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下求索大和谐——看南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0:15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3月南京,春暖花开。

  3月南京,大事小事好事实事,事事关乎民生。

  3月16日,和煦春风中,新增8家惠民医院挂牌,至此,南京已有遍及城乡的12所惠民医院。与此同时,南京三级大医院贵宾室也改为惠民病房。

  和谐社区啥模样?3月26日,白下区召开“创建和谐社区”动员大会,出台了《创建和谐社区基本标准》,成为南京第一个和谐社区标准。

  喜人消息不断:全市农村新五件实事全力推进,又有2472名农民成为低保保障对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居民,可将“农保”转为“城保”;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上浮将超70元,具体方案3月底前出台。

  与此同时,一份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文件——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和谐南京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始发挥效力,50条措施力促多个部门单位迅速行动,把全力推进和谐南京的政策,化为落实到700万南京人民身上的“真金白银”。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上下共同参与的伟大实践,正在6500平方公里的南京大地蓬勃进行。

  和谐战略篇:2005年,市委市政府顺时应势提出和谐社会南京方略,力争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南京,东部发达地区江苏省会城市,多年来尤其是“十五”以来高速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成效初显。

  与此同时,南京也比较早地进入了高速发展中的矛盾凸显期,各类矛盾和问题已露端倪: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对滞后,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就业保障压力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资源、生态和环境的风险加大。重化工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冲突仍然明显,城市快速扩张也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

  ——社会结构转型期带来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社会人口流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社会管理缺位等带来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的力度有待加大。

  知我者谓我心忧。走进重要发展转折期的南京,面对“成长的烦恼”,如何化解,颇费思量。2005年,被称为“构建和谐社会元年”。是年1月31日,江苏省会议中心大礼堂座无虚席,一场激动人心、不同寻常的党课正在进行。市委书记罗志军首次提出和谐南京建设的四大目标、三大原则,让与会党员心潮澎湃——

  “构建和谐南京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任重道远。必须坚持系统原则、渐进原则、创新原则,我们要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此言背后,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后的自我要求、自觉追求。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不是海市蜃楼——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先进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为构建和谐南京注入了精神动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为构建和谐南京提供了政治保障;2400多年建城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科技优势,长期以来在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探索……

  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南京已初步具备。南京,该怎样把矛盾凸显期变成黄金发展期?“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落实到南京,应该有怎样一幅生动画面?和谐南京建设,该有什么样轻重缓急的目标?在何处用力?以何种路径实现?

  伟大的实践需要明确的方略和思路引领。2005年7月14日,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响亮提出“在协调发展中率先构建和谐社会”,这次全会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共南京市委关于构建和谐南京的意见》讨论通过。

  这份由市委组织力量、历时数月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后制定的文件,成为构建和谐南京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和谐南京从市委的战略决策转入战略实施阶段。

  手举棋落。和谐南京的长期目标——把南京建设成为物质丰富、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阶段性目标——在2012年前取得明显成效,科学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城市的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协调稳定的机制更加完善。构建和谐南京的六大工作重点排定。

  不仅如此,《意见》还提出要探索建立包括民意指标、人文指标、政府绩效指标、社会公平指标等在内的和谐南京考核评价体系。

  推进和谐南京建设,根本在于建立一整套促进社会和谐运行的工作机制和保证制度,因此,南京将着力构建五大机制,确保实现和谐: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社会公平的引导机制、社会稳定的保障机制、高效运转的领导机制。南京,作出顺时应势的战略选择。“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有条件、有能力,也应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上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2005年12月8日,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上,“整体推进和谐南京建设”被确定为“十一五”开局之年重点任务之一。

  “整体推进”四个字,充分显示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和谐南京建设元年探索之后的信心、底气和决心。“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以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为主抓手,努力在高层次、高起点上整体推进和谐南京建设”——铿锵之言,向全市上下发出了加快构建和谐南京的动员令。

