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校是科研项目虚假申报重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5:11 金羊网-羊城晚报

  国家自然基金委监督委员会简报显示,靠学术作假从国家口袋里圈钱比论文抄袭后果更严重

  北京今天消息据今天《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3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发布了2006年第一期简报,对2005年11月以前受理的投诉和举报进行了初核、调查和处理。简报将部分案例,隐去名字和单位名称,将其主要事实与处理决定予以公布。国家自
然基金委希望“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

  在被通报的20个案例中,其中两个案例被确认为“被举报涉嫌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剩余的18个案例均是“被举报涉嫌在申请书中弄虚作假”。20个案例中,有15个涉及高校,占总体案例的75%。可以看出,无论是剽窃论文还是申请项目作假,都旨在通过申请,获得相关部门的资金资助。

  被通报的案例中大部分是伪造项目组主要成员的信息,在还没有获得相应职称时,在申请时填报了虚假的职称信息。比如,“刘某某2005年申请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组成员共7人,其中张某某为学士、工程师;田某为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经调查核实,张某某是A大学某学院的聘任人员,原从事财务工作,到该学院仅半年时间,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否是工程师,刘某某不知道。田某是硕博连读研究生,没有硕士学位。”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朱效民博士分析说,科研项目申报弄虚作假,不仅仅出现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中,其他科研项目申请同样存在。更可怕的是,我国青年科研人员弄虚作假现象比较严重。有些青年科研人员受到不好环境熏陶,学坏更快,胆子更大,影响恶劣而深远。

  由于通过弄虚作假、隐瞒欺骗拿到的资助经费都是国家和纳税人的钱,朱效民说:“这种直接涉及钱的行为,从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来看,比单纯发表一篇论文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加严重。”

  他说,靠弄虚作假捞钱的学术行为危害巨大。第一,会对国家本来就比较紧张的科研经费造成损失和浪费,干扰国家科研方向的部署和实施。第二,会对科学界的形象和信誉造成严重损害,会阻碍科学事业的发展。第三,公众对科学界的印象得分是最靠前的,学术不当行为有可能向社会传播渗透,甚至造成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第四,对其他严谨踏实工作、平等参与竞争的科研同行不公平。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