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1:58 杭州日报

  2001年2月,三面拱围杭州的余杭,迎来了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变化机遇。经国务院批准,有着5000年历史的余杭撤市设区,开始全面融入到杭州大都市之中。从此,这个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有着丰富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又充满经济活力的古城,成为天堂杭州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80万余杭儿女,充满激情地踏上了建设家乡的又一
个崭新旅程。

  作为“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余杭的历史比杭州还要悠久,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但这里除了有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有成片的青山绿水,还有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的现代经济产业群。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区,是一座充满活力、谁都不敢小觑的现代化新城。

  “百强县”座次榜一年升了四位

  3月1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表彰通报,根据各项综合考核指标,对省级开发区排定的新位次进行了公布。

  在这份新名单中,余杭经济开发区的表现十分抢眼。在全省6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中,余杭经济开发区的综合指标排位再次大前移,从原来的第10位一步前进了4位,坐上了第6位的交椅。

  已经走过12个年头的余杭经济开发区,真正意义上的飞速发展还是最近4年的事。到去年末,开发区中规模企业经济总量已经扩张到74.04亿元,自营出口2.83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1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6.74万美元,实到外资占全区的38%。

  余杭经济开发区整体实力强劲上升的背后,是整个余杭经济快速良性发展的大背景。这从全国百强县的排名变化中余杭的惊人表现便可见一斑。

  早在1991年,余杭就在全国百强县中占有一席之地,当时的排名是第39位。时光荏苒,到2003年,余杭的座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升到了第20位。特别是在2004年,仅仅事隔一年之后,余杭在全国百强县中的座次又迅速攀升至16位,其发展速度之快可谓惊人。

  冲千亿为“十五”画上圆满句号

  “工业兴、各业兴,工业强、财政强”。

  2006年2月14日,余杭区委、区政府隆重召开工业经济大会,并拿出2700多万元,表彰和奖励在工业经济破千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

  工业经济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业化则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基石。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余杭工业已成为全区经济的主要支柱。特别是近几年面对宏观形势趋紧、要素制约加剧的严峻形势,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区工业经济仍旧“逆风而上”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也不断提升。

  2005年,余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44亿元,增幅达34.3%。工业经济迈上千亿台阶,不仅为“十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实力的提升,就没有综合位次的前移,就没有充分的就业和城乡的繁荣,三大跨越、都市新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大会上,区委书记何关新充满激情地总结了余杭区这些年来坚持开明开放促开发,锲而不舍招商引资的经验得失。

  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在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下,余杭镇乡工业“块头”不断壮大,规模企业快速发展,已经达到1367家,并培育出了华立集团、诺贝尔集团、老板集团等一批国内龙头企业。仅华立集团,去年就实现营业收入112.4亿元,继续成为余杭当仁不让的领跑企业。

  而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招商引资手段,去年在当地的温台企业销售额就超过了90亿元,为工业冲千亿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

  “取舍有道”引来只只金凤凰

  2005年10月8日,世界最大的精细漆包线制造商德国益利素勒集团在中国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杭州益利素勒精线有限公司,在余杭正式开业投产。

  精细漆包线的生产条件对大气环境要求十分苛刻,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几乎跑遍了余杭的大小山头,最终才选定了空气清新、绿树葱茏的瓶窑镇小岭头。

  能换来益利素勒的情有独钟,是余杭这些年来苦心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最好回报,也反衬了深谙“取舍之道”的余杭人的高瞻远瞩。

  余杭区生态建设起步较早,2002年初就提出了良渚以西实行生态保护,开展生态村镇建设的目标。2003年,又编制了《余杭生态区建设规划》,把全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其中西部山区为生态保育区,中部为生态控制区,东部为生态协调区。

  仅2005年,余杭区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就达3亿多元,建成绿色廊道14.2公里,关停了18座矿山,实施生态复绿面积12万平方米……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投资项目伸来了橄榄枝,其中不乏德国益利素勒集团、芬兰斯凯菲尔这样的国际大公司。特别是生态环境优越的余杭西部颇受资本的青睐,过去“东强西弱”的说法也因此而改变。

  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无限生机

  “九五”期末,余杭旅游业才刚刚起步,短短几年下来,发展势头相当强劲。年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平均递增幅度,分别达到28%和44%。全区现有旅行社28家,旅游景点9处,星级旅游饭店18家。其中颇受杭州市民喜爱的双溪漂流景区,不仅被评为4A级景区,还获得了杭州市最佳休闲景点、全国十佳漂流胜地美誉;由“杭州—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双溪漂流—山沟沟”组成的余杭精品休闲旅游线被评为杭州周边最佳休闲线路,在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100多条旅游线中实际售票数排在第三位;而经过几年成功运作的“中国茶圣节”,也已有了相当的品牌知名度。

  据统计,2005年,余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77亿元,连续三年在杭州市旅游工作综合考核中获得金奖。

  “三分天下”家纺布艺递上金名片

  提及余杭的区域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很多人都会马上联想到当地的家纺布艺。的确,这里的家纺布艺业实在是太有名了,而且无形中为余杭、也为杭州打造出了一张成色十足的金名片。

  浙江家用纺织装饰布在全国市场占有70%以上的份额,在世界家纺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主要产地,就在有“中国布艺名城”,“中国丝绸织造基地”美誉的余杭。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余杭区的家纺布艺企业多达4400多家,拥有39.55亿元的总资产和约2万台各类织机,年产各类装饰布8亿米,从业人员近3万人,而且培育了一支遍布全国的万人销售大军。

  去年,余杭区的家纺布艺产值达到115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家纺布艺企业就有10家,奥斯坦、众望、雅士居、柯力达等企业已成为国内装饰布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余杭家纺布艺能有今天,也是经历了十多年苦练内功修来的。

  传统产业要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注入现代高科技元素是不二的选择。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借助招商引资平台,余杭家纺布艺产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引进了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理念。

  去年6月,位于临平工业开发区的“恒生印染”,通过了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纺织品生态标签OeKo-Tez认证。此举打破了欧美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也使得110多家当地纺织品出口企业因此而受益,得以共享该生态认证资源,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去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家纺博览会上,由浙江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现代数码科技纺织技术与创新产业化项目”,以及美国瑞高家纺公司投资118万美元的家用纺织品项目,都选择了落户余杭。

  家纺布艺产业的发展壮大之路,是余杭走强化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之路的一个最好写照。正如区委书记何关新所言:“对余杭这样一个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都市新区来说,自主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只能永远拾人牙慧,最终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记者许静凯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