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假货与自主创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1:27 新民周刊 | |||||||||
特约撰稿/周伟林 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想学什么?笔者认为,这是当下我们必须严肃思考,认真研究有关“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 ”的两个问题。 时下我国已列入FDI(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为了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我
借FDI引进技术目的是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 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模仿创新具有费用省、见效快的优点。但在现实中许多 “技术引进”的做法,与其应有的含义脱节,事实上等同于买设备、买生产能力。大量的重复引进生产线,所追求的往往是一 种生产能力的扩张。简单模仿并不代表技术能力的提高,更不意味着国力的上升。因为技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市场的模仿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许多独立发明家是伟大的天才人物, 但这并不影响其从合作者以及竞争者那里汲取灵感。以莎士比亚为例,他曾经与伦敦的一群非同凡响的剧作家一起工作,他们 曾在不同时期合作,也故意相互抄袭,以致有一大批作品不能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作者。与此同时,他们也相互竞争,相互促进 达至越来越高的水准。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妨碍莎翁的天才脱颖而出。同样地,早期印象派画家们作为一个团体在绘画界进行十 分前卫的创作,他们一起工作,相互鼓励,惺惺相惜,而当时的大众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毫不理解。这一切也没有减少莫奈的成 就。十多年前,温州的商品简直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今天它却在很认真地追求自己的品牌。上海襄阳路市场同样也培养了 一大批追求时尚和使用“名牌”的消费者。这中间,市场有自己演化成熟的过程,这是真实的中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背景。 国外有把中国人、印度人和犹太人并列为世界三大商人民族的讲法。华侨的网络遍布全世界,在人、信息以及金钱流 动方面有着相当大的能量。这些华侨(包括现在的海归)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潜在武器。在我国现有应试教育体制下,社会重学 历轻能力,鄙薄技术工人,鄙薄职业教育培训,造成学生不愿意学技术,不甘心一辈子认认真真地干技术工人,这种教育体制 与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要求格格不入。中国人在海外通常较少从事制造业,在唐人街、中国城,基本不依靠生产东西来维 持生计,而主要是将别人制造的东西买来卖去,这是较普遍的现象。比较灵活、变通、善于与人周旋、打交道,重视人际关系 。这是我们的特点或长处。其实,世界各国都有擅长之处。比如欧洲企业的呼叫中心集中在爱尔兰,那是因为爱尔兰人会讲漂 亮的英语,有教养并对应得体。美国制造飞机火箭这种大型产品最厉害,而德国能生产精密度高的机械类产品,设计方面则要 看意大利,等等。 中国27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不够完善的制度体系之间的冲突确需弥合。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制度水平可以支撑人 均GDP6000美元的水平,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发展速度达到这一收入水平可能只需较短的时间,因此中国的制度必须加以 改革来提高质量。这种制度根本上要有利于创新。现在大家已普遍注意到迈克尔·波特的研究,他认为一国或地区在其经济发 展过程中,产业的国际竞争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因而产业竞争的过程也会经历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生产要素导向→ 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富裕导向。我国尚处于前两个阶段。我们要努力实现创新导向的突破,这当然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因这 意味着要通过认识或发现新的、更好的产业竞争方式并将其引入市场来创造竞争优势,以创新来扭转劣势。这不简单是一个技 术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社会——技术过程,既包括了企业和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包括了国家区域的制度创新。归根结底, 在现代全球经济下,繁荣和发展是一国自己的选择,创新的成败不再由先天继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如果我们选择了有利于生 产力成长的法律、制度、政策,比如升级所有国民的能力,对各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等等,我 们就选择了繁荣和发展。(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