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迈向创新型城市的行动纲领——《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五大亮点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8:14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任荃

  3万多字的《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正式发布。《规划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主线,以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奋斗目标,对上海未来15年科技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新时期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
规划纲要》编写的专家、学者,对《规划纲要》的亮点进行解读。

  亮点一基本思路: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

  【规划原声】在确保一定的科学发现作为必要的战略储备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益。

  【现状解析】长期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十分严重。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产业基础,上海在全国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但却相互不匹配,能力与需求不对称。

  【专家解读】戴晓波(上海民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过去,我们的科技发展思路是为了科技而科技,过分追求技术的制高点,而忽略了经济的增长点。后来提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但几年实践下来,发现这条路难度大、投入大、周期长,从实验室成果-小试-中试-产品的配套能力有限。《规划纲要》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这既是发展思路,又是评价标准。今后,科研单位要以“配角”的身份面向产业需求服务,企业则要担纲起创新的“主角”,时刻向科研敞开应用的大门。

  亮点二标杆:知识竞争力

  【规划原声】到2020年,上海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知识竞争力充分提升,知识社会形态初现。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知识竞争力名列亚洲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

  【现状解析】《2005全球知识竞争力报告》显示,上海在125个上榜地区中排名第112名,较上年上升7位,位列所有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首。但是客观看来,上海的知识竞争力仍处于世界第三集团,即便在知识竞争力相对落后的亚洲,上海距所有上榜地区的平均分仍有一段差距。

  【专家解读】罗守贵(上海交大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知识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转化为知识经济产出以及社会财富的能力。对照知识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竞争力与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许多方面体现出高度一致。《规划纲要》将“知识竞争力”作为测度上海科技进步的标尺,为动态观测、持续跟踪全球主要都市(地区)竞争力的变化及差异提供了一个国际化视角。

  亮点三投入:形成稳定增长机制

  【规划原声】到2020年,上海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以上,其中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70%左右。

  【现状解析】“十五”期间,上海研发投入逐年加大。200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过2%,达2.06%,迈入“创新驱动型”门槛。去年,申城将这一数字刷新到2.34%,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刚刚过半。

  【专家解读】刘俊彦(市科委发展研究处处长)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在2.2%——2.3%,瑞典、芬兰、以色列等中小型科技强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则高达3.5%——4%。上海目前的水平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相当,但离科技强国的投入水平还有一段距离。《规划纲要》把2020年上海的研发投入强度设定在3.5%,显示出政府对于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同时,在投入的构成上,企业将进一步取代政府成为更大的“主角”。在成熟的创新驱动型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占全社会总投入的70%左右,上海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亮点四核心资源:人才

  【规划原声】创新者是驱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要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增加创新人才的数量,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形成布局完备、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

  【现状解析】“十五”期间,上海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逐年加大,并逐步向企业倾斜。但就目前而言,领军人才、顶尖人才,以及由他们带领的创新团队仍比较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企业家尤其紧缺。

  【专家解读】汪怿(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博士)《规划纲要》把人才放到“核心资源”的地位,这既是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一以贯之的观点,但又更进了一步。它表明,人才是“第一”资源,但并非“唯一”资源。只有当人才与资本、技术、管理等其他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在创新中发挥核心引领的作用,带来更大的效应。这就要求政府从宏观上为创新人才提供包括产权激励在内的制度保障,需要各部门为创新人才的成长、使用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更为宽广的舞台。

  亮点五引逼机制:加速企业主体到位

  【规划原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要通过建立引导和约束机制(即引逼机制),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中的主导作用。

  【现状解析】《2004-2005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技改投入仅464万元,居全国23位;只有11.4%的申城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排名仅领先于海南和西藏。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申城企业的创新意识与现实需要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专家解读】张晖明(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教授)《规划纲要》提出的“引逼机制”,一方面是指政府要从科研立项、产业攻关等组织规划上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则要利用好财税政策的杠杆逼企业创新。企业作为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组织构架,毫无疑问应该是创新的主体,不应只看眼前,而要从长计议。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拿出魄力与恒心,直面自己的责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