科学文化的智慧播种永续发展希望

  

  1984年,谭应梅放弃留城工作机会,满怀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从部队退伍回到沙龙村。当时,村里穷得叮咚响。村民去喝人家的红白喜酒、逢年过节拜岳母娘都要卖谷换钱,靠积攒的鸡蛋换油盐。未到秋收开镰,米桶早就底朝天,全靠政府返销粮糊口度日。"沙龙村穷,就穷在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只有挖掉愚昧无知病根,才能彻底翻身。"深谙教育是永续发展之本的谭应梅,开始为兴教资学进行原始积累。他邀4名村民合伙承包了村花炮厂,开始了掘"第一桶金"的征程。后又与其兄一起办化工厂生产花炮原材料,5年拼搏便成了"万元户"。尔后搞校办工厂又赚了8万元。他掏出数万元帮村里学校建了食堂、厕所、厨房。"少年兴,则国兴"。他说:"钱花了是能够赚回的,人耽误了是永远补不回来的。"为了将300多孩子从风雨飘摇的危房中彻底解放出来,1994年,当时还未任村支书的他,又在村民代表会上笫一个提出要建教学楼。"你小子又不是村干部,牵什么头?""我是共产党员,为老百姓谋利益是光荣职责。"然而,建教学楼至少要16万元,当时村上贫困实在拿不出,有人便建议搞个简易平房。谭应梅据理力争,认为平房不合发展趋势,花钱建了不久就会淘汰,且占地过多造成浪费,又不利孩子课间活动。最后问题卡在资金上,谭应梅当场立下军令状:"只要村上筹集5万元,其余的钱我负责。"他没日没夜地跑工地,协助村上找人搞设计、办手续、购材料、督质量,又动员82岁的老父到学校看守材料。历经奋战,建起了沿溪镇第一栋现代化教学楼,山里娃终于告别了危房,高兴地搬进了和城里一样漂亮的教室。然而工程结算,除谭应梅倾其所有和村上几万元外,建校仍负债3万元。谭应梅只好又四处奔波找市里有关部门"化缘",最终替村里偿清了债务。1996年,出任村支书的谭应梅又谋划着学校的更大发展。"村里正在办蔬菜大棚够你操心了,又揽上建校的事情,你还要不要命?"谭应梅不顾乡亲们好心劝慰,披星戴月,"钻山打洞",又主持建了第二栋教学综合楼,添置仪器设备,教学条件彻底改善,首次实现沙龙村入学率、巩固率两个100%。

  "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谭应梅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带领乡亲们又在谋划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