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院士斥科技界强化名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02:43 现代快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日前发布简报,通报了20个在2005年11月以前受理的投诉和举报案例,其中约有15个案例涉及高校,占总数的75%。可以看出,无论是剽窃论文,还是申请项目弄虚作假,都旨在通过申请,获得相关部门的资金资助。

  很多科研者有钱就争

  在被通报的20个案例中,其中两个案例被确认为“被举报涉嫌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剩余的18个案例均是“被举报涉嫌在申请书中弄虚作假”,其中大部分是伪造项目组主要成员的信息。比如“经调查核实,岳某某在2004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不具备申请资格,通过伪造个人信息,获得资助。岳某某在2004年3月31日还没有硕士学位、没有中级职称;申请书中填为:硕士、讲师。”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朱效民博士分析说,科研项目申报弄虚作假,不仅仅出现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中,其他科研项目申请同样存在。

  中科院院士张泽说,很多迹象表明,中国科技界不是在淡化名利,而是在不断强化名利。一些科研单位人员的部分收入直接和科研经费挂钩,造成了很多科研人员只要有钱就去争。

  年轻人造假胆子更大

  朱效民分析说,自然基金委通报的案例表明,我国青年科研人员弄虚作假现象比较严重。有些青年科研人员刚刚走上科研岗位,受到一些不好的环境熏陶,学坏更快,往往胆子更大,长期发展下去后果严重,“这对科研事业的后备力量,尤其是刚入门的科研新生力量会产生误导,影响恶劣而深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佳洱院士也表示,现在的青年科研人员往往很现实,认为没有宽裕的生活和收入,就没有社会地位,可能会想各种办法去申请项目,“我听说过靠项目提成的事情,感到很震惊”。

  陈佳洱说,现在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容易把青年科研人员带到歪路上,“很多青年科研人员搞科研的动力不是追求真理,而是追求名利。”

  朱效民说:“当前上上下下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更是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科研成果拿来就得管用,须立竿见影,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十年磨一剑’的从容氛围已经荡然无存。浮躁功利的土壤,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苦心钻研。”

  学术捞钱后果更严重

  部分科研人员通过弄虚作假、隐瞒欺骗拿到的资助经费都是国家和纳税人的钱。

  “这种直接涉及钱的行为,从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来看,比单纯发表一篇论文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更加严重。”朱效民说,这些项目往往涉及一个研究团队,成员一般包括高级研究人员、中级研究人员和初级研究人员,还涉及一定数额的国家资助的研究经费;此外,申请项目的人往往学术地位也相对较高,国家资助这些项目,是对科研人员以前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成就的认可,“如果在这些项目中出现欺骗行为,涉及面比较大,负面影响也会更加复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