  两个多月后,《关于推进和谐南京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构建和谐社会,正在转化为700万南京人民的自觉行动。经济发展和谐篇:在矛盾凸显期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和谐,筑牢和谐南京之基

  仓廪实而知礼节,发展是和谐之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不稳定、不公平,必须通过物质基础得以平衡、协调。加快构建和谐南京,必须加大经济发展的力度,保证社会转型期成为黄金发展期!——南京上下认识高度统一。

  南京经济,正在换个步伐前进。一年一年经济结构调整,一步一步增长方式转变,清醒的认识加锲而不舍的努力,使南京经济跑步前进,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南京在“拐点”处已找准方向,踏上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以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农业三大特色布局体系为支撑,去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项衡量经济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均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去年,南京人均GDP超过4万元(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510亿元;

  不仅要总量增长,更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近3年,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一直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直接结果是我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在全省名列第一。

  国有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打破,多种所有制优势互补、和谐共生显活力的态势正在形成;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优化为3.2∶50.6∶46.2;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兼顾,5年间,主城区近200家污染企业搬迁出城,实现了企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得到广泛推广和实施。今年,主城内最后一根黑烟囱将被拔除!

  经济和谐发展,脚步必须“轻”起来。去年,《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出台,排定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十大重点项目;提出加快推进软件业“双倍增”计划,立志打造中国软件产业名城。

  成绩只代表过去,站在“十一五”新起点上,必须抓住当前,才能把握未来。

  “十一五”开局之年,一连串的动作意味着南京“五大中心”建设的步伐提速——

  2月10日,全市工业经济会议,市领导提出,以扩大有效投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双轮驱动”,用改革开放的办法促进工业健康提速,加快建设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

  14日,全市郊县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南京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和部署;

  15日,全市文化产业推进会召开,今年成为南京文化产业推进年,将推出《南京文化产业概览》,制定文化南京行动纲要,举办第二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

  21日,首次召开南京自主创新大会,定下10年左右时间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28日,全市服务业工作会议明确:今年投资200亿元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

  政府在行动,郊县在行动,企业在行动。2月4日,大年初七,人们还沉浸在春节长假的休息中,在浦口,总投资12亿美元,国内目前投资额最大的创意产业园——中国·南京亚洲创新创意产业园项目签字仪式举行。十多天后,城东月牙湖畔,在原南京蓝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汽车厂仪表厂的闲置厂区,“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项目启动,9月开园,5年之内,将会形成20亿元的销售规模;

  2月5日,瑞雪纷飞,总投资85亿元的十大工业项目“鸣锣”开工。3月3日,浦口,全市加快郊县工业项目建设现场会让与会者真切感受到郊县工业发展的滚滚热潮:当日,总投资1.1亿元的全国最大的散装干粉砂浆专用汽车项目南京天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在桥林开工。第二天,总投资约2.5亿美元的8大项目在南京化工园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两天后,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南汽董事长王浩良宣布:南汽第一个轿车自主品牌明年上半年出车。

  ……翻开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人们发现,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和谐,南京已把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调整为四大支柱产业,同时,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登堂入室”,成为“十一五”南京着力发展的新型先导型五大产业。

  经济发展的和谐作为基础之篇,使和谐南京建设平稳起步。

  利益和谐篇:富民是立足点,利益和谐是关键,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实现社会公平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要把富民作为构建和谐南京的立足点,把利益和谐作为构建和谐南京的着力点,加快建立全体市民能够得到更多福利的分配机制和利益格局”——市委书记罗志军如是说。

  “要树立利益和谐的新改革观,以和谐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市长蒋宏坤如是说。

  “穷生斗、富生安。”富裕与和谐,成为南京“十一五”发展的导向。

  和发达地区相比,南京富民上最大的差距在于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比例偏低,因此,南京把创业作为重中之重,从政策导向、产业导向和服务导向三方面大胆创新。

  如何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关键是增加就业、创业。继续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和准入条件,市民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手续更加简便;培育创业带头人,鼓励干部、科技人员带头创业;

