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前卫艺术中的毛泽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6:20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平客

  去除“神圣化”,毛泽东变成了摇滚明星一样的流行偶像,这种时尚气息蔓延至欧洲、南美等世界各地

  毛泽东第一次出现在西方视野是一本叫

  《生活》(Life)的画报,这本四开的彩色新闻画报是那个年代美国文化的标志之一。1937年1月25日, 创办两个月的《生活》画报用罕见的数页篇幅刊登了一组题为《漂泊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图文并茂的报道,照片的拍摄者是美 国记者斯诺。其中一幅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肖像成为西方视野中的毛泽东标志性的摄影作品,这幅作品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无数 次出现在报纸、杂志、书籍等各类出版物中,而《生活》杂志刊登这幅照片时,旁边有这样一行字:“毛是他的名字,他的脑 袋价值25万美元!”由此,毛泽东和他的金光闪闪的红五星开始在纽约、进而在整个美国闪耀,后来蔓延到欧洲、南美等世 界各地。

  30多年之后,一个叫安迪·沃霍(AndyWarhol)的美国人尝试着一门全新的艺术形式,他使用丝网印刷 创作了一组名人肖像,从玛丽莲·梦露到伊丽莎白·泰勒、从艾尔维斯·普莱斯雷到毛泽东,这种被称为波普艺术(PopA rt)的形式让毛泽东的肖像借由丝网印刷走进了前卫艺术的领域。在安迪·沃霍的创作中,毛泽东肖像是时代文化的重要因 素,作为消费社会的热情赞美者,他之所以把毛泽东与当年西方盛极一时的风云人物放在一起作为波普艺术的一部分,和他对 当代文化的理解不无关系。

  安迪·沃霍将毛泽东变成了摇滚明星一样的流行偶像,并将其制成商品大量制造贩卖。在“偶像化”的同时也颇有去 “神圣化”的意味。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和他的远方战友切·格瓦拉殊途同归,成为西方前卫艺术的表现内容。之后,变成 商品,汇入了时尚潮流。毛泽东的肖像被丝网印刷为波普艺术作品,切则走上了雪茄烟盒,他们头上戴的八角帽或者贝蕾帽都 是佐证这种潮流的参照。

  安迪·沃霍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把毛泽东当作重要的表现元素,成为持续不断的艺术、时尚潮流。 1995年,美国华裔时装设计师谭燕玉因为将毛泽东肖像融入时装设计而声名鹊起,被美国《人物》(People)杂志 选为全球50名最美丽人物之一,其作品被安迪·沃霍博物馆(AndyWarholMuseum)、纽约时尚科技学院(F IT)永久收藏。这样的设计概念源于一次偶然,谭燕玉到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室,看到有毛泽东肖像的图案,突发奇想,产生 了把毛泽东肖像融入时装设计的想法。之后的半年,谭燕玉与朋友合作,让有毛泽东肖像的图案走进了流行时尚的视野。其颜 色与形状有流行感,做成布料,不同面貌的毛泽东形成了时装毛泽东系列。毛泽东系列让谭燕玉从时尚界转而踏入艺术界,连 麦当娜这样的国际巨星都穿过她设计的衣服。

  当然,我们也许得从那本1937年的《生活》画报寻找这种时尚潮流的源头。而在上世纪60、70年代,毛泽东 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在美国、欧洲,毛泽东的肖像出现在报刊头版上、出现在街头的示威游行队伍中。从 哲学家萨特到作家让·热内,连后现代哲学家福柯以及即将在上海举行演唱会的“滚石乐队”的摇滚乐手都曾是毛泽东的忠实 追随者。英国的甲壳虫乐队(TheBeatles)的约翰·列农也在歌词里提到过毛泽东,殊不知,当年,横跨欧美的嬉 皮浪潮中,毛泽东曾是他们的精神图腾,这与同时代的中国倒是相映成趣。以当年的MC5乐队为例,主唱约翰·辛莱克(J ohnSinclair)是当时美国 “白豹党”的成员,他曾断章取义地引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 文字,断然宣告:“在地球之上,我们必须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乐园。在那儿人人都平等而快乐,我们不达到这个目标就绝不罢 休。”然而,MC5的摇滚乐队只是昙花一现。他们只有一张专辑进入排行榜,与他们用摇滚乐在全世界鼓动革命的初衷相去 甚远,之后,MC5就变成了具有早期朴素重金属气质的乐队。当然,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后期盛行的朋克文化中,毛泽东则 成为朋克青年的偶像,欧美朋克乐队常在演出时悬挂中国国旗和毛泽东肖像,以表明自己的革命性,反资本主义性。直到19 99年9月最后一周的美国《新闻周刊》,该刊制作“中国50年庆典”封面故事,中国的女子朋克乐队“挂在盒子上”主唱 王悦与毛泽东、克林顿同时出现在杂志封面上。

  有意思的是,西方前卫艺术的毛泽东热潮甚至辗转影响了一些海峡对岸的台湾青年,台湾音乐人张洪量就是其中一位 。张洪量在年少时偷偷收听大陆对台广播,听到了许多关于毛主席及其他民族交响乐。在后来回忆那段岁月时他回忆说:“那 时候,我对毛泽东的感觉总是伴着黄河的音符字句,在音乐合唱的潜移默化中,对他的感觉悄然发生变化,渐渐地感觉到他对 民族自信及打倒帝国主义的精神。”张洪量坦言少年时代那段接触毛泽东的时光,培养了他日后独立客观地对待历史及事物的 能力。张洪量在美国留学多年,学的是电影导演,他第一个想拍的人物传奇就是毛主席,他说他希望“让更多的黄种人及被压 迫的民族有机会从毛主席那里得到往前迈进的动力。”

  1991年张洪量发表了一张实验色彩的专辑《有种》,其中以这样的歌词明志:“我们的事情/不管大小事/事事 都关心/喜怒哀乐早已经注定在我们身上/什么血统就会孕育什么情感/什么感叹/终究我们都是一个样儿/我的家乡在/台 北/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拉萨/青岛/长春/重庆/吉林/高雄/伊犁/西安/桂林/我们的家缚在山顶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