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邗江:破解农民“烦心事”打造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0:07 扬子晚报

  记者近日在邗江采访时欣喜地看到,区委区政府从农民最盼最愿最烦的事入手,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新农村建设正成为惠泽广大农民的一项民心工程。

  鼓“腰包”:从“靠地吃饭”到“绿色工厂”领薪,工资性收入成农民“第一收入”

  “增收是农民最大的烦心事,”沙头镇人民滩村村委会田主任说,“人民滩村以前穷得丁当响,自从镇里把绿杨公司引进来建起万亩蔬菜产业园后,光我们村就流转了2000多亩地,一亩年租金300多元,有80多个村民在‘绿杨’打工,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6500元。”

  像人民滩村这样让农民到“绿色工厂”领薪是邗江农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区里将“调整”定位在城郊型农业上,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和优质高效农业等。

  扬州近郊的汊河镇引领农民从事花木生产,帮助农户规划设计,引进新品种,推广栽培技术,免费提供市场行情。投入600万元的“正立”花卉年生产仙客来、杜鹃10万多盆,草花100万盆。开发区花木场已扩建至135亩,观光生态休闲旅游15亩。镇党委书记杭澜说:“从农民手中流转的土地达1000元/亩,在这些花木场打工的农民每月收入600元,加上在工厂上班,工资已成为汊河农民的‘第一财富来源’。”

  记者注意到,工资性收入鼓了农民腰包,正成为邗江农民的“第一收入”。民营经济领跑苏中的邗江区,着力做大做强机械装备、服装服饰、日用化工等6大产业支柱,民营企业已达3000多家,农民除了进绿色工厂打工,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厂务工,有了积累的不少农民开始自己创业。最近区里的统计表明,2005年邗江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030元,远超扬州平均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占了农民总收入的85%以上。

  甭掏钱:不增加农民负担,反哺农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去年,邗江对164个村收入状况做了一项调查:集体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51个村,20-30万元的有14个村,10万元以下的多达52个村。而一个村一年的运转少说也得6-8万元。区农工办的同志说,村弱就谈不上为民办多少实事,也难免不向农民“伸手”。

  “村要富,看干部”。朱快乐自担任瓜洲建华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先后为村里创办了电器配件厂、安装公司、五金弹簧厂、工具制造厂等企业,并吸引外地能人来村兴办养殖场、玩具厂、焊接厂等企业,村三产总值过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近万元。

  “远学华西,近学建华”,邗江涌现出了一批“双带型”村干部。目前,该区村干部年经营收入3万元以上的就有170多名,157个村支书中有致富项目的50多名,全区“双为双带”型村干部达到了8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该区还推出一系列反哺农村的新政策:按村规模的大小,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的标准由原来的4、5、6万元调高到7、8、9万元;各镇(街道)对村产生的新增税收地方留存部分的30%奖励给村;区财政返还镇(街道)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5%用于小康村建设;鼓励条件好的村实施资本运作。而对无资源、无资金、无资产的村实行撤并……泰安镇一王姓村民说:“村里的腰包鼓了,修路、造桥这些大事村里都能拿得出钱,就不用我们多掏钱了。”

  盼持久:推出长效管理机制,留住河清、庄洁、村美

  杭集镇新生村是个家家有作坊的工业村,但当我们走进村庄却没有发现我们想象中的“脏乱差”。正当我们疑惑之时,我们发现两个当地村民正穿着防水衣站在河中,用自制的工具清理河中的杂物。村主任说:“新生村工业垃圾多于生活垃圾。在征得村民同意后,从2003年开始村里就实行垃圾袋装化,建了20个垃圾池,28个组每组1个保洁员,负责上门收垃圾,再由镇环卫所集中运走、处理。村上还制定了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对检查合格的组,分别奖励组长100元、120元,保洁员也有相应的奖励。”村容村貌整治,邗江走在前头。从“两清、两改、一绿”工程,到去年实施的“三清、两改、一绿”工程,该区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农民们的疑问——“清爽的家园能持续多久?”面对农民的担心,邗江区各地都在探索自己的长效机制,留住河清、庄洁、村美。

  去年沙头镇跻身“省级卫生镇”,镇里设立了全区唯一的集镇管理办公室,统抓镇容镇貌;新招的20多个环卫人员实行定岗、定职、定位、定薪,对集镇实施全天候打扫,24小时保洁。执法中队负责不定时巡视集镇包括村、组的卫生状况,有过必罚。此外,镇里每年投入10多万元,将全镇70多公里的13条主河道承包给20多个村民,定时按标准清理河道,确保灌水、排水畅通。

  采访中,一村民对记者说:“有了制度做后台,我们觉得政府不是在走过场、搭花架,是真为我们办事。”

  本报记者樊万朝本报通讯员戴耀平朱美山戴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