  创业没钱怎么办?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提高小额创业贷款额度;怎么让失业人员再就业渠道更多?政府加大创业指导的力度,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就业服务体系。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政府购岗援助就业;

  建立健全调节收入分配、工资随效益增长、就业优先、鼓励自主创业和困难群体帮扶等五大机制,力争让每个有条件的市民都有致富门路;

  “扩大社会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构建和谐南京中最耀眼的关键词,千方百计增加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一条条创新的政策,一个个层层传递、步步落实的责任体系,推动着南京创业致富的大潮:下岗人员干个体每年最高可免税8000元;小额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增加到1000万元——28项帮扶就业、创业的政策让人们有了越来越多富起来的希望和机会;今年,南京将以每天新增私企50家的速度发展民营经济,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失业人员30.28万人,开发就业岗位32.58万个,有23.95万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到去年10月底,全市在鼓励就业再就业方面共减免税费8900万元,发放小额贷款1436万元。

  一升一降的两个数字,可一窥南京“富民优先”之貌:3.35%,这是去年全市登记失业率,创近6年来最低水平!去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同比增长20%和13%,创下近8年来之最!

  富民优先,更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工资拿多拿少,职工来“发言”——这样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今年年底在我市已建工会企业的建制率要达50%;严格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扩大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农民富不富,成为南京富民优先、注重公平的重中之重。正是莺飞草长时,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高家库村民周发春格外忙碌,每到双休日,大批城里人来度周末,品尝新鲜美味的农家菜,周发春就做起了小老板:“给人家打工不如在家里做,收入比打工还高一点”,账算得简单明白。

  工薪收入、旅游收入——农民不再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条路。一组数字见证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我市农业旅游收入3年间增长5倍,旅游农业接待人数翻了两番,年均对农民人均贡献增收102元;农民技能培训活动全面展开,农民打工工资性收入年增长15%—20%;多种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三者相加,农民增收达7.61亿元……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说:“公正即和谐。”和谐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关键是,矛盾多了怎么办?利益兼顾、缩小差距、注重公正公平,政府怎么做?

  资金、政策、环境……南京创新思路和举措,一举将城乡统筹发展、困难人群的生存状态一一纳入视线。

  “不让一个区县在小康路上掉队,让每一个南京人都享受到改革开放实惠”——去年5月13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大会上,《关于加快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一起出台,政策的含金量之足、向郊县倾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构建城乡和谐之路由此铺开。

  从农村危房危桥改造、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和合作医疗覆盖面,到农村改水、公共卫生网络建设,从2003年起,我市各级先后投入19.6亿元,为农村和农民办八件实事,成为惠及230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去年7月起,全市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农民参保率达到70%。

  这边才收口,那边农村新五件实事已经启动……2005年,成为南京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和谐,没有上限却有“底线”。在发展中如何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南京力求一题多解。

  保证困难群体有房住——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齐上。每年竣工经济适用房120万平方米,占当年全市商品住宅上市总面积的10%,仅去年就有1.2万户困难家庭通过购买经适房圆了新居梦。

  困难人群有了越来越多层次的托底保障——本月底,到期的再就业优惠政策在南京得以延续,《再就业优惠证》申领人群扩大为七类,失地农民、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受益对象;从今年1月1日起,凡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两年的大龄失业人员,经审核可延长两年失业保险金额领取期限。凡接收特困大学毕业生的单位,用人单位可申领安置补贴;

  双失业、双下岗、4050、残疾人、单亲带子女和低保等6类困难人员在南京基本实现了再就业,全市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十五”期间,全市为5000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每年投入经费4000万元,3万贫困残疾人进入低保;投入1000万元为残疾人改造危房1500户;10万贫困残疾人纳入农村合作医疗;

  不仅如此,去年初,市委、市政府还举全市之力推出针对困难群体的一揽子扶助计划——“温暖工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的意见》作为当年头号文件出台,外加9个配套文件。目前,南京已经形成了以资金救助、政策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结对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网络体系,社会救助网络已经覆盖了26万困难人群。如今,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实现了“五个过百万”目标,2005年,1.59万名失地农民进入了社会保障,15.54万名困难企业职工全部进入了医疗保险……南京社会保障成为全国先进。

