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撰写民族之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3:24 东方今报

  

撰写民族之魂

  “具茨巍巍,溱洧泱泱。轩辕之丘,天降轩皇……宇内一统,万民景仰。”

  2006年3月31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由李铁城为大典起草的拜祖文,这一天全球炎黄子孙都将听到。

  李铁城,是郑州的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多次为炎黄二帝撰写祭文的传奇人物。特别是1997年,他为陕西拜祭炎帝起草的拜祖文,后来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供世人赏阅。

  ◎他起草了拜祖文

  3月31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之前,李铁城起草的拜祖文已经递交到相关部门,稍作修改后,在拜祖当天向全球炎黄子孙诵读。

  写拜祖文这已早不是第一次,1997年,李铁城为陕西拜祭炎帝起草拜祖文,2001年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传世散文供人赏阅。

  与祭文、撰碑结缘,李铁城说只是偶然。那年,老家的一位长者去世。与李铁城的经历颇为相似,老者曾为一高干,当年因被打为“右派”,而后返乡担任一县之长,治理地方颇得民心。受人之托,更加有钦佩之意,李铁城为老者写了墓碑铭文。自此,他开始涉猎碑石撰文书写。

  1997年,李铁城偶然得知炎帝公祭活动举行,面向全球征集拜祖文。抱着试试的态度,他向组委会寄去了作品。不久,他收到一份获奖证书和几百元的奖金。没想到的是,2001年这篇《祭炎帝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年,李铁城接到中华炎黄研究会的邀请,要他为陕西轩辕黄帝陵撰写碑文。当年4月公祭黄帝期间,由他撰文的《轩辕黄帝之碑》矗立在黄帝陵旁。

  ◎支边青年的生活

  如果每晚有梦,李铁城的梦都会是从齐齐哈尔开始,虽然他说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试图在忘记。

  1954年,18岁的李铁城从师范学校毕业。当年,响应党的号召,简短的培训后,他与8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一同来到黑龙江省支边,随后他被分配到了齐齐哈尔。在今天的学界和历史上,这些人被认为是那个时代中国第一批支边青年。

  由于是师范学校毕业的缘故,李铁城自然被分配到了齐齐哈尔一所学校任教。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甚至没来得及告别家人,一下从气候适宜的中原大地来到了北疆。“昨夜江西,今朝东渡。”风大、奇寒是这个北疆小城最大的特点。相传当时原本在嫩江西岸建齐齐哈尔城,但一夜飓风将城吹到江东。

  就如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饱含报国之情的李铁城,心中早已将这座风雪冰冻的小城融化。他如同那个时代的其他支边青年一样,青春因理想而热血沸腾。

  从教不久,由于教学成绩优秀,李铁城被邀为全市教师作示范讲学。学生、老师还有学校、教育部门的领导,把一个教室挤得满满的。讲台上,年轻气盛的李铁城肆意挥洒着才气和激情,一堂课下来掌声彻响。

  “欢腾旗展处,万民踊跃,古市重生。喜骋怀游目,菽麦纵横,江上渔舟唱晚,广衢路、络绎行车。难描尽,明珠北国,锦绣好前程。”翻看当时写的词,一首《满庭芳》道尽了他当时的情怀,李铁城字句读来满脸悦色,仿佛半个世纪前的掌声又在耳边响起。

  ◎命运多舛的岁月

  如今公职退去,李铁城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登山游水,撰写碑文,畅意诗画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一种山居田园、不问世事的悠闲。这样的生活,在当年被打成“右派”、命运多舛的岁月里是不敢想的。

  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李铁城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因此而改变。运动开始后,因一次大胆的发言,他不明就里地被打成“右派”。教师是绝对不能再当下去,审查一番后,学校给他买了张票,让几个民兵把他送到了开往河南的火车。

  那时的他刚刚21岁,坐在火车上满腹不平、血气方刚的他在开车前跳下了车。单位宿舍是不敢回了,他找了家便宜的车马店住下,白天写信四处上告,晚上和来往的车把式们滚在一起。直到一天,他被得知消息的单位派人带走。

  李铁城遭到了更严厉的惩罚,直接被送到劳改农场改造。没有罪名,没有改造期限,心中的苦闷几乎时时让他窒息,“等等吧,过不了多久你就没事了。”他把当初送自己到农场改造的人的话记在了心里,整天盼着能从农场出去,哪怕是一无所有地回到河南家中。

  他没有等到回家的消息,却等到恋人提出分手,“右派”的名声让她选择了退却。“日也忧,夜也忧,默默无言泪欲流,绿红皆是愁。雁难留,水难留,可叹白了壮士头。萧萧黄叶秋。”重读起这首词,他悲情难抑,往日的情愁似又浮现心头。

