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91位“童工”再相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5:31 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于海波)童工———一个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字眼儿,昨天因为91位解放前火柴厂的童工再次聚首,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

  5岁娃娃就当了童工

  昨天中午,位于永定门外沙子口斜街的富莱因物业餐厅接待了91位七八十岁的老人
,他们都是当年火柴厂雇佣的“童工”,很多人已阔别了半个多世纪。

  聚会的组织者任志先生一见到记者,就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份“火柴厂回忆”,他说他家是“火柴世家”,他和老伴、儿子、儿媳、女儿都是火柴厂的工人。“半年前,我在公园偶然碰见了几位老工友,聊得很开心,于是就琢磨着搞次聚会。”

  见到昔日的工友,老人们拥抱、握手,问寒问暖,情不自禁地聊起了当年的童工生活,恨不得把攒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都倒出来。他们告诉记者,北京火柴厂的前身厚生火柴厂建于1935年,当时有员工30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童工,大都在10岁左右。“1947年,我9岁,没钱念书,邻居就介绍我到火柴厂做工,在包装车间装火柴。”今年68岁的朱桂荣老人回忆说,那时厂里还有比她小三四岁的孩子,工作案台又挤又高,她们只好坐在案台下的地上干活儿。

  火柴烧手是常事儿

  赵玉兰和王淑仪老人都是1947年13岁时进厂装火柴的。她们说,那时车间里常有烧肉味儿,不是因为有肉吃,而是因为童工的手心常被烧着。“那时的火柴不是安全火柴,装盒时一摩擦很容易着火烧手。为了能继续干活,我们就用火柴盒上的砂子磨伤口,直到麻木为止,时间长了满手都是茧子,苦死了。”

  两位老人说,她们每天都踩着小板凳站在案台前不停地装火柴,一天能装5400多盒,可一周下来只能挣相当于现在10元钱的工资,这点钱只够自己一个人吃窝头、白薯。

  童工代替机器摇杆

  付文才和胡河泉老人当年在一个车间,负责摇机器,虽然当年已经有了简单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线,但是资本家为了省钱还是使用人工手摇机器,他们天天累得膀子酸疼,为了养家糊口,却又不得不干。“天天披星戴月地上下班,有时甚至能加班到晚上11时,还常常拿不到加班工资,实在熬不下去时,大家就一起嚷嚷罢工。”胡河泉老人说。

  火柴厂“成就”了十几对夫妻

  “我和老伴都是火柴厂的童工,当年我们在一个车间,小时候是‘娃娃好’,18岁那年就开始谈恋爱了。”72岁的赫金环老人说,“是我主动追求她的,她劳动好、人品好、身体好、家庭也好,火柴厂是我们的‘大媒人’。”后来当过北京火柴厂厂长的金启瑞告诉记者,有十多对夫妇都是在火柴厂认识后成婚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