  今后5年,一把更为安全有力的“保护伞”将为困难群体撑起:建成120万平方米经适房、3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完成2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增设福利机构床位1500张,新增农村敬老院供养床位600张……

  在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城市发展这块做大的“蛋糕”中,分享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人的全面发展篇: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繁荣社会文化事业

  3月4日,央视《东方时空》详细报道了南京医疗检查检测结果“同城互认”的做法,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南京经验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些城市准备“克隆”;

  看病难、看病贵是全国性难题,不可能一朝一夕解决,但绝不能作为政府不作为的理由——“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们不能等,要立足现在,从我们能抓的事情抓起”,市领导饱含深情地说。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南京有想法,有办法。——构建三级惠民医院服务网络,每年政府在对困难群体医疗费的减免上投入200万元。

  ——“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整合利用现有社区卫生资源,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

  ——医检结果同城互认,涉及60多家医院,患者不必为重复检查埋单;

  ——今年,200家二级医院实行“药房托管”,斩断医药回扣中的利益链,降低药品费用;严控医院“药占比”。今年三级医院的“药占比”控制标准还要再降1个百分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覆盖到村,力争今年全市农村全面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卫生指标。

  ……“什么是南京的品牌?全面发展,就是我们的品牌。”——市领导如是说,南京也是这么做的。“十五”期间,南京市民享受教育发展之福——

  全市农村教育总投入71.3亿元,比“九五”总投入增加37.1亿元,增幅为108.5%,农村教育投入增长实现翻番;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长驶入快车道,南京每10个高中学生就有7个在星级高中就读;高考录取率连年达76%以上,高于全省7.7%;义务教育覆盖率100%,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早在2001年,南京就发布《南京市流动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给生活在南京的民工适龄子女以“同城待遇”,成为全国解决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典型。如今在宁的4.82万适龄外来工子弟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了99.85%。

  让所有孩子上得起学——今年起,对城乡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子女免除6项费用,2007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信息技术教育费……

  作为全国著名的科教大市,“十一五”期间,南京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社会化,到2010年,建设成为全国教育名城——进步永远没有终点。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

  去年南京明城墙保护项目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获此殊荣的29个项目中,这是唯一一个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这是“文化南京”战略提出后的又一硕果。

  2月24日,耗资3.5亿元的“江宁织造府”项目正式奠基,六朝古都将再添新的文化名片。今年,南京又迈开了文化产业年的步伐,文化创业园、文化市场、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休闲景区、文化场馆、文化演艺街区、文化主题公园等十大文化载体建设稳步推进……

  去年10月,十运烽火在南京点燃,带来了各项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的热潮:奥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十运会赛马场、江宁体育中心、鼓楼医院南扩工程、南京人才市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艺兰斋美术馆、新南京图书馆、南京青少年活动中心、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

  在南京建城史上,全面发展的成果从未像今天这样融入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卫生、教育和文化事业全线推进。

  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篇:把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作为建设和谐南京的切入点,多元实践打造“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幸福家园”

  从新学期开始,家住玄武区香铺营社区的王珏不必再为上一年级的儿子放学无人看管而担心了,一个叫“‘一家亲’邻里互助中心”的社区民间组织开设了“放学托管中心”,消除了她的后顾之忧。好邻金不换,邻里一家亲。“一家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使社区2300多户居民少有所托、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营造出社区和谐温馨的氛围。

  84岁的王大爷独居多年却不孤独,玄武区锁金村社区的“居家养老爱心站”每天都会派人上门,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陪他聊天。而“爱心站”,只是锁金村社区“万家帮社区服务中心”下的一个组织。万家帮,帮万家,除了居家养老,从修水管到职业介绍,从老年舞蹈队到法律咨询,无所不包。