  ◎牧马人的二十年

  从21岁被打成“右派”,43岁回到郑州,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了塞北的草原。岁月早已磨平了李铁城的棱角,如今年已七十,他更不再叹命惜运:“都过去了,不提了。”他想记着的,是自己的牧马生涯。

  家已不能再回,被禁在边疆小城偏远的一角无人问津,曾经是自己独处异乡唯一的牵挂也离开了自己。他一天天盼着劳改结束,时间久了,心中的伤感也渐渐淡了。

  清晨,他牵着马儿出来,虫鸣、鸟叫,荒芜的大草原不再显得没有生机。一本书,一顶帽,信马由缰,虽然只能与马为伴,但少了人世的纷扰,他的心静下来,开始从满腹的牢骚中解脱。

  这样的生活,诗词是少不了的。“与马常厮守,相亲似弟兄。幼驹跳左右,彼此两心通。”“直言身遭罪,罚作马司令。暂为自由人,纵横任驰骋。”他放着马,写着诗,苦闷、烦躁的心得到了一份慰藉。

  20余年的时光就这样在放马、读书中度过,其间也有过对更大自由的渴望和叹息命运的不平,但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与马为伴的他等到了平反的一天。离开齐齐哈尔前,他到人事部门拿自己的档案,却被告知他的档案中根本没有“右派”的记录,无辜被禁锢了20余年,他一时哭笑不得。

  毕竟还是自由了,他没有去深究,坐上往南的火车回到了家中。到家了,老母抱着儿子一阵痛哭,取刀杀鸡为儿子洗尘,他伸手把鸡夺下:“不能因为我活下来,而要了它的命。”

  ◎回归了都市之后

  “少室山你上去过吗?”李铁城问记者。“我是上去过的。”他黠然一笑,神情颇是得意。他开始细叙当年登山的艰难,讲自己前6次的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因得到采药人的指点,才得以顺利登顶的往事。

  从齐齐哈尔回到郑州后,工作闲暇之余,寄情山水依然是李铁城人生的一大乐趣。秋高气爽之日,呼朋唤友涉山水间,吟诗作画好不快哉。

  悠闲同时,李铁城也以自己颇为离奇的人生经历向世人讲述为人处事的道理。1995年,他的《新道德经》出版时,有人赞誉书是“五四”运动以来阐述人生问题最为精辟著作。“那是我一生当中对人生的感悟。是我亲身的经历、观察和思考。”他说。

  李铁城撰写的碑文,不仅仅只局限于炎黄二帝。在李铁城的生活中,情感的流露总如当年牧马边疆一样自由。郑氏三公可以立碑,征古颂今,凝聚人心共图将来;杜少陵可以立碑,那是他心中理想文人的典范;黄牛可以立碑。2000年,恰是他数次攀登少室山未果的一天,在下山经过安阳宫时见到两座坟。有人告诉他,此坟是当年建安阳宫时,一头老黄牛不需人驱赶,自己驮砖往返窑场与工地,宫建成之日力竭而死,牛主人为牛的忠实所感动,立坟在此。回家之后,李铁城感触颇多,唏嘘之余他决定为此牛立碑:“牛敬于业,忠于事,默然而生,竭力而活,终以生命毕其功。一生得之少而付之多,此种献生精神乃世间美德,不意一牛得之。”

  “4月中旬,我会再去登山。”话别之时,他拒绝了搀扶,信誓旦旦要以70岁的身躯重上少室山。回归了都市的牧马人,总还有着不羁的性情。

  ●李铁城档案

  李铁城,1936年生于郑州,诗人,作家;

  1954~1980年在齐齐哈尔生活工作;

  1981年至今先后任《莽原》杂志编辑,《专业户报》(后改为《当代人报》)副主编,河南省《文化志》主编;

  1985年撰有古典戏曲风格论(二十四戏品);

  1995年出版《新道德经》;

  1997年撰写《祭炎帝文》,2001年该文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

  2002年撰文并书写《轩辕黄帝之碑》。

  具茨巍巍,溱洧泱泱。轩辕之丘,天降轩皇。圣明睿智,光耀朝阳。赫赫伟绩,惠泽八方。先民之世,天蛮地荒。继炎而起,肇造华章。甲子算数,律吕岐黄。六书制作,文字辉煌。舟车指南,五谷蚕桑。修德振兵,铸鼎开疆。设官司职,政体滥觞。宇内一统,万民景仰。——《拜祖文》节选

  感族人口齿日繁,食用维艰,作陶冶斧斤并为耒耜,教民稼穑,垦拓草莽,播撒粟粒,始有五谷,民得以饫。怜民病痛,不避危苦,踏遍千山,亲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无惧无畏,矢志不移,或鞭丛草,辨识药物,疗民疾患,民得以康,人感圣德,氏以神农之美称。——《祭炎帝文》节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