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个“三角”不对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6:19 中国城乡金融报

  人们清楚地记得,1987年霍英东第一次踏足广州南沙,这里是一片荒芜,淤泥处处,人烟稀少。霍英东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位置,南沙地处珠江三角洲几何中心,辐射粤港澳,开发之后,必将成为珠三角的重镇。

  珠江口,那是中国千年不倒的第一大门,是世界贸易史上少数几个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河海交汇地。霍英东想打通两岸,使珠三角连成整体,缓解穗港两地压力,方便市场
整合。那就是近十年之后,一些学者和官方当作新口号提出的东西。

  渡轮码头是霍英东开发南沙的一根探针。如果码头失败,不仅说明对南沙的价值判断错误,更重要的是说明,珠江口作为中国第一大门的地位,可能改变。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发生改变。两年后,码头开业,而且获得巨大成功。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因为随后南沙新城开发的艰难历程,一直在"九十年代看浦东"的阴影下进行。

  众所周知,珠三角与长三角都是中国最好的经济发展区域。但二者无论从区域背景还是历史进程看都有不同。珠三角的政策背景、开放先机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珠三角偏于中国一隅,并非中心地带,但却有靠近东南亚之优势,成了中国对外经济的窗口,从而使劣势变成了优势。论改革开放,珠三角比长三角整整提前了5-10年。目前其主要经济指标,按人均标准超过长三角,仍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与之相比,长三角位居东部沿海的中部,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区位、面积、人口、腹地范围、资源条件都要比珠三角优越得多,未来发展潜力更大。

  现在长三角人均经济指标仍落后于珠三角,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连年滑坡,在全国地位一蹶不振,拖累了长三角。实际上,这些年江浙发展是很快的,苏南、温州模式促进两地的大发展。这一地区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形成鲜明反差,其他沿海城市80年代均高于全国GDP2%-5%,但上海却低于全国水平。直到浦东开发,上海城市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战略目标确定,瞄准四大中心,整体经济抬升,才对三地起到明显拉动作用,所以90年代以后长三角经济在全国才逐年提升。

  拿两个地区的发展来比较,如果只是想争当"龙头",全无意义。更何况,除了表面的东西,在深层之处,往往不可比。但想观察一个地区发展态势,通常又只有在比较中进行。这就是许多人不愿比较又不得不比较的原因。

  不错,以前年GDP计,长三角比珠三角,总值高近一倍;城市平均计,高20%以上。但应同时指出,长三角比珠三角,面积大1.4倍,人口多一倍,更何况,沪宁杭是三省区精华所在,拿来与广东边陲一隅比,本就不适合。反而应该关注的是,2005年珠三角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长三角地区相应数字高38%和53%!

  城市GDP总值高20%以上的地方,个人收入为何反而低38%?消费更低53%?仅因人口多一倍不能解释这个问题。因为那里同时是面积大1.4倍,投资更高1.8倍,且在同一体制下获得绝对特殊政策的地方。虽然这比较本身也不是没有问题。但是否至少说明,作为长三角实力高度集中的上海浦东,实际是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大样板、粗放经济的新典型,难怪有人称之为"起吊经济"。

  笔者认为有几个主要原因,按以人为本方式计算,使长三角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时间内难以超越珠三角。

  第一是长三角粗放式开发时间太长,强度太大,资源消耗殆尽,生态环境的压力远在珠三角之上。唐宋之间的长三角一带早已是烟雨楼台地,而珠三角还是瘴气弥漫之所。到清初,中国人口超过一亿之后的第一次大爆发,首先就在长三角地区发生(增速每年超过25%)。此后,环境的压力有增无减,至今无法解决。应该指出,高代价、大损耗的状况,长三角比珠三角更甚。因为珠三角是三来一补多,长三角是固定资产投资多(等于珠三角的2.8倍!)。

  第二是出口面对的市场远不如珠江口的庞大、方便和适合。这是地理历史环境决定的。郑和下西洋去显示国威时没有选择珠江口。但曾对世界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的海上丝路,其始发地选在珠江口而不是长江口,原因就是海外市场在南边,不是在东边;最早入华的葡萄牙人选择了珠江口的澳门而没有去长江口;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先在长江口登陆,战后在南京签约时,正发疯般寻求海外市场的英国人,经过长期窥测,执意要霸占的地方竟不在长江口,而在珠江口。这些,都不是偶然的。那时,香港算什么,不过是一个小渔村、一个小码头。为寻市场的英国人,不要帝国的心脏,而要海上丝路的咽喉。那正是他们当时聪明过人的地方。因为他们当然了解,在海上丝路盛期,从珠江口出发的船队,穿过东南亚到欧洲往返,全是粤人天下,竟无欧洲人插足之地。只可惜后来一再搞海禁,仅因政府一念之差而失势。梁启超曾为此大声叹息不止。

  即便在历次海禁时期,珠江口也没被全关死。广州还保着唯一通商口地位。直到国境封锁最严实的"解放"之后30年,仍然留有一条狭窄的罗湖桥和一个广州商品交易会,一直垄断出口。更有意思的是,罗湖桥和交易会,还一直被当作里通外国、特嫌出没、流毒浸染的地方。为什么不一同关死?是执政者不想、不愿、不肯?非也。是不能。因为既不能自己没有进出,又找不到另一个地方可以替代。所以珠江口作为国家大门才会千年不倒。非不想改,实无可改。历史是这样,现实也是这样。经过十几年"看浦东"之后,到2005年,长三角地区出口总额超过千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4%),确实有了很大发展。但同年珠三角地区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34.6%,仍比长三角高近22%。