  “一家亲”、“万家帮”,这样的社区民间组织在我市已发展到近4000个,发挥着社会融合“黏合剂”的作用,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草根力量”,显示出蓬勃生命力。

  多元实践的社区管理新模式,更使和谐社区生态多姿多彩。鼓楼区工人新村36号501室居民武军夫妻双双失业,议事园里邻里一番讨论使他豁然开朗,一家小日用品店和一家小货运公司择吉开张,武军成了“社区创业之星”。

  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落实在社区,把和谐构建在社区的社区和谐生态,正在鼓楼区实践。

  “小区车位少,能否将健身广场改为停车场?”“健身广场是公共场所,解决停车难不应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秦淮区九龙雅苑小区通过“四位一体”联席会议达成共识,使小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间原本一触即发的矛盾化为无形。

  社区听证、居民代表提案、重大问题调查征询、推进政务公开、居务公开,鼓励和引导社区群众参与协商和决策,社区自治让居民成为当家人,社区和谐生态模式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和谐城市。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成为和谐村镇建设的“牛鼻子”。

  在高淳县淳溪镇西舍村村务公开栏里,村干部工资、村级招待费、水面发包、低保审批、计划生育等一目了然,全部按季度上墙公布。

  像西舍村这样,村主任一支笔审批,书记带领村民理财,村民民主监督,成为我市建设和谐村镇实践的亮点,受到全国人大内司委和民政部政权司高度评价。

  平安社区、平安街道、平安乡镇,基层普遍开展的安全创建活动,成为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公安部门从配齐配强社区民警入手,组建专职治安防控队伍,探索治安防控有效模式,遏制了社区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去年,我市涌现出安全社区1345个、安全村3030个,安全示范社区47个、安全示范村42个,构筑了和谐社区的安全载体。

  初步编制完成的《南京市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视野,城乡一体的《和谐社区建设11518工程》也正在制定中,一个“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幸福家园”渐行渐近。

  人与自然和谐篇:外秦淮河重现“桨声灯影”,“绿色南京”纵深挺进,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步履坚实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构建和谐南京面临的又一大课题。

  2005年9月8日下午4点半,南京外秦淮河石头城码头。首批104名热心市民搭乘秦淮画舫开始了泛舟之旅,见证了外秦淮河的“美丽与流动”。

  时间拉回到3年前。2002年初,在几百万南京市民的期盼下,规模浩大的外秦淮河整治工程拉开序幕。

  3年一瞬,外秦淮河脱胎换骨,从一条“臭水沟”变成一条美丽、流动、繁华的河,重现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也成为南京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剪影。

  城东、城北、江心洲……随着一座座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污水日处理率,远远超过国家环保模范城的标准。2004年8月,启动“7344”新3年治水工程。

  如果说水是南京的魂,那么,山就是南京的神。今年这个春天与以往格外不同。扩容3倍后的梅花谷漫山红云,赏梅活动精彩纷呈,21公里的明城墙已修葺大半,中山陵、明城墙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去年十运会期间,“绿色南京”这张名片,为融古都风貌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新南京,挣足了印象分。

  此前,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南京拉开帷幕,成为南京为人与自然和谐捧出的“绿色礼包”。自2002年启动“绿色南京”工程以来,全市3年累计造林64万亩。到200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1%。

  “绿色南京”的生态屏障功能,成就古城“蓝天碧水”。去年,南京收获了304个蓝天,环境质量是5年来最好的一年,还一口气创下5个“环境优美乡镇”和17个生态村。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平改坡、房屋立面出新、清理占道经营、拆违拆破、“城中村”改造……人居环境越来越好。

  去年12月9日,历时1年多编制的《南京生态市建设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南京将用15年左右时间打造生态南京,2010年将达到国家生态市的主要指标要求。以“山水城林”著称的南京正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建设全国最美丽城市的步伐愈加轻快。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一世世代代古今中外向往的和谐社会图景,需要不懈努力、上下求索。

  有一种信念催生南京的巨变,有一种力量牵引南京的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整顿行装,加快了上下求索的和谐征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