  投资、消费、外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三角也主要是在投资方面远超珠三角。但靠大量政策性资金投入搞大工程,易生豆腐渣。不止是工程有豆腐渣,GDP也有豆腐渣。GDP很高,但民众收入跟不上,很大程度就是其中的豆腐渣做成。入世后,长三角市场上那只"看得见"的手,就会受限制。市场便更受难了。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流域经济时代过去了,长江被腰斩,武汉以西的原长三角腹地,通过陆地高速交通转头直奔珠江口。中国三千年的农业发展史,正式转向。

  泛珠三角的经济实力比长三角大两倍。虽然这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较。但如果上海人有兴趣,很容易"组织"一个比泛珠三角"大两倍"的泛长三角来。为何好胜的上海人闷着不出声呢?原因就是"长江流域"被腰斩。

  

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指出,认为长江流域是上海及长三角腹地的观点,只在水上运输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可能正确,在铁路网、四通八达的
高速公路
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运输时就有问题了。杨开忠还建议,广东应展开"北伐"战略。一方面,向北拓展腹地,将湖南甚至湖北的一部分纳入珠三角地区,扩展服务的垄断范围;另一方面,要联合首都圈,增强珠三角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是的,中国现在是高速公路、铁路和海港时代。尤其是海港至为重要。作为国际通道的港深穗港口群是长三角地区无法比拟的。仅香港就有2000多家航运与码头公司,有19条国际航线联系着世界上460多个港口,每年有48000万吨位远洋船运送1810万个标箱进出港口。加上广州黄浦是世界"十大"之一的老牌,深圳盐田港已过一千万箱大关,广州南沙港又在以大航母姿态蓄势待发。还有珠海、中山、

东莞等地的港口,全不可等闲视之。

  珠三角,同时是全国信息装备最好,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本地总产值比例最大,信息工具普及率最高,信息消费能力最强的地方。珠三角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 10,000家,他们既生产高技术产品,也消费高技术产品,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晶片用户市场。内地80%的集成电路从深圳进口,其中75%就在深圳消耗。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电脑主板、磁头、键盘、驱动器、显示器、扫描仪等75%以上来自珠三角。

  所以,全球最大投送公司联邦快递亚洲总部计划从菲律宾转到中国时,选择广州;世界最大超市集团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从香港搬入深圳,全球最大体育文化娱乐公司GT的中国总部,选择广州;IBM、HP、GE、IKEA等国际巨头的中国采购中心也在珠三角,都不是偶然的。他们每家每年的采购,均在三五十亿美元。像欧美网上购物巨无霸IKEA(宜家),每年营业额约113亿欧元。其中在亚洲只占3%。但三分之一的采购是在珠三角完成。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额达300亿美元,沃尔玛占了103亿美元,其中80%的产品产自广东。一年后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量增加30%以上,超过130亿美元。

  也许,到转入航空时代,长三角飞欧美的距离比珠三角短,情况应该会有变化。但目前全国四大航空港有两个在珠三角,外加香港每周3300多航班的一个世界超级机场(上海每周只有110多个国际航班),再加上陆上港穗间即将完成的六条快速干线,形成了一个全球最繁忙的立体交通网。不过珠海机场就很失败,每年五六十万客流量,只达设计能力的约20分之一。

  长三角发展也果然厉害。现在已有8个机场,密度居然超过美国。不过有专家指出,机场是"点"经济,地面交通是"面"经济。要"点面结合"才有效。如果乱"点"一气,到头来只会麻烦。

  当然,两个三角洲形成差异,还有其他原因。例如,国际上按经济影响力在全球城市排序,香港比北京、上海高两级。其中开放性和制度的灵活性是重要原因。在这方面,珠三角受香港影响比长三角大得多。尤其是小珠三的中心地区,许多做法就是照搬香港。

  长三角地区最为自豪的一点,是文化积淀深厚,人才素质高。但人才过分集中的地方,往往人际关系复杂,心计太多,心态过傲,文化保守,容易增加交易成本,损耗社会资本。这些都会变成消极因素。至少,目前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

  再看一个重要例子。长三角面积、原住人口、建设投资都远比珠三角大得多,平均产品水平应在珠三角之下,按理可以吸引更多外地人力,但以2000年人口普查计,只有1480万。珠三角是2100万,比长三角多出42%。如果按每平方公里吸纳外地人力计,更多出近两倍半。一个大上海,外来劳力只有340万人,还不如东莞、深圳,各为500多万。若再考虑扣除区内流动人员,差距会更大。以跨省区计,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外地人力在珠三角。不可以小看这批人力。他们之中多有过江龙。一般来说,外地人力的平均素质比本地高。20多年来,珠三角突然平添巨大人力资本,是其获得空前发展的重要原因。

  两个三角洲外地人力数量的差异,除经济原因外,还与外地人跟本地人的文化隔阂有很大关系。而从外来人力的状况,又可看到民间资本和地区关系的动向。目前,广东民企注册资本超过3060亿元,国内没有一个地方可比。珠三角的外地劳工,近5年通过邮局共汇出600多亿元回老家,通过银行汇走和自带部分还没计在内。考虑到同时带去还有更重要的信息、观念和各种能力,就可以明白珠三角跟内地的密切关系,又是长三角不可比。这也是奇怪的"泛珠三角"概念突然提出后,竟然受到包括像四川那样本属典型长江流域地区热烈响应的一个原因。 管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